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鲜为人知的外交战:周总理舌战群儒,陈毅怒怼发难记者

文摘   2024-11-03 15:26   河北  

从1954年到1960年,周总理曾四度出访印度,展现了中国政府发展双边关系和消除两国关系障碍——西藏问题的最大诚意。1960年周总理第四次访印,与印度总理进行了六轮会谈。遗憾的是,中国政府在会谈中表现的和解诚意却让印度政府作了错误判断……      

01


1960年4月19日,一架飞机降落在印度的首都新德里机场。从飞机上走下来的,正是周恩来总理和外交部部长陈毅一行人。

这是周总理第四次访问印度,但这一次也是印度方面表现最冷淡的一次。

这一次,夹道两旁没有了高举彩旗表示欢迎的群众,也没有了精心布置的迎接场景,迎接周总理等人到来的,只有时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和几个随从。


欢迎仪式也很简单,只进行了短短20分钟就草草了事。欢迎会上,尼赫鲁代表印度方面向周恩来总理等人的到来致了欢迎词,但这一次,尼赫鲁没有用英文,而是用了印度文。

要知道在这种场合致辞,为了方便交流,表示友好,尼赫鲁之前都是讲英语的。而且在前几次的访问中,这位印度总理也从来没用上过稿子。

尽管对方表现得如此不友善,周总理依然不卑不亢地应对。同时,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一切正说明了,这次的访问非比寻常,一定要万分重视。

印度方面对于中国的态度,为何会出现如此反差呢?实际上,早在两个月之前,印度议员们就对于此次中国的访印之行展开过激烈的讨论。

虽然尼赫鲁同意了中国来印访问,但当印度国内各党派得知这一消息时,却异口同声地把尼赫鲁骂得抬不起头。他们害怕尼赫鲁会败于中国代表团的巧舌之下,这些反对周总理访印的人,为了给中国代表团压力,甚至还想在周总理访问期间来一波示威游行。

尼赫鲁本人迫于国内的种种压力,同时也出于对中国在边境问题上处理结果的不满,决定给中国一个“下马威”。这才有了机场那气氛低到极点的一幕。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虽然印度方面为了冷落中国代表团,故意没有在道路两边布置国旗,也没有让群众进机场迎接。但一出机场,路边却挤满了来欢迎周总理的印度民众。

                                      
其实,印度政府如此冷淡的态度,周总理在此行之前便有了心理准备。因为当时中印双方就是因为边境问题始终没能达成共识,所以才有了这次访问。
                                     
中国与印度拥有漫长而复杂的共同边界,历史上就充满纠纷和争议。由于历史原因,印度还与中国的西藏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历史遗留问题也不少。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印关系一度很不错,双方领导人还与缅甸领导人一起,共同提出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亚洲和全世界产生了很大震动。

基于这些情况,新中国一直主张妥善处理印度和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以及两国的边界问题,并为此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但是,印度领导人当时未能很好地把握住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1959年3月,当中国西藏上层反对势力发动的叛乱被中国政府平息后,印度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中国为了稳定两国关系,维护来之不易的良好周边环境,最初对印度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相当克制。但印度政府干涉指责中国政府的调门却越来越高,严重破坏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中印友好关系的大局。

1959年4月,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做出如下决议:印度干涉中国内政的言行不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利益,诚恳希望印度消除这种不正常现象。中国驻印度大使潘自力向印方提交书面谈话,严正而友好地表示:中国在西藏平叛并进行民主改革完全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


毛主席十分重视中印关系的稳定和改善。他在这篇书面谈话中亲自加写一大段话,情真意切地表达了中方坚持对印友好的善良意愿,其核心内容是:

印度不是我国的敌对者,而是我国的友人。几年来,特别是最近三个月来,我们两国之间的吵架,不过是两国千年万年友好过程中的一个插曲而已,值不得我们两国广大人民和政府当局为此而大惊小怪。那些原则立场,那些是非界限,是一定要说的,不说不能解决目前我们的一时分歧。但是那些话不过是暂时的和局部的,是我们两国之间的一时分歧。

