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白喜事也变味了,这3种现象,让很多的老人直呼“变味了”

乐活   2024-11-28 16:24   湖南  

上一周,村里又走了一个老人,这是今年送走的第五个老人了。因为离家比较近,又是邻居的关系,再加上主家也特意打电话喊我回去帮忙,所以即便是要耽误几天工作,还是请假回去了一趟。

其实自从我父亲老了以后,村里的很多红白喜事就都是我在参与了。当时我也有些不理解,说我又不常在村里住,红白喜事还是不要都参与了。


父亲却不高兴了,告诉我说哪怕户口不再农村了,村里的红白喜事也还是要尽量去参与的,不然到时候需要用人的时候,也就没人愿意帮你了。

在这几年,我就发现如今农村的红白喜事和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农村的白喜事,如今更是“变味”了。比如这三种现象,在一些人看来习以为常了,可是许多的老人却直呼“变味”了。到底是咋回事呢?

首先,愿意来帮忙的年轻人少了。在农村的白喜事上,基本都是老年人了。

往昔,农村白喜事是全村人的大事,一旦哪家有老人离世,消息传开,家家户户都主动放下手中事务,至少会委派一个人奔赴主家去帮忙。


从搭建灵棚、准备祭品到接待前来吊唁的宾客,事无巨细,皆有人操心。大家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在忙碌中表达对逝者的敬意与对主家的慰藉。

那时候,白喜事是乡村团结互助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一种无形的社交纽带,将整个村子紧密相连。

可如今,情况却大不相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年轻人选择进城务工并在县城安家落户。

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逐渐发生改变,对于村里的白喜事,不再像过去那般热心。即便有些是在镇上,或者是县城里,这样离家也不是太远,但是就算是被邀请了,有些人也常常以工作繁忙、路途遥远等理由推脱。


曾经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帮忙场景变得愈发冷清,那种主动奉献、互帮互助的传统习俗正逐渐被淡化,令人唏嘘不已。

也因此,一些地方如今不管是白喜事,还是红喜事都是找专业团队来操办了,这样自己也省心,不需要还别人的人情了。

其次,丧事“喜办”之风是愈演愈烈,成为一种令人费解的“新潮流”。

原本庄严肃穆的老人葬礼,如今却常常被歌舞队、戏剧班的表演所充斥。像我们这里,如今不管是谁家老人去世了,都会邀请穿着制服的歌舞队来表演。如果没有的话,可能还被认为是子女不孝顺。

然而,在丧礼现场,震耳欲聋的音乐声与演员们夸张的表演,与悲痛的氛围格格不入。

主家为了举办这些表演,往往需要花费不菲的开支,这无疑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传统丧礼所蕴含的对逝者敬重、追思的本意,也让许多老人深感不满。

他们认为,丧礼应该保持其应有的肃穆与庄重,而不是用这种不伦不类的方式来博人眼球或彰显所谓的“热闹”。然而即便是自己心中有不满,可是当家里老人去世了,还是会选择“随大流”。即别人家是如何操办的,自己也要这样来一遍。

最后,丧礼大搞排场之风。

诚然,不同经济条件的家庭在丧俗安排上会有所差异,这本无可厚非。富裕家庭有能力承担更为隆重的丧礼,而贫困家庭则选择从简办理,这是基于现实的考量。

然而,如今攀比心理在农村一些地方作祟,使得丧礼成为了一场“面子工程”。许多家庭不顾自身实际经济状况,盲目追求排场与奢华。


一些外出打工者,在城市中辛苦打拼,为了回村后能在乡亲面前显示自己的“成功”,不惜举债大办丧事。

他们在赢得一时虚荣的同时,却给自己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甚至可能陷入长期的债务困境。

因为有些家庭条件不好的,不惜借钱也要办豪华的葬礼。且目前在农村,就算是一场简单的葬礼,也至少要三五万元,如果隆重、豪华一点开支更大。


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办丧事应量力而行的常理,更是对传统孝道的一种扭曲。真正的孝道,应是在老人生前给予充分的关爱与照顾,而不是在其身后通过大搞排场来自我标榜。


扎根乡村
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以农村人的视角,解读新农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