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D
PIDD又称为先天性免疫缺陷病(CIDD),由免疫系统遗传缺陷或先天发育不全所致,多于幼年起病。2011年WHO和国际免疫学联合会(IUIS)联合组织会议将PIDD分为八大类,即T、B细胞联合免疫缺陷病、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吞噬细胞数量和/或功能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补体缺陷病、已经定义明确的免疫缺陷病、免疫失调性免疫缺陷病、固有免疫缺陷病和自身炎性反应性疾病引起的免疫缺陷病。PIDD已经超过350种,每年有超20种新发现疾病。
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这是一类以抗体生成及抗体功能缺陷为特征的疾病,患者一般有血清Ig减少或缺乏,出生后7~9月龄开始发病,患儿对肿瘤和自身免疫病易感,对有荚膜的化脓性细菌易感,但对真菌和病毒则不易感。这类疾病包括:①血清Ig和B细胞显著降低或缺失型;②至少两类血清Ig显著降低伴B细胞功能正常或降低型;③血清IgG、IgA 显著降低伴IgM正常或升高伴B细胞数目正常型;④Ig同种型缺陷或轻链缺陷伴B细胞数目正常型;⑤特异性抗体缺陷伴Ig水平正常和B细胞数目正常型;⑥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发病机制为:参与B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信号分子基因,包括Btk、TACI、λ5、Igα、Igβ、BLNK、ICOS、CD19、CD81、CD20、CD40、κ等缺陷,导致B细胞停留在分化发育某一阶段,成熟B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缺陷,引起抗体生成及功能缺陷。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即Bruton病,特点是:外周成熟B细胞、浆细胞及各类Ig显著降低或缺如,但原始B细胞和T细胞数量及功能正常。多见于出生6~9个月男性婴儿,出现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注射丙种球蛋白能控制感染,但因无法诱导呼吸道SIgA使鼻部、肺部感染极易复发;发病机制是Btk基因突变。Btk分子参与未成熟B细胞分化和成熟B细胞活化。Btk基因突变或缺失致酪氨酸激酶合成障碍,B细胞发育停滞于前B细胞状态,导致成熟B细胞数目减少甚至缺失。
普通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
CVID是一种常见的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又称成人型或迟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为一组遗传方式不定、病因不明确、主要影响抗体合成的PIDD。大多数CVID是由于T细胞功能异常不能提供有效辅助,导致B细胞不能合成抗体和发生类别转换。患者体内IgG和IgA水平明显降低,IgM可能正常或下降,伴B细胞数量正常或降低,但较XLA为轻。临床表现多样,常发病于学龄期和成人期,易患反复细菌感染,部分有自身免疫病、淋巴组织增生和(或)肉芽肿病。
补体缺陷病
补体缺陷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补体固有成分、调节蛋白或补体受体中任一成分缺陷引起。补体固有成分缺陷患者表现为SLE样综合征、抗感染能力低下、易发生化脓性细菌(如奈瑟菌)感染。补体调节蛋白或补体受体缺陷者表现为抗感染能力降低。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为常见补体缺陷病,由C1INH基因缺陷所致。这种补体调节蛋白缺乏引起C2裂解失控,C2a产生过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高。患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皮肤黏膜水肿,若水肿发生于喉头可导致窒息死亡。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
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的发病机制是编码糖基磷脂酰肌醇(CPI)的pig-α基因翻译后修饰缺陷。补体调节成分衰变加速因子(DAF/CD55)和膜反应性溶破抑制物(MIRL/CD59)是补体溶细胞效应的抑制因子,它们通过GPI锚定在细胞膜上。由于CPI合成障碍,患者红细胞不能锚定DAF和MIRL而发生补体介导的溶血。临床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和静脉血栓形成,晨尿出现血红蛋白。
吞噬细胞数量和(或)功能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这类疾病包括中性粒细胞分化缺陷、运动缺陷、呼吸爆发缺陷、对分枝杆菌病的遗传易感缺陷及其他缺陷五种疾病。临床表现为化脓性细菌和真菌的反复感染,轻者仅累及皮肤,重者则感染重要器官而危及生命。新发现的相关缺陷基因有p40、phox、gp91phox、IRF8、TAZ、COHI、CI6/f57、GATA2。
X连锁慢性肉芽肿病(CGD)
CGD是常见的吞噬细胞功能缺陷性疾病,因呼吸爆发缺陷所致。患者多数为X连锁遗传,多为男性,表现为反复、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在淋巴结、肺等多器官形成化脓性肉芽肿,并伴有反应性高丙种球蛋白血症。CGD病因是细胞色素b-β亚单位(CYBB)基因突变,导致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缺乏 NADPH氧化酶,不能有效杀灭被吞噬菌,后者持续存活并随吞噬细胞游走播散至全身。慢性感染可引起吞噬细胞在局部聚集,并持续刺激 CD4+T细胞以招募和激活更多巨噬细胞,从而形成肉芽肿。IFN-γ被用于CGD的临床治疗。
孟德尔式易感分枝杆菌病(MSMD )
MSMD是一种由IL-12/IL-23/IFN-γ及其受体、或信号转导分子缺陷引起的罕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综合征,MSMD患者易受弱毒力分枝杆菌属如卡介苗、非结核分枝杆菌、环境分枝杆菌等感染,对结核分枝杆菌更易感。分枝杆菌为胞内菌,宿主抗胞内菌感染主要依赖细胞免疫应答。DC和巨噬细胞经由TLRs识别分枝杆菌的PAMP而被活化,产生IL-12 和IL-23等细胞因子,激活Th、NK 分泌IFN-γ、IL-17和TNF-α等细胞因子;IFN-γ进一步增强巨噬细胞的抗原提呈和杀伤病原体能力,如此形成IL-12/IL-23/IFN-γ环路。MSMD是此环路参与基因如IL-12p40、IL-12Rβ1、IFN-γ受体、STAT1等缺陷,导致巨噬细胞和T细胞对胞内菌的杀伤作用减弱甚至消失,因而易发生分枝杆菌等胞内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