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全面推进美丽湖南建设是推动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重要举措,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福祉的现实之需。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美丽湖南建设中,全省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可借鉴推广的经验做法。为此,省生态环境厅评选出一批美丽湖南建设、“夏季攻势”典型案例,进一步加强经验交流、示范推动,不断推动湖南生态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科学规划生态空间布局
探索美丽乡村建设“场坪样板”
——永顺县高坪乡场坪村美丽乡村
建设典型案例
一、案例背景
俯瞰场坪村,一幅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的画面跃然于眼前
场坪村位于湘西州永顺县高坪乡中南部,是乡政府所在地,国土面积16.28平方公里,全村下辖13个自然组,现有758户2344人。2021年永顺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开展,结合美丽河湖创建、样板库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将场坪村列为项目的特色中心村,重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场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生态空间布局”,强调“人居、产业、自然”三位一体,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建设与环境保护共生,营造了一个生机勃勃、美丽宜居的生态文明型乡村。场坪村“生态空间布局”是在保护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空间前提下,通过规划村庄土地空间,指导和约束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合理布局,概括起来即“三轴连四区,多点汇后溶”。“三轴”指连接场坪村的三条主干道,“四区”指农庄休闲区、水果种植区、村民居住区、观光旅游区,“多点”即风雨桥、观景台、特色民宿、彩绘民居等主要景点,“后溶”是村中心的后溶水库。通过规划乡村“生态空间布局”,场坪村闯出生态振兴的新路子,往日的老旧村庄,重新焕发生机,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百家范例、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精品村、湖南省同心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
二、主要做法
场坪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态空间布局”实践,具体来说,主要在“生活生态空间”“产业生态空间”“文化生态空间”这三个方面来做文章。
(一)营造“生活生态空间”,提升村民绿色生活舒适度
后溶湖畔色彩明丽、鳞次栉比的彩绘民居
场坪村通过营造人与自然有机融合的“生态生活空间”,将“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融合进村民生活空间。
“物的新农村”着重于对村民人居环境的改善。在保持原始村落布局基础上坚持集约化用地,基础设施的位置、规模均有明确的标准,并配以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让村民有布局协调、功能完备的生活空间。近年来,场坪村全面改造通村、组、户道路,新修通组路7300米、户间道8000米、机耕道4500米,沼气池132个,安全饮水设施4处,完善水、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管网布局合理,饮用自来水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入户率达100%;修建露天游泳池和休闲锻炼器材,建设休闲文化广场2个、旅游厕所3个。
场坪村的彩虹跑道成为周边村民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提升自然环境与生活空间的融合度,让村民居住环境空间艺术化、园林化。以后溶组为中心,发动群众整治房前屋后环境,对水库周围的46栋民房进行扎窗花、屋顶盖青瓦等特色改造,并将主要产业通过彩绘的形式在民居墙面展现,形成了猕猴桃褐、稻谷黄、葡萄紫、烟叶金等多种颜色搭配的美丽画面。在湖边安装太阳能路灯46盏,修建环湖游道和村道3.2公里,打造风雨石拱桥和休闲凉亭各2座,亲水观景台1个,种植垂柳和其他名贵树种650株。
后溶生态农庄的儿童游乐区
“人的新农村”是在村民日常生活中融入生态环保的宣传教育,逐渐形成“环保为我”的主人翁意识。场坪村坚持以乡风文明建设来促进村民生产方式、生活观念的生态化。当“物的新农村”逐步展现出来时,带给村民极大的视觉愉悦,大家意识到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一种有尊严、有价值的生活方式,也是衡量文明幸福的重要指标。因此,在倡导“文明节俭、尊老孝亲、厚养薄葬、爱护环境”为主题的乡风文明行动时,村民的观念由“要我美丽”变为“我要美丽”,主动投身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明蔚然成风,建设和保护美丽家园观念深入人心。
