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地震学 | 震级,向能量标度靠拢(1)

文摘   2024-11-11 17:28   安徽  

qu

wei

di

zhen

xue

中国地震学会—地球科学科普栏目

地震科普—震级,向能量标度靠拢






看天上的星星尽显光辉

赏地下的河水肆意奔流




18、震级,向能量标度靠拢

18.1 地震区划图



地震震级(Earthquake Magnitude), 表示地震释放的弹性能量大小。

震级标度(Scale)是美国里克特(C F Richter,图18-1)于1935 年首创的,被世界采用。他的诞辰(4 月26 日)遂被美国法定为“国家里克特震级标度日”。

美国,别瞧它历史不长,节日可不少,起码有1700 多个:

节——愚人节、植树节、啤酒节;

日——讲故事日、北京烤鸭日、总统笑话日;

周——护士周、图书馆周、全国礼仪周;

月——健康月、免疫宣传月、诗歌月……

震级标度的节日是有了,尴尬的事没有减少。交个底吧:震级标度在几十年间一直是五花八门[1], 同一次地震不同标度的震级会有不同的数值。

今天,大家终于统一地采用矩震级Mw 标度,物理含义十分明确,正向着能量震级Me 靠拢。由于估算的地震能量更加准确了,各种自然现象间的关系也随之清晰起来,是件大好事。

图18-1 里克特(1900—1985)



18.1 震级的引入


◆ 里氏震级的原始定义

1931 年,日本和达清夫(K Wadati)发现:地震波的振幅随距离的衰减有一定规律,可用来评估地震大小。

里克特根据Wood-Anderson 水平扭力地震仪( 图18-2)的观测, 也证实了这个现象:振幅A 随距离的衰减可以表达成对数(lgA),而且两个地震的衰减曲线彼此平行, 其差值基本为常数(C=lgA1-lgA0)[2]。他于1935 年提出:只要把震中距100km 处Wood-Anderson 地震仪的1μm 振幅的lgA0 规定为震级参照基准(图18-3),就可以把它们的差值常数C 定义为“地方震级”ML(M 右下标的L 为Local 之意)。由此算出来的地方震级,后来被简称为“里克特震级”,它是个无量纲的数字,可以正负、没有上下限。

图18-2 Wood-Anderson 水平扭力地震仪

图18-3 振幅的衰减和震级的确定[3]

高灵敏度地震仪能测到-2 级地震,大约为一块砖头从桌子掉到地面的能量,现能测到的最小震级是-4.4 级,等同于一支铅笔掉到地面的震动。

里氏震级的计算方法简单。以图18-4 为例, 震中距为210km, 震相S-P 的到时差为25s, 测量出最大单振幅为20mm, 即可从它们连线的交点上读出震级ML=5.0。

图18-4 里氏震级ML 的计算实例[4]

以后, 里克特做了改进。设两个前置条件:

(1)当震源和台站位置固定时,地震越大则波幅越大;

(2)地震波的几何扩散和衰减是统计稳定的。

采用速度(A/T)量纲(A 振幅,T 周期), 可有更一般的计算震级的公式:

      (18-1)

式中,M 是震级;σ(Δ,h) 是震中距和深度的校正因子(亦称量规函数);Cs是台站校正;Cr 是震源校正。式(18-1)成为测定各类震级的基础关系。



◆ 震级标度的第二次飞跃

里氏震级是针对南加州建立的地方震级ML,适用于震中距200 ~ 1 500km 范围,未考虑震源和频率因素,不适用于大震中距的体波和面波震相。于是,随着1922 年发明的Wood-Anderson 地震仪被淘汰,“里氏震级”ML 也就不再使用了。

古登堡(B Gutenberg, 图18-5) 是里克特的同事,犹太人,因遭德国迫害于1930 年移居美国。他于1945 年提出迄今国际上最常用的“面波震级”Ms 和“体波震级”mb,还建立了震级Ms 和能量E 的关系,为:

lg E = 1.5Ms + 4.8        (18-2)

这是个重要的飞跃,因为震级标度的实用性提高了,与能量之间还第一次建立起量化关系。

地震学家们高兴地迈着欢快的脚步,翩翩起舞,围绕着Ms 舞动出了各种变通性的、拓宽性的震级标度。例如持续时间震级Md、宏观震级Mms、海啸震级MT、慢地震震级Mwa、导波震级mblg 等,应用上十分方便,尽管震级的统一性会受到损坏。

啼笑皆非的事,很快出现了:

新闻界糊涂了!干脆,把各类地震震级一律叫作“里氏震级”,这和将所有的舞蹈一律叫作“扭秧歌”一样,管它天南地北、高山海洋。

图18-5 古登堡(1889—1960)



