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请点紫阳发布关注我们!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数览发展,向新而行”。“紫阳统计”透过一组组数据,来展示紫阳75年砥砺奋进的壮丽篇章。
奋发图强创伟业 沧桑巨变换新颜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七十五载栉风沐雨,七十五载砥砺前行,七十五载巨变如擘。新中国成立以后,勤劳智慧的紫阳县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励精图治、砥砺奋进,奋力改变贫困面貌、建设美好家园,从一穷二白迈向蓬勃发展,从百废待兴迈向欣欣向荣,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昌盛,茶乡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解放思想、团结拼搏、接续奋斗,立足自身禀赋优势,加快绿色转型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极大改善,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经济社会迈出高质量发展新步伐,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在75年的发展历程中,紫阳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征程上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在同步迈向小康的道路上尽锐出战、埋头苦干,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接续奋斗、筑梦前行,走过了曲折蜿蜒的发展历程,留下了步履铿锵的坚实脚印,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回望紫阳七十五年发展历程,总体经历了五个阶段。
01
成立初期经济进行调整恢复阶段
(1949年-1965年)
建国初期,紫阳一穷二白、百业萧条,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经济发展几乎完全依赖于农业,但农业生产条件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粮食生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自给不足。工业只有一些设备简陋的个体手工作坊,生产能力低。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38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262万元,占比91.4%;工业产值119万元,占比8.6%。1956年前后,紫阳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农业生产走上合作化道路,手工业、商业也逐步过渡到以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为主的形式,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1957年,全县农业产值2629万元,工业产值275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2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万元,地方财政总收入137万元。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造成了生产关系严重超越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农业遭受了重大损失。1962年全县粮食产量9717万斤,比1958年减少31.2%;农业产值2790万元,比1958年减少27.4%。1962年后,全县认真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和精减干部职工下放农村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对扭转经济困难局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到1965年全县农业产值3144万元,比1949年增长149.1%;工业产值439万元,比1949年增长26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万元,比1957年增长33.3%;地方财政总收入248万元,比1957年增长8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8万元,比1957年增长69.4%。
02
十年文革经济处于低速低效阶段
(1966年-1977年)
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使刚刚摆脱困境、步入良性发展的紫阳经济建设再次受到重创,经济萎缩,流通受阻,日常消费品实行定量供应,严重抑制了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居民生产、生活和经济建设逐步恢复。1969年国家在紫阳境内开展大规模铁路、公路建设,工农业生产再度全面兴起。1977年,全县农业产值比1965年增长11.1%;工业产值比1965年增长2.3倍;地方财政总收入比1965年增长3.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1965年增长11.1%。
03
改革开放经济迎来快速增长阶段
(1978年-2012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紫阳县委、县政府迅速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及分配机制改革开始,“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被打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1979年起,国家陆续拨给本县扶持贫困费,居民生活明显改善,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开始协调发展,工商业也改变了过去以国营和县办大集体企业为主的形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978至1989年,全县社会总产值增长3.2倍,其中工业产值增长2.2倍,农业产值增长1.7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1倍。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及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全县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县域经济为主线,农村大搞财源建设,城镇大力发展工业,全县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全县财政由农业型向工商型转化。进入新世纪,全县坚持科学发展,各项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44.85亿元,比1990年增长43.09亿元;社会消费品总额13.37亿元,比1990年增长12.6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66亿元,比1990年增长34.48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1.84亿元,比1990年增长1.7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总产值35.59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44.4%。
04
迈向小康经济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2013年-2020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日益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县认真落实新发展理念,践行“五个扎实”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强县、文旅兴县、创新活县、惠民安县”五大战略,全力以赴补短板、强基础、促赶超,2020年顺利实现整县摘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县坚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六稳”“六保”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主要经济指标降幅逐月收窄,县域经济逐步恢复向好。2013年至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55.34亿元增至100.53亿元;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45.6%增至55.3%;全部工业增加值由21.70亿元增至34.3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5.32亿元增至38.6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2337元增至2747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243元增至10861元;城镇化率由32.5%增至43.6%;2020年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8326元,为2013年的2倍。
05
乡村振兴经济步入量质齐升阶段
(2021年-2023年)
进入“十四五”时期,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升级之路,坚持“守底线、抓衔接、促振兴”主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扎实开展“三个年”活动,切实做到“六个聚焦”,努力克服新冠疫情影响,全力稳住经济大盘,守好发展底线,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2021年到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三次产业占比由17.5:40.8:41.7调整到19.9:35.2:44.9;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分别增长1348万元、20556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913元、1803元。
来源:紫阳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