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农房激活计划:翻转农村空间“魔方”

创业   2024-11-28 23:12   北京  

广袤乡村,不仅有着秀美风光,也有着悠悠乡愁。一间间老屋,正是承载这抹乡愁的载体。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不再符合生活居住实际需要的老屋在时光冲刷之下,不复昔日容貌,曾经的“炊烟袅袅见人家”成为记忆里的故事。

在绍兴,一场“闲置农房激活计划”的推广实施,让乡村重现人烟辐辏、热闹鲜活的明媚景象。2017年以来,绍兴以“闲置农房激活”为切入口,为城乡科技、资金与人才等要素流通打通渠道,通过理念创新、制度创新、载体创新,不断扩大农村闲置资源盘活的范围和成效,唤醒“沉睡的资源”,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新路子。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绍兴累计引入“闲置农房激活”项目8793个、社会资本150.34亿元,激活闲置农房2.64万宗、664.51万平方米,每年分别为村集体、农户增收5.55亿元、9.39亿元,处于全省乃至全国领先水平。

迎来“新生”的闲置农房,给村庄带来了怎样的新气象?

上虞区-闲置农房激活改造成“墨隐居”民宿(图片由绍兴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打好地“基”

地,是乡村最“值钱”的资源之一。有了可用之地,才能吸引资金、人才、科技等优质要素下乡。盘活土地对于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乡村产业、增加农民财产型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

说一千道一万,目标就是盘活这笔潜力巨大的闲置资源。

绍兴市农业农村局一位负责人坦言,绍兴的农民增收也曾遇到过瓶颈。2017年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农民收入数据中,财产性收入仅占3%。这意味着,乡村有大量资源被闲置,价值没有被挖掘。

如何破局?绍兴开启了全市域探索守住乡愁与化解乡“愁”和谐发展之路。绍兴率先在全市域试点实施“闲置农房激活”改革,从农房激活的1.0版、联动闲置资源全域激活的2.0版,延伸扩展到“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双激活的3.0版。

在“闲置农房激活”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2020年,绍兴市还被列入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3个整市试点之一。

市、县两级还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激活改革的通知》等133项制度,形成“1+20+X”制度体系。一系列制度创新,聚焦土地“确权、赋权、活权”,为乡村振兴打实“地”基。

这些年来,以政策、人才等要素为核心的改革力量被不断注入到绍兴乡村肌理当中。

新昌儒岙南山,藏匿于山腰的千坑自然村显出一派秀丽风光。村内古朴典雅,绿林环绕,宛如世外桃源。

几年前,潘明华四兄弟萌发了在千坑自然村实施整村开发、盘活闲置农房的念头,当即和儒岙镇达成共识。之后,潘氏兄弟租下整村13户50余间闲置农房,并流转周围山地近500亩,通过资金带动村内耕地、水面、山林等自然资源全方位激活,重点打造以高端民宿为核心的深山度假村——“尚诗堂·天姥山居”。空心村因此变成了度假胜地,村民成了山居股东,资源转化为资本。

这样的蝶变,折射出闲置农房盘活后“包袱变财富”的改革之效。

眼下,绍兴正着力探索“闲置农房激活3.0版”——通过在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和闲置农房激活利用两头发力,加快形成资源要素城乡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促进共同富裕。

绍兴的目标是,到2025年底前,累计激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3万宗,以更高能级的社会资本投入,在更广层面、更深领域激活农村资源资产,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动力。

越城区-闲置农房激活改造成“云上小馆”农家乐(图片由绍兴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玩“转”老房

把闲置农房激活作为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后,不少“唤醒农房”的点子被探索出来。

这些年,各县(市、区)纷纷打开思路,做出多元尝试:或是改造闲置民居,发展特色旅游经济;或是改善房屋用途,构建文化服务空间;或是引入社会资金,兼顾保护与开发,创造民居新价值。

嵊州石璜镇白雁坑村油罗山自然村,一个“挂”在半山腰的自然村。这里只有31户人家,村民平均年龄约70岁。去年4月,这个小山村的命运被改写——石璜镇油罗山“一庭园三基地”项目合作开发协议正式签订。

该项目总投资约为1.2亿元,通过整村置换,对接优质设计团队,对标国内代表性精品民宿项目开展规划设计,并结合村庄基础设施、周边乡村旅游设施和道路提升等方式,成为“闲置农房激活”新样板。该项目的推进,不仅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还有力带动西白山片区旅游业态整体提升。

在新昌回山镇高湾村,村民们探索以房入股模式实施空旧房民宿改造,当地十几户村民用房子参股,不做房东做股东,村民占35%的股份,除了每个月的保底收益,每家还能拿到分红。

