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漯河元素”,被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文摘   2025-01-20 10:00   河南  

1月18日上午,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在郑州开幕。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

这份报告回顾了2024年的发展成就,展望了2025年的美好未来。报告中频频出现的“漯河元素”,展示了漯河的风采,彰显了漯河的担当,凸显了漯河的特色与贡献,释放出未来发展的强烈信号。

“漯河清‘五高’做法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加快洛阳石化百万吨乙烯、漯河金海千亿氟硅新材料项目建设;加快漯河、平顶山融入郑州都市圈步伐;支持新型电力装备、现代食品等产业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沙颍河等13个港航项目建设;支持嵩山等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加快建设雄商高铁、平漯周高铁、郑州南站,开工焦洛平、南信合高铁……”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漯河元素”,彰显了漯河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积极贡献,让参会的漯河代表倍感荣耀与振奋、深受启发与鼓舞。报告中精心部署的重点任务,为漯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与行动指南。

坚持项目为王,产业集群持续壮大

我市坚持食品工业、食品文化、食品品牌、美食名城“四篇文章”一起做,聚焦营养健康、食药同源、未来食品发展食品产业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食品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目前,全市食品企业达7000多家,产业规模达2500亿元,食品产业链条贯通、生态完善,双汇、卫龙、南街村等骨干企业发展势头很好,营养团餐、功能食品、休闲食品、宠物食品等一批新业态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食品名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围绕重点产业链,我市接续实施两批249个“三个五百亿”创新引领型重大项目。金海氟硅新材料项目全面开工,正大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微康微生态产业园、利通超高压流体技术产业园等189个项目投产,冷链肉制品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宠物食品被誉为“河南新特产”。


围绕扩投资、增后劲,高质量推进“两重”项目建设。我市新开工省、市重点项目150个,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实施“三个一批”项目300个以上。平漯周高铁、周漯平高速、S510漯舞快速通道建设分别完成总工程量的55%、90%、60%。开工建设漯河港扩容提质等项目,争取开工建设临港铁路专用线,为交通强省建设贡献更多漯河力量。


围绕提升高度、丰富内涵、增强支撑,组织县区(功能区)、市直单位、重点企业开展4轮重大项目谋划,储备重大项目1694个,总投资9061亿元,争取的政策性资金项目和资金额度均居全省前列。

代表声音

省人大代表、临颍县委书记李俊伟:建议在政策供给、资源匹配、功能定位等方面给予支持,助力漯河食品产业持续做强做优,真正让郑漯食品产业带成为标杆示范。


省人大代表、双汇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马相杰:王凯省长作的报告内容翔实全面、求真务实,用数据说话且直面问题,2025年的发展目标明确、措施有力。建议继续加大力度扩大内需,提高资金投放精准度,持续投入、动态调整刺激消费的领域。




坚持向“新”而行,创新生态加速构建

我市坚持以建设现代化创新之城为引领,以中原食品实验室为支撑搭建一流创新平台,营造一流创新生态,推动一批创新成果转化,加快打造“顶天立地”创新体系。2024年,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三年平均增速、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均居全省第一位,研发投入强度达到 2.17%,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中原食品实验室在省实验室中率先培养硕博士研究生,突破关键技术32项、发布代表性成果40项,转化上市科研新品11款。


持续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坚持平台共建,与中国农业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等6所高校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等合作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与世界500强路易达孚、双汇、正大等20家企业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带动全市食品企业和创新平台设备共用、人才共享,形成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支撑,是科创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坚持人才项目与产业项目一同谋划、高层次人才与高能级平台一同引育、人才发展大生态与用人单位“小气候”一同营造的用人政策,出台进一步加快食品创新人才高地建设35条举措,实验室工作院士达到14名,高层次人才新增1562人,全市食品人才总量突破13万,为现代化创新之城建设提供了智力支撑。

代表声音

省人大代表、省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文江: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漯河工作成果,是对漯河的肯定。建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后备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为科技和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


省人大代表,郾城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占宾:郾城区将认真贯彻落实省两会精神,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道”,锚定食品创新核心区功能定位,努力建设创新活力迸发、创新基业长青的全国食品创新高地。




坚持为民惠民,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20件省定、市定民生实事较好完成,打通“断头路”20条、改造提升老旧小区69个、新建雨污分流管网33公里、新增供暖面积720万平方米、创新开展“六大周边”停车专项治理、新施划停车位3006个……一项项惠民之举,一桩桩利民实事,给群众生活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改变。


聚焦群众对高质量教育、医疗、养老的期盼,我市建成高水平高中,加速推进高水平医院、养老产业综合服务园等重大民生项目。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成功申本,填补了我市空白。


聚焦群众多元化文旅消费需求,我市以贾湖文化、许慎文化、食品文化、商埠文化“四大文化”为依托,持续提升“七大文旅”项目,创新开展“十大精品”活动。沙澧河文化风光带成为全市文旅消费经济带,千机飞“只有漯河”文旅品牌出圈出彩,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成为现代化食品名城农食科文旅融合的新标杆,贾湖遗址成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文化旅游重点推荐目的地。

代表声音

省人大代表,舞阳县委副书记、县长朱暑光:建议省委、省政府加大对贾湖文化发展的关注力度,将贾湖遗址考古发掘和贾湖文化保护利用纳入全省“十五五”文化旅游事业规划,并把贾湖文化纳入深化中华文明探源重点项目研究,通过省级文旅部门、融媒体等平台,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持续提升贾湖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


省人大代表,源汇区委副书记、区长史一鸣:建议用足用好国家一揽子逆周期调整政策,激发大宗消费潜力,用好专项资金、特别国债、贴息贷款等政策,推动保障房、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等建设。


来源:漯河发布


编辑:李格非

漯河网信
发布网信前沿,弘扬正能量,传播漯河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