《礼记》摘要 002 “直而勿有”

文摘   2024-11-22 16:29   辽宁  



弘扬传统文化经典

雨过清明

穿越千年的礼仪之光,

智慧与文化的璀璨瑰宝!



《礼记》摘要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




学习经典,传承文化

《礼记·曲礼上第一》这里。

昨天我们学了不少的名言警句,我们来复习一下,读诵: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下一页的中间这里,正文的中间:

敖不可长zhǎng,欲不可从zòng,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这一段也特别好,其实之前我们在《小学》当中学过。

贤者狎而敬之,畏而爱之。】

说:对于有贤德的人,对于「有才有德」的这些人,即使我们亲近他,也不能忘记敬重他,我们的亲近中要带有敬意。

其实如果我们在亲近一个人的时候失去了敬意,我们慢慢地会失去这个人。

比如说有一位名人,他的口碑很好,声望不错,我们亲近了他。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跟他越来越熟了,如果在交往的过程中对他越来越没有敬意了……

那么,他身上的光芒会渐渐地褪失,我们可能关注点不在他的优点,而是在他的缺点。

然后进一步地熟悉,你可能发现他更多更多的缺点,这个时候你甚至会后悔跟他靠近,因为你失去他了。

距离产生美,距离过近了,有的时候美就没有了,可以保持适度的距离,能够让美持续。这个「敬」字,有的时候也代表「一定的、适度的距离」。

那么「畏而爱之」,对于这些有贤德的人,我们一方面心怀敬畏,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很敬爱他们,因为他们毕竟是人中难得者。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那么即使我们敬爱他,但是也要知道,没有人是完美的。即使是我们很崇拜的一个人,我们离他近了,可能也会发现他的些许弱点或者是不足之处,我们要做到「爱而知其恶」。

同时,对于我们讨厌的人,他身上也未必没有闪光点,对于我们讨厌的、看不上的人,有的时候适当地看一看他的优点和闪光点,会使得我们的那种嗔心减弱很多,甚至直接消失掉。

所以,「善于平衡是真正的智慧」,爱一个人也不是看着他哪儿都好,知道他的缺点是什么,知道他有些许的缺点,我们还能够包容他,还继续爱他,这才是真正的爱,而且这种爱比较持久。

那么即使憎恨一个人,讨厌一个人,你也知道他的优点,所以「存在皆有价值」,他也有他存在的道理。这样我们的心一直在平衡当中,处于平和的状态,其实「平和」的状态,就是类似「道」的那种广阔的、包容的、接纳的状态。

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

同时,这里还倡导「积而能散」,我们所聚积起来的这些物质财富,或者一些美好的东西,需要布施的时候,我们可以布施给他人。因为快乐最初如果只是一份的话,我们布施出去,就可以把这个快乐变成双份,布施给更多人,这个快乐就变成了多份……

「安安而能迁」,每个人都会安于一种稳定的、平安的、舒服的状态。那么如果我们找到了一种稳定的、平安的、舒服的状态,我们能安于其中,同时我们不拒绝变化,「能迁」就是能「随缘任运」,不拒绝变化,能够快速地适应变化……

——这也代表我们是真的在「空性」里边,在「无我、无执」里边。所以「安安而能迁」,随遇而安,遇到什么境况都能「安」,这才是大智慧者、大自在者。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临财毋苟得」指的是当我们即将得到什么物质财富,得到什么诱惑的时候,先想一想:我得到这个财富,或者我获得这些回报的手段是正当的吗?有没有伤害他人?

我们不要为了获取什么财富不择手段,而是先想一想在获取的过程中会不会伤害他人,不该我们得的不正当的财富,我们宁可拒绝不要,要坚守底线,要有原则。

那么「临难毋苟免」,它指的是面对困难、风险、磨难的时候,不要第一时间畏惧、逃脱;而是想一想,面对危难的时候,我能做点什么,我是不是能救人于危难?

不要想着我只要先摆脱危难就好了,这样是小人的心态,也挺自私的。如果大的危难来临的时候,我们能救一个是一个,多救一下别人,多想想别人。

很毋求胜,分毋求多。

那么「很毋求胜」,就是在与人争执的时候,不一定每次我们都一定要占上风、一定要取胜;除非我们参加奥运会类似的体育项目,要为国争光了,那要拼尽全力一定要赢的,能当冠军就绝不做亚军。

或者参加辩论赛,我们代表着整个队伍,我们要力争上游,一定争取辩倒对方。

但如果不是这样的很正式的比赛,那么日常跟任何人观点不一致的时候,有的时候不一定自己一定要在辩论中取胜。

你的认知是在你的角度的认知,他的认知是在他的角度的认知,只是角度不同,换个角度可能你也认同他了,所以不要执著在任何场合都取胜。

执著取胜的心理,其实想一想也是一种我执,也是「小我」。

然后「分毋求多」,大家一起分什么财富,分什么利益的时候,我们也不一定做那个得利益最多的人,有的时候可以让别人多拿一些,我们少拿一些,吃点亏又怎样呢?