该村还成立旅游公司,对民宿实施整体升级改造,建成观景平台、骑行道等基础配套设施,打造水果基地,从餐饮、住宿向鲜果采摘、农事体验等延伸,客人越多,分红就越多。

类似的创新,在绍兴已“一发而不可收”。而“强村公司”的出现,也为盘活闲置资产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绍兴市各地大力实施强村公司培育计划,按照县级必须组建、相对薄弱村所在乡镇(街道)原则上组建、村级按需组建的原则,借助抱团发力,深化村集体发展“自我造血”功能,越来越多“落后村”蝶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伴随着“越宅通”农村宅基地数字化管理系统上线,“审批一件事”“查询一个码”“监管一张图”“盘活一条链”等应用场景,形成宅基地申请、审批、建设、颁证、流转、退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闭环,为更精准、更科学、更高效的要素流动提供支撑。

上虞区岭南乡沐格山居(图片由绍兴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唤醒“生机”

沿着乡道驶入柯桥区王化村长塘头自然村,一幢幢颇具特色的民房干净整洁,道路两侧分布着精品民宿、咖啡吧、茶楼,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很难相信,这里曾是有名的“老龄村”“空心村”。

几年前,宋如华乘柯桥区“闲置农房激活”计划政策东风,在长塘头投资2000万元,流转闲置农房320间,租用闲置土地243亩,建设农旅养老养生综合体。

农房有了价值,村民也多了收入。村民宋师傅掰掰手指,向记者算了一笔“增收账”:10间房子出租,每间每年房租500元;1.65亩田,每年每亩租金600元;应聘上水塘看管工作,每月工资1600元。

昔日沉静的小山村,蜕变成吃、住、游、购、娱一站式服务的“网红村”,这是绍兴全域激活闲置农房成果的缩影。“我们积极推动从单纯闲置农房的激活到农村山水林田湖和文化旅游等闲置资源的全面激活,从单一激活向整村激活、多村联动激活、整片整区域激活推进,助推乡村振兴。”绍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改革,让村集体和村民以“宅”创富。上虞区丰惠镇渔门村和崧厦镇雀嘴村、诸暨市马剑镇相公殿村、嵊州崇仁镇范村和黄泽镇恒路村等,在家老人、妇女利用自家闲置农房,分别从事灯珠、雨伞、袜子、领带等来料加工业,每户每年仅这一项就可获得2万—3万元的收入;上虞区岭南乡东澄村、诸暨市赵家镇东溪村、嵊州市石璜镇白雁坑村、新昌县东茗乡下岩贝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先后被评为省级农家乐集聚村。

从更长远的维度来看,农宅就像是一个乡村振兴的根据地,一旦激活,资本、人才、文化都会带动起来。

海归硕士肖磊,被新昌县生田村岩前自然村的古朴原貌吸引,约上好友从大城市辞职,投资1000万元,将这个仅有13户农户的“空心村”打造成了英伦风光的乡野体验实验室。

更多像肖磊这样怀着乡愁的新农人来到绍兴乡村,使得农村人员结构、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同样在新昌,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投资成立文化旅游公司,开发2000多平方米闲置农房,建成酒家民宿,接待全国各地游客休闲度假、文化修学、拓展训练等,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租客们也与村庄产生了更为紧密和有益的交流。诸暨江藻镇梓尚阁村,有毕业于美术学院的年轻创客入驻,曾经门前杂草丛生的老房子,被改造成了工作室,废弃的坛坛罐罐,变成了好看又有趣的艺术品,小山村散发出迷人的艺术气质。

一些看似和乡村不相关的业态,也大胆“落户”。柯桥区杨汛桥街道通过激活闲置农房、劳力,在兼具临杭区位优势和深厚纺织产业基础的蒲荡夏村升级打造了VFM时尚主播基地,以直播新零售模式赋能本土经编纺织产业,打开企业线上销路。借助差异化的场景式直播,目前该基地已入驻相关企业15家,共建直播间70间,2023年网络营业额超8000万元。

可见,激活农房绝不仅仅是几幢房子的事情,它还关系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城乡、区域交流,关系着乡村生活方式的改变。数据显示,绍兴通过闲置农房激活吸引了近6000名农创客和新农人在广袤乡野创业,并带动4万余名农民就业。

或许,绍兴正在积极进行中的这场革命性实践,蕴含的是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潮流。

来源:浙江日报潮新闻
原标题:翻转农村空间“魔方” 绍兴让“静”资产再生“金”

农村宅基地信息智库
致力于打造有关农村宅基地政策、观点、判例的信息资源库和高端思想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