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春节前夕,我获得了连队的批准,终于可以从漠河的边防部队回到豫西的老家探亲。1980年,我从豫西入伍,踏上了北上的列车,一路来到位于中国最北端的漠河。那时,我第一次感受到东北的寒冷,面对极端的气候和与家乡截然不同的环境,我不得不学习如何适应和生存。
在部队服役的三年里,我一直没能回家。1983年春节,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计划着这次探亲之旅。然而,我没想到的是,这次旅程会如此艰难。2月8日,我离开连队,搭乘军用车辆前往漠河火车站。站外人满为患,我才意识到正值春运,这给我的旅途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由于没有直达豫西的火车,我在售票员的建议下购买了通票,计划先到哈尔滨再转车。在漠河到哈尔滨的火车上,车厢内挤满了人,我只能以单脚站立的方式,忍受了约1200公里的颠簸,身体的不适时刻提醒着我这段旅途的艰辛。
到达哈尔滨后,我面临着转车的困难。车站人山人海,我一时间找不到候车区。经过询问几位工作人员,我终于找到了前往郑州方向的候车区。幸运的是,凭借军人身份,我与两位同行的军人一起,通过军人候车室得以顺利登车。
从哈尔滨到郑州的旅程同样充满挑战。车厢内异常拥挤,我只能在行李架上勉强找到一块可以休息的地方。途中,我亲眼目睹了其他乘客在拥挤环境下经历的种种尴尬和不便,这让我更加意识到春运期间铁路交通的紧张。
在经过40多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后,我终于抵达郑州。离家还有300公里,我在郑州的亲戚家稍作休息,并得到他们的帮助,顺利转乘长途汽车返回老家。回到家中,亲人的温暖和春节的喜庆氛围让我暂时忘却了旅途中的艰辛。
在家期间,我与家人讨论了返回部队的计划,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提前购买了从三门峡到哈尔滨的火车票,以避开再次遭遇春运高峰的困境。
这次探亲旅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春运期间的交通不便。虽然过程艰难,但也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互助。在返程的路上,我不禁思考:过去的艰难旅途,是否正是推动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高铁的普及到电子客票的普遍使用,现代交通的便捷已经远超当年的想象。我们不再需要在寒冷中长时间排队购票,也不再需要忍受漫长而拥挤的旅程。
时代的进步让我们的出行更加轻松便捷,但我们也不应忘记那些曾经的艰难岁月。正是那些困境和挑战,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更好的生活。春运,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它不仅仅是一次大规模的迁徙,更是承载着无数家庭团聚的希望和梦想。
回顾这段旅程,我感慨万千。虽然历经种种不便,但这次探亲之行让我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也让我更加珍惜如今的便利生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的出行将会更加高效和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