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阁书记带队开展“呼伦贝尔市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和工作重点”课题调研

教育   2024-10-21 17:20   内蒙古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请多多指教~


为落实呼伦贝尔市“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着力创建北疆文化建设特色品牌专题调研工作方案”精神,10月12日至17日,由呼伦贝尔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李文阁和市委原常委、宣传部部长、呼伦贝尔学院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院院长、孟松林教授带队,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白劲松,党政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吴宏伟,民族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梁云教授,呼伦贝尔市博物院文保部副主任白志强等一行9人,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山西省大同市、河南省洛阳市,开展“呼伦贝尔市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和工作重点课题˙融合之路”调研考察。


通过实地走访遗址遗迹、博物馆,与拓跋鲜卑等北方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历史学、考古学方面专家学者充分交流,深入了解从起源地呼伦贝尔迁出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拓跋鲜卑不断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状况,梳理这一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守望相助的辉煌历程与宝贵经验,为深入研究“北疆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基础。


10月13日,调研组赴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盛乐博物馆参观考察。魏晋时期和林格尔地区为拓跋鲜卑活动地域,拓跋鲜卑在盛乐地区建立代国和北魏。公元258年,拓跋力微率拓跋部南越阴山,来到盛乐,以盛乐为政治中心扩张势力,使之成为拓跋鲜卑实际意义上的都城。公元386年,拓跋珪在牛川(呼和浩特市东南)召开部落联盟大会,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实行离散诸部,分土定居,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鼓励农耕、计口授田的农业政策;实行胡汉杂居,平等对待,和谐共处的民族政策;实行儒学教育,开设太学,重视仕人,重用人才等开明政策。出现了晋人来归热闹场面。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带动了各民族间的融合与发展,为后期中原融合之路埋下伏笔。



盛乐博物馆成立于2007年,盛乐博物馆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58平方米,盛乐博物馆馆藏文物966件套、国家一级文物6件。主展区共分为三个展厅,第一展厅“和林格尔历史春秋”文物陈列展。第二展厅“东汉护乌桓校尉壁画墓”复原陈列展,第三展厅为鲜卑历史文化陈列展。


参观结束后,调研组与盛乐博物馆馆长帅小军、副馆长田信进行学术交流。


10月14日下午,调研组赴山西大同市云冈石窟实地考察。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1961年3月4日,云冈石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10月15日上午,调研组赴大同市博物馆调研考察。公元398年,拓跋珪正式称帝,并将都城迁至平城(大同),开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正式开启北魏平城97年皇城历史。北魏定都平城后,拓跋珪和他的继任者东征西伐,太武帝拓跋焘于439年统一北中国以后,把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都集中到平城,使平城逐渐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及商贸中心与国际大都会,人口上百万,繁盛一世。



大同市博物馆是一座地志性综合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筹建于1958年,1959年正式对外开放,时称大同市文物陈列馆,1963年更名为大同市博物馆。现馆址位于平城区太和路,占地面积51556平方米,建筑面积32821平方米,是晋北地区最大的博物馆,于2014年12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000余件。设有“代地沧桑”“北魏平城”“辽金西京”“明清重镇”四个历史陈列和“大同恐龙”“梵语清音”两个专题展览。


参观结束后,调研组与大同市博物馆曹臣明副馆长、唐慧娟副馆长进行交流座谈。



10月16日下午,调研组赴龙门石窟实地考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龙门石窟则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



参观结束后,调研组与龙门石窟研究院党委书记余杰进行交流座谈。


10月17日上午,调研组赴洛阳博物馆参观考察。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自平城(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为中国大一统的多民族社会和谐共处的今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洛阳博物馆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占地 300亩,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创建于1958年,举办有大型基本陈列“河洛文明”和“珍宝展”“汉唐陶俑展”“唐三彩展”“宫廷文物展”“石刻艺术展”“书画展”六大专题陈列,展览面积1.7万平方米。馆藏文物20315件,其中珍贵文物5406件。该馆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河南省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等。


本课题组目前已经制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黄帝之孙与内蒙古北疆文化源流研究”工作方案,明确了组织机构,确定“拓跋鲜卑历史文化研究重点课题建设”“拓跋鲜卑历史文献研究重点课题建设”“拓跋鲜卑考古研究、呼伦贝尔通史研究重点课题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黄帝之孙与内蒙古北疆文化科教宣传作品研制与转化重点课题建设”“呼伦贝尔市档案开发利用重点课题建设”“《兴安文库》重点课题建设”等6个课题方向,明确了每个课题的负责人和责任部门。


本次调研,与盛乐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洛阳博物馆、龙门石窟研究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拟建立融合之路博物馆联盟,开展文博科研交流,科技考古、基因考古合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黄帝之孙与内蒙古北疆文化源流研究”课题建设的拓跋鲜卑历史文化研究、拓跋鲜卑考古研究,深入研究中华文化五千年的交往交流交融,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考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北方民族形成发展中的地位和和作用。



推荐

阅读

重磅发布!呼伦贝尔学院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章程

今天,向您深情告白!

今天,缅怀英烈!

学校召开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推进会暨专项小组汇报会

来源:党政办公室、民族历史文献研究中心

本期编辑:刘雨婷 / 大学生记者团

执行编辑:白玉红 崔壮

责任编辑:白玫


呼伦贝尔学院
帮助您更好的了解呼伦贝尔学院。\x0d\x0a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