(二)打造“产业生态空间”,推进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猕猴桃生态基地
场坪村以打造集约高效的“产业生态空间”作为突破口,合理规划产业发展区,形成以生态种植、生态养殖、生态农庄、生态旅游为主要内容的产业生态空间。
采取“生态基地+农业合作社+农户”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场坪村依托生态资源禀赋,建设农业生态空间,科学划定农产种植区和养殖适养区。以后溶水库为中心,在山坡上分片种植有米良一号、金艳、红阳等品种猕猴桃4250亩,夏黑、巨峰、阳光玫瑰等品种葡萄820亩,烟叶641亩,油茶580亩。在水库边打造立体农业养殖区,养殖优质稻花鱼200亩,扩展林下家禽养殖30亩。场坪村已形成以猕猴桃为主,葡萄、烟叶、油茶等多种产业并肩发展的格局。
场坪村的“采摘经济”带火了乡村旅游,带动了村民“甜蜜增收”
实施“集体经济+生态农庄+观光农业”的趣味乡村旅游工程。场坪村利用交通和区位优势,通过旅游黄金线、“农产销售一条街”发展观光农业和采摘经济。引导40余位村民参与出资200万元修建后溶生态农庄,通过串联特色景点,科学设计游玩路线,将后溶湖扩展成集观光旅游、亲子度假、自由采摘、土家餐饮于一体的综合园区,吸引周边游客。2023年农庄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创收超80万元,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乡村旅游的开发,将村民的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三)塑造“文化生态空间”,赋予民俗文化以时代内涵
场坪村文艺队在村文化广场排练歌舞节目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需要顺应自然的物质空间,还必须有教化民众的精神空间。场坪村是土家族聚集村庄,在继承民族文化和民俗资源的基础上,将多彩的田园民居、湛蓝的后溶水库和厚重的土家文化融会贯通,塑造出焕然一新的新时代“文化生态空间”。夜幕降临的文化广场上,随着振动的音响,村民们跳起了广场舞;每逢节假日,村民自主开展歌舞表演、晒龙骨、舞龙灯、打溜子、拦门酒、长龙宴等土家族特色民俗文化活动。
三、示范意义
场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在保护“自然生态空间”的基础上营造“生活生态空间”、打造“产业生态空间”、塑造“文化生态空间”,进行协同性、全面化的乡村生态工程建设。
“泛舟清湖上,漫步水云间”圣女湖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一)划定生态功能区域,保护乡村自然生态空间
建设美丽乡村“自然生态空间”,需要划定生态功能区,把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推进,做到全景式规划、全要素保障,构建协调统一的生态空间格局。
(二)树立循环农业理念,打造乡村产业生态空间
科学规划乡村产业生态空间,建设适合本地特点的农产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防止单一品种农作物过度种植,保持区域生物多样性。创新农业科技,转变以往的粗放发展方式,使农、林、牧、渔等多产业之间形成生态良性循环。大力发展无污染的乡村生态旅游,充分利用乡村生态资源和美丽人居环境的潜在旅游价值,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民俗文化的保护开发和乡村经济发展。
(三)保护村落文化遗存,塑造乡村文化生态空间
晨曦的微光中,场坪村的炊烟袅袅升起,仿佛置于仙境
乡村文化生态空间的建设,可从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以及培养村民的文化建设主体意识着手。第一,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实施乡村历史记忆展示工程。第二,引导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生态建设,培养主人翁意识。在尊重传统自然村落风貌的基础上,将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建设既有传统内涵又有新时代文化的美丽乡村。
(四)发挥村民主体作用,营造乡村生活生态空间
乡村生态环境的优劣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要强化村民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主人翁意识。常态化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让农民切实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激发农民环保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利用各类新媒体渠道传播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理念,加大生态知识宣传力度。
来源丨厅综合处
编辑丨周吉发
校对丨曹志远
审核丨文 萍
往期推荐
感谢您阅读到这里
点击右下角“在看”
让更多人看到这篇文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