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公众号↑“大美甘泉宫”,加★星标★
人老了,千万不要把钱财房产早早的给了子女,一定要把握在自己手上。千万不要觉得反正靠子女养老,提前给他们也没有什么不妥。有人还说,老了,忘性大,脑子混,自己有时犯糊涂,管不好,甚至弄丢了。提前给,还能落个好人,留下个好印象。如此云云,不一而足。
然而,事实证明现实常常让你陷入困境,情非得已,自食其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如果,老人有病,像老年痴呆症,脑萎缩,失能失智失忆等等,丧失了自理能力,那就只能交给孩子管了。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我身边有个老同学老同事,七十奔八了,仍保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记忆力超强,头脑异常清醒。他的二男一女,均在编制内工作,有颇丰稳定的收入,生活无后顾之忧。去年,老伴周年忌日过后,他把自己的积蓄留出一点,以备万一,其余不嫌早趁自己大脑还清醒着就分给了两个儿子,让他们各人去打点料理生活,他无事一身轻,天天活得潇洒自在(注意:他把养老金的工资卡并没有放手给儿子)。像朋友这样一种处理方法,合乎家情,我很欣赏,十分认可,也算是上上之策。所以,世上一切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合情处理,方能息事宁人,使家庭和睦,幸福快乐。
我身边也不乏有一些溺爱孩子的老人,他们认为自古养儿防老,无可厚非,天经地义。殊不知,世道变了,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亲生的也有忤逆不孝子。我的一个远门老表亲戚,见人就忍不住哭诉衷肠:好心把积蓄和养老金透露给儿子,到头来却害了自己。
老表是位退休多年的老教师,已经走过了70个春秋,老伴早年就走了,身边的亲人渐渐老去、离世,能依赖的人也就只有他的儿子了。然而,人常说,靠天靠地靠别人都是指屁吹灯,靠山山倒,靠人人跑,最靠谱的是靠自己。真的,有时候,即便是亲生骨肉,也未必是可以依靠的支柱。
老表几年前,曾考虑想找个老伴,又担心双方子女关系不好处理,家庭矛盾可能频出,弄不好难免散伙惹人笑话,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的儿子在外地打工生活多年,现在已在异城安家立业,平时很少回家,也不常联系他,这让他内心常感寂寞痛苦,儿子的冷漠和疏远让老表倍感失望。为了赢得儿子的关心,老表竟然公开了自己的退休金和存款,但这一别出心裁的做法并非明智之举,最终成为一场悲剧,让人不胜唏嘘。
由于父亲在外教书,儿子自小就随母亲生活,缺乏父爱的教养,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冷漠,缺乏对亲情的认同。后来,儿子长大成人,又长年累月在外打拼生活,后又在外地成家立业,几乎切断了与老人的联系。这样老表一人独居,常常感到一个人生活的孤独,对养老问题和以后的担忧袭上心头。尽管他每月有5000多元的养老金和不多的积蓄,但他感到自己仿佛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独老人,他感到心灵的空虚和对未来的不安。对他来说,生活的需求并非金钱,而是一份亲情的安慰和陪伴。渴望儿子能常回家看看,与他分享一些谈话时光,让他多拥有一些和孙子相处的日子。他最担忧的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因为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大不如前,每况愈下。如果有一天,他生病了,甚至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他该怎么办?雇全天候住家保姆?是被送进养老院?他不敢想,一想就后背发凉,心里就生出一种莫名的恐惧。他无能也不愿意面对这种境地,这让他心情变得更加沉重。
