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到!天津周末再降温!务必做好“三防五不冻”

百科   2024-10-23 11:42   天津  


枫叶红了

似二月盛开的花

霜降节气
the 24 solar terms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六个节气。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霜降反映了气温变化,寓意天气渐冷、初霜出现,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时节。不过,这“霜”并非从天而降,而是接近地面的水汽在温度变化中凝结成一颗颗小小的冰晶。这与白露和寒露的成因类似,是一种很有意思的自然现象。



霜降

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

意味着秋将尽

寒冬欲来

天津是否马上迎来断崖式降温呢?



霜降天气



昨夜今晨

天津部分地区出现分散性小雨

体感阴冷

预计今天夜间晴间多云

后半夜有轻雾

夜间市区最低气温6℃

北部地区在2℃左右

早晚外出请注意保暖

周三到周五(23-25日)

我市天气以晴间多云为主

气温回升

周五最高气温将回升至21℃

届时大气扩散条件不佳

周三、周四夜间有轻雾现身


周末(26-27日)冷空气将再次光临

届时天气转阴

周日前后将有东北风3-4级

气温也将有明显下降

周日最高气温在14℃左右


今夜

晴间多云,后半夜有轻雾

微风,最低6℃


10月23日 星期三

晴间多云,后半夜有轻雾

微风,19到9℃


10月24日 星期四

晴间多云,后半夜有轻雾

微风,20到10℃


10月25日 星期五

晴间多云

微风,21到10℃


10月26日 星期六

多云转阴

微风,20到10℃


10月27日 星期日

东北风3-4级转微风

14到11℃



防燥

此时风干物燥,表现症状为唇干、鼻干、口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肌肤干燥甚至会出现皲裂。预防秋燥,日常生活中应当多食用一些蜂蜜、银耳、葡萄、梨、香蕉等。此外,像橄榄、白果、芥菜等食物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止咳平喘、固肾补肺的功效,也可适当食用。此时要以保暖润燥、健脾养胃为主,不吃寒凉的食物,如海鱼、虾、各种冷饮等,以免伤肺引发疾病。


防郁

霜降过后,小草开始枯黄,树叶开始飘落。此时有些人会因为季节的变化而变得情绪低落,如果调理不当,极易诱发抑郁症,出现意志消沉、萎靡不振、抑郁不乐等不良情绪。

为了预防秋郁,生活一定要做到起居有规律、饮食有营养,多食用一些蛋白含量高的食物,比如牛奶、鸡蛋、猪肉、羊肉、豆类食品等,也要经常参加一些对身体有益的娱乐活动。



五类人千万别“秋冻”




尽管“春捂秋冻”是老百姓在世代生活中积累下来的经验,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适合“秋冻”。气温作为一种物理变化,对于特定人群来说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导致脑出血、脑梗死,甚至猝死等严重后果,所以任何养生方法都要因人而异。以下5类人就不适宜“秋冻”

关节炎患者

风、寒、湿邪是造成关节病变的主要诱因。寒性凝滞,使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因此,这类患者从初秋开始就应该注意腿部的保暖,不适合“秋冻”。

胃肠溃疡患者

人体受寒冷刺激后,血液中的组织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会导致胃痉挛,使原有的溃疡复发,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

脑血管疾病患者

人体受寒冷刺激后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对于原本就有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容易引发脑出血或脑血栓形成。

慢性肺病患者

霜降前后是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高峰,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有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秋季寒冷的空气会对呼吸道产生不良刺激,容易引起过敏反应,诱发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的痉挛,造成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复发或加重。

心血管疾病患者

由于人体抵抗低温时,血液会从皮下血管输送到身体内部,这将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搏动加快,从而加重心脏负担,易导致心脏缺血、缺氧,造成冠状动脉痉挛、附壁血栓脱落,导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



霜降饮食



秋季偏燥,易犯咳嗽,也是慢性支气管炎容易复发或加重的时期,应多吃一些有润肺作用的水果和蔬菜。


下面这些水果和蔬菜可适量多吃

↓↓↓




梨: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可以和冰糖、贝母炖服。


苹果:有生津润肺、消食止渴的作用。



洋葱:有清热化痰、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


山药:秋冬季人体容易气血两虚,正是食用滋补山药的最佳时节。山药有清热解毒、治温病发热和降血糖等作用,在健脾益胃、益肺止咳、降低血糖等方面有极佳的效果。



冬瓜:能利水、消痰、清热、解毒,治水气浮肿喘满。


萝卜:能固肾补肺,止咳平喘。



霜降

秋天的最后一站

绝美秋色将被画上休止符

赶上好天气

做好防寒保暖的准备

走到户外

拥抱大美自然

再赴一场秋日之约吧!



来源: 天天电台道


家在津南
我们是第二,所以我们更努力,我们懂津南、更懂津南人的生活资讯历史服务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