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与保护学术研讨会在五指山举办
政务
2024-11-11 22:35
海南
新时代下的非遗有着怎样的新使命?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如何走进民众日常生活?如何让黎锦走向世界?11月9日,2024年(第四届)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锦绣世界·衣被天下”——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与保护学术研讨会在五指山市水满乡举办,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新时代下非遗的新使命。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历史悠久,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品田看来,这项古老的技艺要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须面向未来。如何理解?吕品田解释道,人工智能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未来的社会分工将重组,人们的休闲时间增多,传统纺染织绣手工艺品要能满足休闲文化的需求,其定位不能停留在今天经济学意义上的普通商品。“我们应该走高端定制,并且要保护每个手艺人制作出的产品的差异性,要让他们的个性、审美充分展示,不能以统一的工业标准来衡量其价值。”吕品田说,彰显个性,避免同质化,这样的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才能可持续发展。在研讨会上,法国BALMAIN品牌亚太区总裁刘志娟从包里拿出了一只玩偶,举起来向大家展示。“这个玩偶我排了两个小时的队,花了400块钱才买到,黎锦能不能有这样的品牌吸引力?”刘志娟说,现在的人们是愿意为美好生活付钱的,眼下很多卖得好的产品的卖点是舒缓压力、有互动性、给人提供情绪价值,黎锦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空间,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传统手工艺品的销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贾京生以一个国际知名奢侈品品牌为例,该品牌坚持手工制造180多年从未中断,一条丝巾的制造需费时18个月,图案研究、色彩拆分、印刷等每个环节都有一套费时费力的精湛工艺。贾京生拆解了该品牌的文化彰显方式,梳理出可供非遗产品的借鉴之处,他说:“要学会讲故事,以文化故事生成形象、形成产品,让流行追随非遗,而不是非遗追随流行。”截至目前,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活动已举办了四届,每届活动都吸引来许多各地的非遗传承人、非遗工作者,搭建了一个交流互鉴的平台。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沈华菊参与了四届锦绣世界文化周,在这一过程中感悟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她希望,海南继续通过这一品牌活动,把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美好生活方式和国际视野“请进来”,同时推动海南非遗“走出去”。据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中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十多年的时间过去,海南交出了一张张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优秀答卷,如何继续写好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后半篇文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说,要推动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可持续性发展,要让非遗传承人的生活过得更好,保护好非遗的根。同时,还要把握好海南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促进各地的交流和对话,凝聚共同的理解和认知。黎锦不仅要为海南服务,也担负着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任。研讨会结束时天色已晚,室外,夜色勾勒出了连绵山峰的轮廓。王晨阳和大伙说:“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我们就要像五指山的五指一样,握指成拳,团结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