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摘登 |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政务   2024-10-11 13:50   北京  
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10日上午举行全体会议。刘家义、方光华、曹卫星、张裔炯、李龙熙、邓蓉玲、赖明、蒋建国、户思社、朱生岭、杨振斌、周忠和、李群、张复明等14位政协常委作大会发言。

刘家义常委的发言:

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议政建言、凝心聚力,必须始终坚持党对人民政协的全面领导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必须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统一意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断增强政协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

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必须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校准航标、把牢方向。坚持学思用贯通,深刻理解和把握不断巩固团结奋斗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重要要求,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始终坚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必须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把坚定理想信念体现在履职工作的全过程,坚持知信行统一,不断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履职担当的思路举措和工作成效。突出履职重点,围绕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协商议政,为助推改革落实谋良策、出实招。

方光华常委的发言:

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指出:“人民政协作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秉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理念,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有序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提供了制度化平台,有利于促进科学决策、有效施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心聚力。

一、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长期以来,人民政协在协商中广泛凝聚共识、实践人民民主、促进广泛团结,逐步形成社会活力充分释放、民意民智广泛汇聚、建言资政支持科学民主决策的生动局面。进入新时代,要更加坚定对协商民主的制度自信,把人民政协的显著政治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出来,使之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辉。

二、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民营经济人士是协商民主的重要参与者。要运用好专门协商机构这一制度化平台,引导民营企业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整准确全面理解“两个毫不动摇”,深刻领悟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在建设和谐劳动关系、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中履行社会责任,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彰显更大价值。

三、增强做好协商议政的政治自觉。要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重要要求,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贯穿履职全过程,聚焦中国式现代化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讲真话、建诤言、献良策,为人民政协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发挥更大作用贡献力量。

曹卫星常委的发言:

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 推动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走深走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多做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工作”。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策部署,坚守人民立场、扛起职责使命,以高质量的履职为加强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贡献力量。

去年7月,全国政协制定关于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的意见。办公厅和各专门委员会结合工作领域,高效组织活动,许多活动都办出了特色和水平。

以助力提升全民科学素养为目的的“委员科学讲堂”和“科普万里行”是我所在的教科卫体委员会着力打造的新项目。一年来,已围绕生命科学、纳米科技、宇宙空间等主题,组织院士委员开展8场“委员科学讲堂”,结合视察调研开展50余场“科普万里行”,我们用心把科学的种子播撒下去,希望能撑起中国科技的未来。

新时代新征程,委员履职“服务为民”活动应当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也一定能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为此,建议:

一、坚持政治站位,彰显人民政协为人民。强化使命和责任担当,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民生改善作为履职“服务为民”工作的着力点,立足群众急难愁盼和实际需求组织活动。

二、坚持创新引领,发挥政协优势立品牌。充分发挥委员主观能动性和专委会保障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立足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加强各级政协的沟通,力争形成更多上下联动、顺畅衔接、特色鲜明的品牌活动。

三、坚持凝心聚力,助推履职能力上水平。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的独特优势,在活动中注重融入思想政治引领和广泛凝聚共识,面向界别群众宣讲政策、解疑释惑,更好联系各界、团结各方,以实际行动推动各项改革目标落地见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张裔炯常委的发言:

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最大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强调,“人民政协要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工作机制,多做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要“着力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一、在维护圆心上用心发力。深刻认识人民政协制度和人民政协组织的鲜明政治属性,以坚持党对人民政协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政治原则,引导委员首先从政治上看问题,凡事从政治上作考量,特别是在理论学习、委员培训、团结联谊、谈心谈话、情况通报中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提升委员的思想觉悟、政治站位,深化对中共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理解和把握,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在凝聚人心上用心发力。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用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和生动实践鼓舞人、激励人、感召人,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宣传政策、解疑释惑、凝心聚力、促进团结的工作。广泛倡导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积极培育协商民主文化,将民意的汇集、意见的表达、分歧的化解、共识的增进纳入制度渠道之中,形成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开拓奋进的强大合力。

三、在汇聚力量上用心发力。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优势,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资政。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汇聚推动工作的力量、抵御风险的力量、克服困难的力量,为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华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龙熙常委的发言:

推动新时代地方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提高政治站位,确保新时代地方政协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始终贯穿到政协全部工作之中,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团结引导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做到“两个维护”。

二、锚定时代方位,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真切感知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完善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多做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工作。发挥协商式监督优势,在压实“最后一公里”责任、打通“最后一百米”瓶颈上议政建言,助推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三、把牢性质定位,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倡导有事多协商、遇事多协商、做事多协商,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为各族各界群众通过政协协商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搭建更多平台,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把人民政协的显著政治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出来。

