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资本,还是量化?

创业   2024-06-02 09:34   广东  

---以下文章转自新浪微博【唐史主任司马迁】,同名公众号


周末和做量化的小伙伴交流了一下,文字总结出来。


我们的市场在量化成交占比还不大的时候,不管当年行情多差,买方和卖方为了行业能维持下去,都会默契做多一两次。


以往这种全市场协同做多,我们也称之为“吃饭行情”。通常时间节点在春秋两季,年景好的时候,能从年报持续到开春,叫做春季攻势。而后走年中流动性不足的五穷六绝七翻身,再交易中报后的确定性。


最差的时候,一年里也会至少有一次全场协同。


这种协同做多,好的时候反馈为“机游共振”,机构和活跃资金互有策应,最为典型的是交易赛道。如果行情不好,也会各有抱团,机构抱团核心票,游资抱团连板妖股。


以上这些描述,概括为“做多动能”。


那么当随着量化成交占比越来越大,市场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的第一点是,量化的交易策略和上述描述的“做多”不同。上述做多是交易一个或者几个确定性因素,然后赚取10%-100%的盈利。如果一个票连10%的空间都看不到,我们是不会买它的。


但量化策略不同,他只要能赚就会动。看官会说,那不是提供了流动性吗?确实,从这个角度看是提供了流动性。但问题在于,量化是有赚就行,收割的频率远远大于我们,甚至不赚钱的背景下,也会卖出前面拿的筹码,恢复底仓平衡。这就导致了一个个股或者板块,本来有希望走好的,直接被收割在萌芽状态了。


对于游资来说,日常做的事情,很多便是去试试“有没有量化”。有的话,做多就要买到量化策略转向,但往往这么干时候,成交占比等等,便很容易触发监管。原因也很简单,量化可以卡着监管规则毫秒级响应,人不行。更为直观的感受是,我们追一个票或者卖出一个票,会连续几次挂到笼子边缘而无法成交,只能撤单再挂。


对于机构,尤其是卖方来说,这个苦恼也大。比如开了一个电话会,逻辑为与会人员接受了。然后开盘,机构开始沿着均线买,量化开始倒了,买不完买不完,完全买不完。然后猜疑链开始了,正在买的怀疑卖方逻辑和自己验证的是不是错的?在旁边观察的会怀疑,卖方是不是提前带了别的资金。总之猜疑链越来越长,甚至围观的散户都会磕完瓜子拍拍手说:这什么白金研究员,什么机构调研,你看一样不是诈骗?


这种猜疑链扩散了几年后,全场都被PUA为内卷交易,向下交易。是的,不是所有的砸盘都是量化做的,但每个人都担心量化会先砸时,趋利避害便会发挥作用。看官会说,那量化也会抢筹啊,是的,确实会,甚至在集合竞价时间,看穿了全场决策的量化会在最后时刻完成加单和撤单。盘中抢筹更是可以顶着笼子扫。这并不能说明量化会做多,而是说明,这是另一种交易上的不公平。


看官会说,那既然量化这么厉害,那你也量化啊?


确实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量化辅助交易,但一种作为公共服务提供出来的算法,总是会被有自主因子编辑能力的量化干的,这条路最后会走向高薪诚聘数学天才,然后超级计算机对轰。美国也是这个样子,才有“人民性”的游戏驿站。


看官还会说,你说得量化这么厉害,那为什么看不到业绩呢?


这个市场原来大家都一起种地,吃冬储大白菜,没有人能吃特别多,但大家都不至于饿死。后来改成吃娃娃菜,一年吃两三回,单产自然下降,有些人吃得好,就要有些人快饿死。现在改成了吃鸡毛菜,小菜苗就割了吃了,一些人要吃饱,大多人就要挨饿。


量化是没有赚多少,但做多动能被他割太早,导致多数人都只能去土里刨根吃。


还听不懂?量化在鱼塘里用绝户网,整个鱼塘的生态都将受损,手艺再高明的钓鱼佬也只能白打窝。


那么量化从业也会说,你不能污名化我们整个行业,那只是一部分人,是高频量化是DMA,不是我们指增,也不是我们低频。


确实是这样的,但业内懂的不出来说,那钓鱼佬们便会把鱼竿挥舞成皮鞭,在那骂街,骂每一个撒网的人。


如何区分量化,如何监管量化,如何让量化不过度助涨助跌,是监管的问题,也是全市场的问题。


市场再猜疑链扩散,再重心向下,都不用说金融人民性这种宏大视角了,流动性也会重心下滑,而流动性是血脉这句话,应该没有人会再去挑衅了吧?股灾也只是两三个前的事情。


综上,我们这个市场,最终要面对的问题不止是量化,而是量化成交占比越来越大后的市场生态问题,既是量化监管的问题,也远超量化监管本身。


基于猜疑链的博弈导致做多动能持续减弱,那么市场的流动性和估值水平,也会不断衰退。


量化已经坐上牌桌,且面前的筹码越来越多。我们已无法把他赶下牌桌,那么接下来就要考虑,这张牌桌不能因为他坐上来,而成为老千竞技场。出千互相掏兜的市场,无法被信任。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


深圳欢乐姐
如果你问我,哪个是我做过最得意的妖股?我会告诉你:下一个。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