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中,老祖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很多熠熠生辉的典籍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旧观念在当下极速融合,但过程并不容易,参与其中者很容易走上极端。有人把传统经典奉为圭臬,自然也有人把它们踩进尘埃。
其实中国政府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是比较客观的,一直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在继承和发扬上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比如把《易经》的部分内容加入国考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在不少人心中,《易经》一直都被钉在“封建迷信”的耻辱柱上,但其实这部旷世巨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在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和科学等诸多领域都颇有见地。
把《易经》和迷信绑定的人,其实根本就不了解这本奇书,也看低了老祖宗的智慧和心胸。
传承久远,发展多样
对于《易经》这本“神书”,国人多有耳闻,但亲自看过的应该寥寥无几。
不过其中的一些名言早已是家喻户晓,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阴一阳之谓道”“夫妻反目,不能正室”等内容。
相传古代有三易,分别是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和周代的《周易》,前两者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其真实性也很难考证。
而大众如今熟悉的《易经》指的是唯一传世的《周易》。
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周易》是大名鼎鼎的周文王所作,乃其被纣王囚禁之后,呕心沥血谱写。
它源自先贤伏羲的八卦之道,文王在此基础上加以延伸拓展,经周公及后人完善,最终书写了一部千古名篇,震古烁今。
不过近代有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如今流传下来的《易经》根本不是原版的《周易》。
因为在其中加入了很多老子的学术观点,这些都是在春秋之后才出现的。
因此诸如郭沫若、冯友兰等大师都认为《易经》是后人所写的,学术界如今比较认可汉儒刘歆伪窜的说法。
当然,《易经》的内容还是值得推崇的,刘歆也是在《周易》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动,加入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易经》能够在后世拥有如此高的地位,和孔子对它的推崇分不开。
后者对《周易》喜爱异常,进行了多年的刻苦研究,甚至为后世留下了“韦编三绝”的典故。
孔子对《周易》的推广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因为这本书的内容极其晦涩,很多词句的意义不明,很难进行解读。
孔子为其编撰的《易传》就成为了研究此书更直观和清晰的参考材料。儒家也成为了研究《易经》的主要学术力量。
除了儒家,《易经》其实在中国古代还有两个传承体系,一个是流行于民间的筮术易,很多人之所以给《易经》贴上迷信的标签,也是因为这个学派的影响。
除此之外,黄老之学中也有对《易经》的研究,也就是道家易。
可以肯定的是,在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后,《易经》早就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了,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中华文明的很多领域都受到它极深的影响。
不止在中国,西方很多国家的学者对《易经》也有高度的推崇。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和杨振宁都曾经认真研读过《易经》;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就盛赞《周易》为“万有概念宝库”,甚至有不少学者认为它属于“超科学”。
先别急着否定这种说法,毕竟迄今为止,人类对世界的了解依然是很有限的,现有的科学体系也必然存在片面之处。
《易经》中很多看似玄学的内容未来或许就有被科学证实的一天。
内容广博,精彩纷呈
当然,《易经》也有它的局限性,这本书实在是过于难懂,以至于真正能读通它的人其实少之又少。
因此,大部分人对《易经》都是只闻其名,不见其实。
而很多江湖术士在招摇撞骗的时候,特别喜欢打着《易经》的幌子,久而久之,它就成了封建迷信的代表。
事实上,《易经》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每个人在阅读的时候都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说它是“万典之源”绝不为过。
《易经》主要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预测和占卜类的内容。
它通过“损益之道”进行预测,孔子在阅读后预测华夏文明会传承3000年,果然一语中的。