◆ 震级标度的第三次飞跃

就在专家们忙着完成震级的“统一大业”时,“后院”起火了!大约是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震级的本质是表征地震能量的大小, 但目前却是个纯粹的阿拉伯数字!无量纲、无单位、可正负、可整数、可小数:4.2,-3.3,5¾,7.0 和8.5……人人都说震级好,没人知道它是啥。

研究中还发现, 一些地震的地表断裂十分巨大, 但算出的震级却总是偏小;用体波算出的震级,没有超过6.5 级的;用面波算出的震级,没有超过8.4 级的,这就令人疑惑了。再者,现代宽频带数字地震仪已经能记录到长周期信号,突破了早期的记录振幅无法跨越11 个数量级的限制,但是在震级计算中又完全没有用上……

就这样,震级标度中的一颗“地雷”,终于在20 世纪70 年代爆炸了。

金森博雄(H Kanamori, 图18-6)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一位外籍人士。1977 年为这颗地雷起了个又好吃又好听的名称——震级饱和:

中小地震的震级可谓“没饱和”,称为蓝色地震;

震级偏小的大震可谓“近饱和或过饱和”,称为红色地震。

地雷,变成了红彤彤的香饽饽。

图18-6 金森博雄(1936—)

金森博雄指出,里克特- 古登堡震级的标度系统是建立在“单一频率”基础上的。例如最常用的三个震级——ML、mb、Ms,是在它们的优势频率f 为1.2Hz,1.0Hz 和0.05Hz(相应的周期T 为0.8s,1.0s 和20s)条件下测得的结果,震级是“单色”的。若仅用来标度中小地震(蓝色地震),没有问题,但不能用于大地震。因为大地震的破裂长,地震波已经以低频震动为主,成为“红色地震”了。

不难理解,地震仪器囿于频宽的限制,即便对很强的低频信号也是不能够准确反映出它的振幅大小的[1](图18-7)。故而对大地震的测定结果,就总会出现震级偏小的假象[5](图18-8)。宛如人对红外信号已处于“视觉饱和”态,顶多会把远红外从“理智上”认定为微弱的暗红色,尽管人的感官并没有得到真实的刺激。

地震既然是岩层两盘的相对错动,力学上必定存在力矩:一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偶与其距离之积。地震的力矩M0 为震源等效双力偶的一个力偶的矩——介质剪切模量μ、位错量u 和施力面积A 三者之积(即M0= μuA),是一个震源的静态特征量,单位是能量(牛·米= 焦耳)。

图18-7 理论震源位移谱

图18-8 各类震级的饱和状态[5]

某些情况下,断层位错量u 可以通过现场实测得到,若取地面破裂长度和余震深度的之积为A 值,地壳的剪切模量μ 为基本常数,其值约(3 ~ 6)×104MPa。于是,地震矩的量级是可以估算出来的。

金森博雄提出了根据地震矩M0 来定义矩震级Mw(Moment Magnitude)的办法:

     (18-3)

地震学家终于松了口气,Mw 有了明确的物理含义:它是地震矩的指数量,与地震构造密切相关,是一个均匀的、不存在饱和问题的震级,对大震、极微震、深震均可测定,理所当然地取代了里氏震级ML 而迅速被全球采用,成为是震级标度的第三次也是最为关键的飞跃。

Mw 的计算不需要对震源有任何先验性的假设。5.0 级以上的地震可通过地震波形反演求出地震矩张量,其两个本征值的绝对值的平均即为地震矩M0 值,再由上式得到Mw。小地震则通过震源谱的拐点频率fc 来确定(图18-7)。

矩震级的引入,揭开了历史上巨大地震的神秘面纱。例如1906 年旧金山地震和1960 年智利地震的震级曾经都为8.3 ,现分别改成7.9 和9.5。2011 年汶川地震的面波地震级Ms 为8.0,现改用矩震级Mw 之后,改为7.9。发布过的地震震级之所以要修改,原因就在这里,与计算精度和人为因素无关。



○参考文献

[1]刘瑞丰,陈运泰,任枭,等. 震级的测定[M]. 北京:地震出版社,2015.

[2]豪厄尔. 地震学史[M]. 柳百琪,译.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8.

[3]Richter C F. Elementary Seismology[M]. San Francisco :Freeman,1958.

[4]Bolt B A. 地震九讲[M]. 马杏垣,吴刚,余家傲,等译. 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5] Kanamori H. Magnitude scale and quantification of earthquake[J]. Tectonophysics,1983,93(3-4):185-199.

[6] Preisig,Joseph R M. Relationships of earthquakes( and earthquake-associated mass movements) and polar motion as determined by Kalman filtered,very-long-baseline-interferometry group delays,NASA Technical Memorandum 100711,2018. http://ntrs.nasa.gov/search. jsp?R=19890012059 2018-11-15T21:59:26+00:00Z




图文来源:《趣味地震学》


-END-


蚌埠市应急管理局
负责发布蚌埠市应急管理方面的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