最后,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表示:“朋友们,照我们看,你们也是不能有两条战线的,是不是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双方的会合点就是在这里。请你们考虑一下吧。”遗憾的是,印度当时听不进这番肺腑之言。

此次访印,虽受到印度方面的如此“礼遇”,周总理仍然积极地同尼赫鲁进行交涉。多轮会谈进行了足足20个小时,但是从始至终,印度方面的态度都十分强硬,拒不接受中方建议,根本就没有同中国和平处理问题的意思,会谈无果而终。
                                     
                                       
周总理一行人在印度待了6天了,事情却毫无进展。无奈之下,周总理临时决定召开记者招待会,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的和平诚意。

02


当晚7点30分,周总理在印度总统府的圆柱厅召开了一场记者招待会。这场招待会,不仅向全世界人民公开表达了中国想要和平解决中印边境问题的态度和决心,还将中国外交官的睿智与风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记者们进入会场以后,工作人员发放了事先打印好的声明,声明当中含括这样一部分内容:边界从未划定,其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在没有达成共识前,中印双方应当维持边界现状,不能单方面采取行动,更不能以武力的方式来改变现状。

随后,记者招待会正式开始。周总理在陈毅部长等人的陪同下,准备进入会场和已经等候多时的记者们见面。

这时,《泰晤士报》记者韦尔娜快步走到总理身旁,十分担心地说道:“总理先生,会场当中可能会有记者不顾礼节向您发难,您可要多加小心。”


周总理心里自然清楚这是韦尔娜的善意提醒,但是他既然决定召开这场记者招待会,那必然也是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因此,周总理对着韦尔娜微微一笑,说道:“谢谢您,韦尔娜小姐。”说完,便向前走去。

韦尔娜还是很不放心,她追上周总理,再次关切地小声提醒道:“总理先生,这并不是一场记者招待会,而是一个‘射击场’,您一旦进去,就必定会成为场上唯一的靶子,到时候所有的枪口都会同时瞄准您……”

听完韦尔娜的话,周总理仍然一脸平静,他轻轻地拍了拍韦尔娜的肩膀,回复道:“放心吧,新德里的子弹永远不会打倒我!”

03


周总理泰然自若地站上了演讲台,开始了他的演讲。

这场记者招待会虽然是紧急召开的,但周总理的演讲却是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这场演讲进行了长达45分钟,周总理用他那铿锵有力又冷静自如的声音,语气坚定地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的态度,他在演讲中表示:

“中国和印度,都有着五千多年的古老文明,而且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和平相处、休养生息。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中印双方也从来没有发生过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我希望我们这一代人,无论遇到多困难的问题,双方都能够冷静地坐下来,通过友好协商、公正谈判的方式来解决。万不可对上辜负了列祖列宗的遗德,对下祸害后世子孙。”

周总理的演讲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话音一落,会场便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经久不息。


演讲结束后,周总理侧过身去,喝了一口水,然后接着说道:

“之前有位朋友告诉我,在场有不少人都是战神鸠摩罗的子孙,已经准备好了炮弹攻击我。我觉得,心里有气就应该发泄出来,因为我们是朋友,朋友之间是可以直言不讳的!”

虽然在会场上,大多数人用自己的掌声表示了对周恩来总理以及他的演讲的尊重和认同,但终究是有一小部分人是抱着不良的居心来到这里,他们就正如韦尔娜所说的那样,早早就准备在这个“射击场”上,将“枪口”瞄准周总理,向他发起“攻击”。

周总理话说完,会场陷入了片刻的沉默。就在这个时候,一名印度记者站了起来,向周总理发问道:“请问总理先生,中印两国的边界本就已经划分地十分明确了,为何还要再进行谈判,重新划分呢?”