突然有一天,儿子向他打来电话,开始以各种理由向他要钱,说是他买了新房,需要一大笔钱。老人心软,也以为这是调解和好父子关系的一根救命稻草。于是照给不误,亲情是无价的,他心甘情愿。他不但给了,还一股脑儿把自己的退休金和存款实数告诉了儿子,还答应每月替儿子还2000元的房贷。一曲唱罢,热闹过后,一切又归于沉寂。儿子又沉默了,老爸还得照样月供不误。乡邻说他太傻,他后悔莫及。与此同时,他心中的孤独寂寞和惶恐不安却与日俱增。老人内心的一抹无奈,默默承载着那些无法言说的情感。这样的老人他们的命运如同草芥般轻贱,生活充满了无奈与悲凉。老年人群中,像类似这样的遭遇不在少数,时有耳闻。我们也奉劝这样不孝顺老人的孩子,能悔过自新,良心发现,对老人多一些牵挂关爱体贴孝顺之心,方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行善积德,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反之,细思极恐,你的一个轻而易举的冷漠与慢待,一个鄙夷不屑毫无敬畏之心嫌弃老人的眼神,都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听人讲述了发生在我们村的一位中年夫妇日常生活中的故事。他们俩五十多岁,都是农民。女儿出嫁,儿子儿媳常年在城里打工,他俩在家务农务果树,早年务苹果,后来务桃,还舍饲笼养了近十年的鸡,两口活路不轻。就这,还得抽空去附近邻村帮丈人家务农活和经营果树,因为那些年老丈人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了,他们的两个儿子自分队后就出门务工,常年都不回来,老家的事情全靠女儿女婿打理。
要说,女儿女婿就是丈人家的大功臣,功不唐捐,也功不可没。然而老丈人在濒临老去之时做了一件愚蠢的事,让周围人说三道四,非议许久。老丈人八十奔九之时,他没与亲人商量,自做主张(他年轻时就是村干部,是一位干练的大能人,性格自负),把家里的所有积蓄二一添作五分给了两个儿子,多少都没有考虑女儿。这可能是受传统文化思想,即世俗的影响,家产是分给儿子的,因为养儿防老。女儿是嫁出去的人,是泼出去的水。可万万没有想到,他的这一不地道的非明智之举彻底地伤透了女儿女婿的心,使他们后背发凉。女儿女婿后悔了,女婿恼羞成怒,抢先一步,挥刀斩断了亲情的纽带。他的举动充满了冲动与决绝,令人震惊。他们不顾及亲情,索性不管年迈多病的两位耄耋老人了,弃之如敝屣。老人有事寻求帮助时,他们怨怼:有事叫你亲儿回来!可是,儿子还是一如既往,很少回家,远水解不了近渴,也帮不了什么忙。没过多久,老头子就死了,比老汉小十多岁的老妻不久也追寻老头子去了。试问,女儿女婿做事绝情吗?我以为,一点都不绝情过分,老丈人咎由自取,自作自受!他家情况特殊,虽然有两个儿子,但自分队以来,一直都在外地打工,小家庭都在城里买房安了家,几十年都很少回家,老家的农务家务实际上全落在了相去并不甚远的邻村女儿、女婿身上。老人一碗水没有端平,可能认为女婿只顶半个儿,厚此薄彼,做事不公,大大地寒透了女儿女婿的心!各位看官,听了这个故事,诸位作何感想呢?
最近刷手机,在抖音上偶尔看到邻村退休将近三十年的老教师同仁88岁的张某某,年事已高,体力日衰,相见复相惊,颓然状。这位仁兄早年荣退后,大干特干,不服老,无意用丰厚的退休金保养身体,致使生命严重透支,风烛残年染上了脑萎缩,瘫卧病床轮椅上,失忆、失语、不能自食,晚景十分凄苦。目睹昔日的一代枭雄变成了眼前这副悲惨模样,我心情复杂,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他的两个儿子自从分队后就去外地打工闯荡江湖也已经几十年了,离开老家,与父母聚少离多,家里的事情也是身不由己,无暇顾及。儿子们都忙碌着自己的事业,一家人住在城里,这些年看父母上了年纪,干不动了,让把责任田和果树转包出去。如今这位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同仁,他的故事怎么样呢?养儿防老虽然靠不住,但老人有丰裕的养老金做支撑,无后顾之忧。现在,夫妇俩住进了淳化安馨家苑养老院,由夫人24小时全天候360度无死角贴身陪护。老妪力虽衰,但毕竟小他6岁,自顾之余尚能勉强照顾他, 这也是 屎巴牛 支桌子一一硬撑,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没办法,尽力而为,老夫妇相依为命,共度残年。
都说养儿为防老,可有多少人能陪在老人身边?谁的老年都不容易,人老了最无助,最可怜,心酸的很!
