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吴执策(深圳公司)
2016年春节后,我调入公司总部综合办,接替周海林,成为《钢构人》的执行编辑。当时的综合办,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和党建部。在到总部之前,我在西部大区办公室做行政文秘和宣传干事,因为经常要与《钢构人》各板块约稿或投稿,所以对《钢构人》挺熟悉的,并不陌生,来了之后就迅速投入到了《钢构人》的编辑工作。
从写手到编辑
《钢构人》的编辑部是比较特殊的,除了我这个执行编辑是半专职的,其他的编辑都是兼职,他们除了编辑工作,也要负责自身岗位的工作。我那一届的编辑有:肖振青、田欢娜、陈伟、王竞晗、刘杰、郑欢、陈阳、李超和我。
肖振青负责视觉板块,但更主要的工作是办公室的接待工作;陈伟负责纪实板块,但更主要的工作是行政文秘工作;刘杰负责评论板块,但更主要的工作是工会工作……我负责专题、要闻和简讯板块,和办公室的宣传工作,《钢构人》是最主要的工作之一。
好在大家都比较能干,虽然工作大多是兼职,但品质并不兼职。郑欢每次都是最先交稿的,陈伟、李超也总是能提供信得过的产品,非常省心。刘杰负责的评论板块其实挺难的,但他沟通能力强,经常能够找到大咖,且让大咖甘愿执笔,所以文章的品质也很高。
从门外汉到入门
在担任《钢构人》执行编辑的1年多时间,应该是我文字水平成长最快的时候。我在高中的时候是个理科生,数学、物理、化学是我的强项,当年到西南财大的财经新闻专业,属于阴差阳错、机缘巧合。论写作,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擅长。到了企业,发现最难的工作是写,最难的岗位是行政文秘。我这人喜欢挑战有难度的事情,所以开始挑战写,绞尽脑汁写、对照前人写、对照佳作写,一点一点,把自己磨得有点能写了,也就仅此而已。
刚做执行编辑的时候,就特别羡慕周发榜总和周爱文主任,周总经常把文章的一个大段落画个圈,然后在旁边就一气呵成地重新写出一段来;给爱文主任看的文章,他经常随口就告诉我文章结构怎么改、句子怎么改,且张口就是锦绣文章……感觉他们总能信手拈来,文章妙手偶得的,反观自己,写个文章,那是写了改、改了写,不经过个千锤百炼,文章是出不来的。
在一年多的编辑工作中,对《钢构人》的每一篇文章,我都会组稿审核一次、出样再审校一次,自己负责的板块,审核的次数更多。那段时间的工作强度,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的一个高峰,基本每天都要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周六周日来编辑校对《钢构人》更是家常便饭。
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的写作能力大幅提升,自己也能写出一些精彩的句子了,结构能力也有所提升。用现在比较火的AI原理来解释,就是自己吸收了足够多的优质语料,使得输出能力大幅度提升了。
最近读了《笔杆子是怎么练成的》里面提到写手一般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领导出框架,写手能够出词句。第二个层次是领导出思想,写手能够出框架。第三个层次是领导画画圈,写手能够出思想。
想来是经过《钢构人》编辑岗位的历练,把我的水平提升到了第二层次。但从出框架到出思想,中间又有巨大的鸿沟,我想我现在都还只在第二层次。最近在公司主要领导的讲话中读到了“向上增长,向善成长”“内外兼修,更上层楼”,我终于理解了,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才叫做出思想。
梦想的薪火
《钢构人》之所以是科工人的灵魂读物,在于它既传递企业资讯,也传达经营思维,更传播科工文化和梦想。从王宏董事长的“中建科工主要是培养人,随便干一点钢结构”,“对自己要讲铁骨,对他人要讲仁心”,到戴立先总经理的“当你们找不到方向时,就记住一句话:品质保障,价值创造”,这些话,经过《钢构人》的传播,不断回响在科工人的心间。
科工的梦想是“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建筑工业化科创集团”,是“打造百年老店”,而这些梦想就通过一本本《钢构人》传递到大家手上、心里,一本本《钢构人》就是代代相传的薪火。
非常荣幸,曾经担任过《钢构人》的编辑,可以在这本荣耀的内刊上留下一笔。
(本文原刊于2024年8月《钢构人》(总第198期))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内容来源:《钢构人》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