周总理冷静地回答道:“如果你认真研究过中印边界的百年历史,并且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听取中国的呼声,那么,你就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了。”

随后,又一位欧洲记者站了起来,向周总理问道:“我是英国路透社记者詹姆斯,总理先生说要通过和平谈判来进行协商和解决问题,那么请问,原本就属于他人的东西,您认为有资格去讨论这东西的归属吗?”

很显然,这名英国记者的提问别有用心,这让周恩来总理原本平静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周总理神情严肃地说道:“詹姆斯先生,在国与国的领土纠纷中,你的这一比喻非常不恰当。如果说一个强盗夺走了别人的东西,那么,原物的主人难道不应该向强盗讨回自己的东西吗?”


这名英国记者似乎没有想到周总理的语气、态度会这么强硬,稍微有些慌乱,但他当即将话锋一转,问道:“你这话的意思是说印度是强盗吗?”

英国记者的别有用心在这个时候昭然若揭,很明显,他在提问当中多次企图挑起中国与印度之间的矛盾。

但是面对英国记者如此犀利的提问,周总理却未见丝毫慌乱,他只是笑着说了句:“中国与印度,一直以来都是朋友,而且是永远的朋友。强盗是有,但不是印度,而是英国的殖民者。”

听到周总理的这番回答,英国记者的脸色变得有些难看,只能讪讪地坐下了。因为周总理所说的话,英国记者无从反驳。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印度就已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而中印边境争端问题,与英国的殖民政策脱不开干系。所以,周总理所说的话并非是无凭无据,而都是不争的事实。

英国记者坐下后,又一名记者紧接着站了起来,问道:“总理先生,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吗?”

周总理回答道:“没错,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过于久远的且不说,至少在元代,西藏就已经是中国的领土。”

这名记者反驳道:“您说的元代,距离现在时间太短了。”

周总理接着说道:“中国的元代距离现在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如果在你看来,700多年都是时间短的话,那么,到现在为止,美国也不过只有100多年的历史,这样的话,是不是美国就不能成为一个国家呢?这显然是荒谬的。”

总理的回答有理有据,一时间堵得这名记者说不出话来。这个时候,坐在后排的一名记者站了起来,向周总理发问,语气当中带着明显的恶意和无礼,他问道:“总理先生,你们擅自在有争议的地区修了一条公路,这难道就是你们口中的和平、尊重和友谊吗?”

这名记者的话音一落,台下就有人开始借此机会起哄吹口哨,这些居心叵测的人想让周总理在全世界的人们面前下不了台。

但是,周总理自1949年建国后负责外交事务以来,在国际外交场上纵横十几年,什么样的大场面没有见过!被记者为难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是每次,他都能用它的智慧和气度将问题迎刃而解,当然这次也不例外。

周总理回答道:没错,我们是在昆仑山的一侧修了一条公路,就是青藏公路。我们修建这条路,是为了能够让新疆和西藏地区的交通状况有所改善,由于其中几段山脉的阻隔,才穿过了阿克赛钦的一角。这是众所周知的中国领土,我没有想到你居然不知道。”

紧接着,周总理又表示道:“我们十分愿意和平协商,这就是我们的和平、尊重和友谊。如果这都有问题的话,那么印度军队在有争议的地区建设据点、进行武装巡逻,甚至动枪动炮,这又算是什么呢?”

一时间,台下的记者被周总理掷地有声的回答惊得说不出话来。他们当中有些人与周总理已经不止打过一次交道,周总理在外交上的厉害,他们自然是再清楚不过的,但是周总理此话一出,他们还是被震撼到了。

04


过了一会儿,一个印度记者站了起来,向周总理问道:“我是印度独立报记者托姆拉。总理先生,你难道不认为,中印之间的领土争端之所以愈演愈烈,完全是你们自恃大国身份而对印度横行侵犯的结果吗?”

面对托姆拉的这般“质问”,周总理的神情变得更加严肃,他直接对托姆拉的观点进行了严肃的反驳:“如果你的这种逻辑成立的话,那么印度同巴基斯坦、锡金的边界纠纷,也是印度欺负小国了?印度的人口、国际地位和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丝毫不比中国差,这怎么能说是大国欺负小国?”