在如今这个社会,打工就如同一个无穷无尽的轮回,终日忙忙碌碌,却感觉并无实质性的前进。农村人种地微薄的收入虽然可以充其量勉强支付日常柴米油盐生活开销,但却不足以挑战其它较高的消费需求,总觉得生活压力山大。可是,如果不打工,他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孩子们的身影在城市的高楼大厦间穿梭忙碌着,却很少有时间回家看看。
从同仁的遭遇看,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真是瞬息万变,不久前还好好的,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这个样子。所以,对于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而言,身体状况更是一个不可估算的变量。发生在老伴身上的危险,让另一半知道了,现在身边有个人还是非常必要的,起码不会让我们在突发险情的时候坐以待毙。所以对另一半要好一点,剩下的日子主要要靠另一半陪伴。
在彼此相依为命的窘境里,老人还是对子女充满了期待,每一次当孩子们于无暇他顾的百忙中拨冗抽空回来看望父母,冷不丁的出现在病房门口的时候,那一刻,他们瞬间会被感动得老泪纵横,仍然感受到了情感上的慰藉和满足,这是老人唯一的渴求和奢望。当然,在日常生活中,遭遇挑战困境时,更多的援手和慰藉还是来自院方和住院老人们的关注、关心和照顾。
住进养老院,看来就是她和老伴的最后一站了。爱,值得憧憬,值得奔赴,值得守护。愿老人天黑有灯,下雨有伞,所遇皆良人,结缘成正果。
百善孝为先,但现实又很残酷。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都躲不过死亡,每个人都要面对,无一逃脱。有人高寿,但疾病缠身,整天生活在病态的痛苦之中,浑身不舒服。生活没有纯粹的完美,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生路上福祸相依,好好爱自己,照顾好自己。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靠自己才活得有底气,靠自己才活得有尊严。不要过早地把自己的存款告诉儿子,就怕他们啃老。任何人的底气都来自自己的经济实力。钱财是老年人最后的一点尊严,千万不要把最后的一点主动权都给了子女,等着他们去良心发现,那样你会活得很狼狈。一句话,经济实力决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老年生活不能自理,孩子不在身边,就请护工保姆一对一照顾,安享晚年,儿女常回家看看,做好看护监管的责任。其实,大部分人都要经过一个悲惨的晚年,没办法,真到了那个时候,走的越快越好,不要拖累子女,养儿不一定防老,到了老年,还得要钱说话,钱能让你走的时候稍微好一点,不会那么凄惨。
所以, 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千万不要把自己搞得晚年凄凉。自己的晚年生活怎样打理,还是自个儿说了算,不要耳根子软老听别人说。刘震云说过:“如果你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就很容易活成别人的裤衩,别人放什么屁,你都得兜着。”(《一句顶一万句》)
附带再强调一下,人老了不要动辄对子女说这句话,否则真的会惹人嫌弃。不要说“我可不指望你给我养老”。许多老人说这句话的时候,是自己有退休金,胳膊腿很健康。可是孩子把这句话当真了以后,真的生气横下一条心不管你了,你病了老了的时候,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2024/11/25.
大美甘泉湖畔.
主办:淳化县作家协会
协办:淳化县诗词学会
投稿邮箱:chunhuazuoxie@163.com
特别说明:
1、本公众号所配图片,未注明来源的,皆来自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联系删除。
2、文章观点为作者观点,与平台无关。
3、来稿要求原创(含照片、视频、音频),侵权责任自负。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