这本书阐述的核心逻辑其实是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它所谓的预测也是根据某一件事来推断出即将发生的未来,并不是凭空猜想。
除了这部分内容,《易经》中还讲述了很多古代中国的历史。
要知道,周朝之前保存下来的典籍并不多,而《易经》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它能侧面了解到很多华夏文明源起片段。
近代大师章太炎在认真研读之后,对《易经》记述历史的作用大加肯定。
他认为:“乾坤两卦是绪论。既济、未济是余论,自屯卦至离卦,为草昧时代至殷末之史,自咸卦至小过卦为周初文、武、成时代之史。”
《易经》之所以拥有旺盛的生命力,最关键的一点是它还讲述了大量有关哲学的内容,这一点即使是在科技昌明的当下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新中国成立以后,不少大师都对《易经》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这绝对是中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完善的哲学巨著。
其中不仅讲述了生生不息的宇宙观,还重点阐述了古代中国对生命哲学的认识,也就是很多人熟悉的本体论。
优秀的哲学体系都讲究既要有世界观,还要有方法论。只提出世界的认知,没有如何认知是不完整的。
欧洲的哲学史经过很长时间才演化出了方法论,而这一点在《易经》中都有完整的诠释。
《易经》对世界的认识是“有”,即此书中有关“太极”的解释。
而它的方法论则是辩证法和一分为二(即所谓的道分阴阳),与此同时,“复”观方法也是《易经》提供的重要方法论。
可以这么说,《易经》这本书基本上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主流思路,后世的一大批思想家和哲学家都从其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
所以,《易经》中的内容并不是虚幻的空中楼阁,是直至当下都依然能发挥作用的“灵丹妙药”。
新时代也需“旧”哲学
正因为《易经》是如此优秀的文明典籍,所以这两年对它的研究越来越热门。不仅社会力量在投入,国家对它也推崇备至。
2019年,经过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易经》正式被列入国考范围内,它已经成为很多应届生必须要熟读的典籍。
当然,一些年轻人对此颇有微词,即便《易经》是一本优秀的哲学巨著,但是它对当下的生活又有什么帮助呢?
耗费时间去学习这样晦涩难懂的典籍真的有必要吗?
首先如今学习《易经》的难度已经比之前低很多了,不用直接去啃复杂沉滞的原著,直接欣赏大师名家对它的解读,一样可以获益匪浅。
其次,对普通人来说,学习和了解《易经》中的内容并不是浪费时间,它对年轻人的生活是有着切实帮助的。
归根结底,《易经》是一套古人自己总结使用的系统,它是对天地万物以及人事的经验总结。
在阅读的过程中,年轻人可以熟悉和了解古人的经验、智慧和思维方式。
它让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从观察者的角度了解天地万物的演变规律,在掌握这些规律之后,行事做人就会变得如有神助。
通过阅读《易经》,年轻人可以纠正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在和父母、子女以及朋友相处的时候能够更好把握分寸。
其次,《易经》还可以教会大家如何去完善自己,找到正确认识世界的方法。
最后,在《易经》这本书籍中还讲述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细节和方法,很多内容都直指职场相处的本质。
因此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多看看《易经》会让他们走得更远。
除了带给人实际的收获,其实《易经》还有一个潜藏的好处,那就是可以开启阅读者的智慧。
比如诸子百家的思想有很多都是在《易经》中受到启发的,它确实有开拓思维的效果。
《易经》这本书一直很神奇,它厉害的地方不在于教会读者如何卜卦,而是让人学会思考,掌握探索世界的方法。
这就是所谓的“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
在阅读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陷入思索,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人格,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路线。
这才是一本优秀的书籍能够带给人最大的好处和启发。
结语
正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很多人对《易经》的负面看法其实都来自他人的片面之词,自己从来都没有看过。
这样的批判未免显得底气不足,颇有拾人牙慧之感。
国家对《易经》的推崇既不是封建迷信也不是牵强附会,而是正本清源。
是站在现代哲学的肩膀上,重新明确《易经》的本初意义,还原它湮没于历史长河里的深邃哲理。
对中国人而言,它是重要的精神财富。先别急着拒绝,可以尝试去了解,去发现,或许一片新的天地就在面前。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易经》就是这条路上最稳固的扶手。
命|相|山|医|卜
八字|风水|预测|起名|择日
易学院
长按二维码关注
传播华夏文化
弘扬易学光辉
微信:Chrong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