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炊烟从青瓦木屋上缭绕升起,腌鱼腌肉的香味和着母亲悠扬的侗歌,从木格子的窗口飘出,在我心中最敏感的部位抓挠着。那个叫克通的小山寨,是我生长的地方。那里,有我的童年,有我的梦。
初冬的午后,我又回到克通,与我同行的还有箫风老师和彩群姐。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穿行。近了,近了,那熟悉的青瓦、木楼、石阶,映入我的眼帘。一双沧桑的手,从静默的鼓楼旁向我招摇。那是我可亲的小爷爷,那双编了无数竹筐、竹篮、竹篓的手,因何颤抖?一旁的婶娘热情地教怀抱的孩童喊“阿姑”,那是还在襁褓中我见过的小侄儿。
踏上我梦中的小阁楼,木地板发出的吱呀声,是我久违的问候。抚摸着灰暗的木柱子和斑驳的木板墙,那里还有我曾经刻下的五瓣花。窗台上,一群爬上爬下的小黄蜂,好像在悄悄告诉我:窗外的风景多美啊!我倚窗眺望,那阳光下古朴的木屋,闪光的梯田,青黄交织的山林,还是童年时熟悉的模样。如果没有这场遇见,我眼里精巧的菊花石,蜿蜒的浏阳河,西湖山绚烂的云霞和落日,就都是静默的。但现在,它们仿佛都是激情的歌者,为我吟诵着那充满韵律的散文诗。如果没有这场遇见,我二维的生命图景不会幻化出立体的模样,思绪不会像山泉一般喷涌。我猜想,它的每一个侧面会有怎样的精彩?它的每一条脉路会有怎样的改变?如果没有这场遇见,我不会知道有限的人生还可以有无限的期待,生命的版图还可以涂抹诗意的色彩。遇见就是一种缘。因为这份缘,叫我如何忘却这十一月里的遇见?
一群杉木,选择了这块形似芋头的地方。木匠手里的墨斗子为它们牵了一根线,从此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依相偎了600年。住在侗寨的木房子,就是住在杉木的心里。笔直的木柱子,平整的木地板,四方的木格窗,一幢木房子就是一个家,一片错落有致的木房子就是一个寨。深山里的侗寨啊,我好想回到年少时,在那条古驿道上奔跑,头上的两根麻花辫跳着无忧无虑的舞蹈。夕阳西下,“阿棉、阿棉”的呼喊声,从龙脉鼓楼里传遍层层叠叠的吊脚楼……在这喧嚣的尘世,灵魂有时会跟不上匆忙的脚步。那就来侗寨吧,在这深山里的侗寨,找一处寂静的木房子,等一等你的灵魂,等一等年少的自己。
阿 棉,女,侗族,本名杨秋月,诗歌爱好者。1990年生于湖南通道县芋头古侗寨,2011年毕业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订阅:可点击本文标题下方的“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链接直接关注,或扫描“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二维码,或加微信公众号:zgswsyjzx。
转发:点击右上角图标,可“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等。
投稿:自荐或推荐优秀散文诗作品、理论文章,请发送至“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专用邮箱:zgswsyjzx@163.com。
声明:本平台来稿须原创首发,已在其他微刊发过的作品勿投;除署名者外,配图均来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