听到周总理的回答,托姆拉顿时恼羞成怒,向着周总理大吼道:“不管怎么说,你们是侵略者,是你们伤害了印度的感情!”

很显然,此时的托姆拉已经完全丧失了理智,见总理的话无从辩驳,便开始强词夺理。

面对托姆拉的攻击,周总理却十分冷静,他质问道:“去年我们解决在西藏问题的时候,贵国在背后搞了多少小动作,这点世人皆知。如果说到伤害感情,我想请问,究竟是谁伤害了谁的感情?”

听到此话,托姆拉有些慌了,他连忙辩解道:“那只是一小部分人,绝不能代表印度政府……”

这个时候,坐在周总理身旁的陈毅部长终于忍不住了。铁的事实就摆在眼前,印度记者却还在这里强行狡辩,陈毅部长对此十分不满,便起身说道:“够了,不要狡辩了,我只说一句,中国受到损害了。毛主席有句话说得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陈毅部长的这一番话让在场的所有记者都为之一惊,而那个一直在狡辩的印度记者,也顿时没了底气,一时间,现场陷入一片沉寂。
这个时候,周总理接过了话筒,说道:我的外交部长只是一时愤慨,并非想要威严恐吓。我最后只想再说一句话,中印两国都曾受到过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负,中印两国应该互相友好、和睦,不能够让边界纠纷再继续扩大,以至于最终落得个亲者痛、仇者快的结局。”


周总理就是这样滴水不漏,他最善于把敌视的问题绕成提问者自己的陷阱,并且有理有据,无可辩驳。即便是面对一些人唇枪舌剑般的围攻,他也能以不卑不亢的态度,用自己的睿智和机敏,将这些危机一一化解。

然而遗憾的是,印度政府对中国政府在会谈中表现的和解诚意和中国单方面停止边境巡逻作了错误判断,认为当时中国经济困难,西南地区防务空虚,“认为我们不敢打”。周总理在访问时提议以尊重边界现状为基础,在东西两段边界上以互谅互让的方式解决边界问题。可是进入1962年夏秋之际,印度却公开显示出了“东段我已占了是我的,西段我过去没占,现在也要占”的态度。

事实证明,印度方面低估了中国军民的巨大创造力和奋斗精神。1962年10月,毛主席最后确定了采取自卫反击的决心。10月20日,中国军队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发起全面的反击攻势,中印边界战争爆发。

谈起这段历史,毛主席后来说:“印度整了我们整整三年。从1959年开始,1959年、1960年、1961年,1962年我们才还手。”

最后,向观友们推荐《华界智库》和《华界传媒》两个公众号,以亿万华人的思想和力量,以文化公益传播的形式,为各行业精英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参考,致力于弘扬美与智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点击下方卡片即可关注!

 
 

【推荐阅读】

中美之间真正的差距是什么?

洗脑的力量到底有多可怕

邓小平:“文革” 对不起人民

毛主席为何五保胡耀邦?

中共“惊心动魄”的另一面 !

还记得90年代的那些农村烂事吗

苏联特权阶层的奢华触目惊心

萧克回忆录中的彭德怀和林彪

那些因接近权力而欣喜的年轻人

王中远:我亲手掩埋了林彪父子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还有下半截

临终前,人们后悔最多的25件事

为何笑到最后的只有秦国?

犹太人不会主动告诉你的7个事实

2400年前的阳谋,至今仍在坑人


注:除本平台声明的原创外,其它内容源于网络或它方投稿,旨在供读者多种文化视角的探讨与解读,并不代表“新大观”的观点和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留言,将第一时间处理。


❖ 欢 迎 分 享 到 您 的 朋 友 圈 

一键星标,请随手点亮“在看

新大观
天下之大,以文观之 ; 推陈出新,方可大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