如果真的是「我执淡薄」或者「无我」,抱着一切随缘的态度就好了。除非这个分利益的人他本身有问题,他有失公正了,有失公正有点过火了,或者说你的礼让造成了对方的索求无度,可能会纵容他的恶,这个时候你可以适当地收敛。

因为我们的忍让有的时候确实会纵容恶者的「恶」,那这个时候就不能无限度地去纵容了……具体问题也是要具体分析。

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然后「疑事毋质」,对于有疑问的事情不要妄下判断,还有疑惑没搞清楚的时候,不要依着自己过去的一些经验或者成见妄下判断,越有疑惑越要搞清楚它。搞清楚之后,一切事实自然明了,「水清则月现,水落则石出」,疑惑点要破除它。

最后的这一句最重要,之前我们也讲过「直而勿有」,就是我们坦白、正直,但是又不认为自己是坦白、正直的,这一点第一重要。

就是没有一个「我」在,我们表现出来的可能是清净、无私、正直、坦诚;但是我们并不执著这些东西是自己的特质,因为就根本没有那个所谓的自己。

如果这些都做到了,那肯定是圣人级别的人物。所以这一段也是很重要的,我们来读一下:

贤者狎(xiá)而敬之,畏而爱之。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积而能散,安安而能迁。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很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直而勿有」,很像是回到空性当中的状态,所以儒、释、道是完全相通的……

我们再看下面一段:

若夫尸,立如齐(zhāi)

说坐的时候要像「尸」一样,这个「尸」不是指的尸体。我们以前讲过,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为了让大家更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有时候会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人,扮演一下被祭祀的这个对象,然后其他人在上香礼拜的时候就更有进入感、沉浸感,就好像是真实发生的一样。

比如说我要祭祀土地神,我就在师兄中挑一个人去扮演土地神,给他打扮成土地神的样子,那其他人就在这儿拜。

确实因为那个人的形象已经在那儿坐着,很鲜活,所以大家更加地身临其境,更加地有感触,是这个样子。

那么被选定为被祭祀对象的那个人就叫「尸」,说坐着的时候要「稳如尸」。你是被祭祀的对象,你是庄严的、郑重的,所以大家才会给你上香礼拜,又给你种种的供养,是吧?所以坐那儿要稳,要庄严。

然后「立如齐」,是代表斋戒的「斋」。说站着的时候,就好像我们要斋戒沐浴一样,也是很清净的、很清正的,态度是认真的。也就是说,坐那儿的时候坐得稳,站那儿的时候,站有站相,站得也要稳,是这个意思,清正、庄严。

礼从宜,使从俗。

然后又说「礼从宜」。这个「礼」,我们到底怎么奉行它呢?要一直观察时代的变化,还有我们处在什么地区,你看像北方还是南方,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习俗,各个省份、各个城市,甚至县城、乡镇、乡村都有不同的风俗。

「礼从宜」,让大家感觉合适,就说明「礼」奉行好了,它不是绝对的整齐划一。绝对的整齐划一,僵化了,让大家不舒服了,那它就不叫「礼」了。

所以「礼」,它一定是建立在很人性化的基础上,让大家感觉适合、舒服。

那么「使从俗」。就是你出使到其他国家去,你到外地去的时候,要懂得入乡随俗。

比如说从地球这边看,中国基本上比较喜欢红色,一过年,挂红灯笼、红对联、贴红色的福字,中国喜欢红色。

但是世界上有一些国家最讨厌的就是红色,因为红色感觉很血腥,他们最讨厌红色。那你到了讨厌红色的地方,你就不能过分地张贴红色的装饰品,或者穿红色的衣服,人家都讨厌红色了,你还这样做,你不是自找麻烦嘛,是吧?是这个意思。

就是说我们要懂得入乡随俗,多兼顾别人的感受,不要固执己见。

所以这一段也不错,我们读一下:

若夫尸,立如齐zhāi。礼从宜,使从俗

很好,今天就学这么一点点,谢谢大家。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恒宁传统文化乐园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