四、着眼发展高位,强化地方政协工作的改革创新。把地方政协工作放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中谋划,立足地域、界别特点和各自工作重点,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因地制宜改革创新。进一步发挥专门委员会基础性作用,建好用好委员移动履职平台,以数字化成果提升履职效能。

五、坚持有为有位,提高“两支队伍”的能力素质。常态化开展委员读书、理论学习和政治培训,完善委员履职评价,引导委员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加强政协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优化配备结构。各级地方政协委员要珍视政治身份,高水平履职尽责,续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政协篇章。

邓蓉玲常委代表农工党中央的发言: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 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优势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政协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也为包括农工党在内的人民政协各参加单位更好履职尽责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把人民政协的显著政治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

一、始终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是各民主党派投身于人民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政治基础。深刻认识人民政协制度和人民政协组织的鲜明政治属性,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

二、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助力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工作机制,多做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锚定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圆心,教育引导广大民主党派成员和所联系界别群众,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三、坚持有序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议政建言。更加自觉主动地将民主党派所长与中心大局所需紧密结合,围绕主体界别领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履职作为。农工党中央将进一步发挥界别优势,聚焦推进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建设和促进绿色发展转型、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等深入调研,紧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造等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积极建言,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

赖明常委的发言:

强化责任担当 增强履职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广大政协委员要珍视政治身份,锤炼政治品格,提高政治能力,在事关道路、制度、旗帜、方向等根本问题上立场不含糊、原则不动摇。勤学习、善钻研,把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熟悉政协履职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履职本领。强化使命和责任担当,自觉投身凝心聚力、决策咨询、协商民主、国家治理第一线的具体实践。”

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必须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有充分的认识,对人民政协的政治优势有很好的把握,始终保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情怀。

一、要勤于学习。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思想引领,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决策部署上来。

二、要知情明政。围绕本界别以及自己长期关注的领域和问题,中共中央和部委出台了什么政策,制定了哪些法规,做到心中有数。养成多读书看报看新闻的好习惯,多留心、细观察、深体悟,通过日常的点滴积累,持续提高议政建言的能力和水平。

三、要深入基层。走进草野田间、街头巷尾,与普通的市民、农民、工人、学生、基层干部聊天交流,一方面宣传政策、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为改革发展凝聚最大共识;另一方面了解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生活中需要哪些帮助、实践中总结的好点子,研究归纳、总结提炼,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建议反映上去,当好党的政策宣传者、群众利益维护者、社会和谐促进者。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递到我们手中,我们要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恪尽职守、勤勉尽责,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蒋建国常委的发言:

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是坚持“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文化实践中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我们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从更为宏阔、更为深远视野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当代中国发展、当今时代发展、当下人的发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概而言之,主要体现在这“三化”上。

“以文化事”,就是发挥文化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作用。体悟习近平文化思想,我们深刻感到,文化的理念、文化的力量已深深融入到我们的道路、理论、制度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力量生动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各方面。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我们能更好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在更广阔文化空间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造,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使中华民族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以文化时”,就是发挥文化对时代进步和人类发展的重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从悠久历史文化传统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

“以文化人”,就是发挥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作用。这是文化最基本最直接的功用。随着现代化进程中社会节奏加快,人的精神生活方面问题越来越引发关注,越来越需要精神文化来安顿身心、滋养心灵。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辩证关系,强调发挥文化和道德的教化滋养作用,让中华民族精神世界更加厚重深邃,让人民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充实。

户思社常委的发言: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区域化的文化需求日益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为此,建议:

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利用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城市更新行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等契机,加强乡镇、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脱贫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增加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向基层供给能力,优化基层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特别要关注特殊群体,让全社会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推动事业与产业融合。支持地方创新体制机制,探索打通行政区域和部门界限,推动财政投入建设的文化、体育、培训等设施全面向社会开放,提高公共文化资源利用效率。鼓励政府和企业合作培育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扩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补贴范围,充分利用商业综合体、交通枢纽场站、产业园区等场所提供群众喜闻乐见又易于接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打造融阅读、艺术、文创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沉浸式文化空间,更大力度推进文旅融合。

完善制度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做好政策衔接,积极开展“立、改、废”工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运营、管理的配套政策措施。研究制定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专项指导意见,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准入退出标准、考核约束办法和表彰激励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出台更具可操作性的工作细则,推动政策更好落地,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的主动性、创造性。

朱生岭常委的发言:

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中共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加速演变重塑,要求增强主动识变、应变、求变的信心和能力,牢牢占领思想舆论阵地。对此,建议:

以思想力引领,着力夯实共同思想基础。在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思想观念复杂演变的大背景下,思想舆论战线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全媒体场域坚守主阵地、把握主基调、弘扬主旋律,不断巩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以文化力浸润,大力加强文化内容传播。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更要坚持“内容为王”,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努力构建中国故事蕴含中国道理、中国道理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容体系,构建官方叙事主导、学界叙事支撑、民间叙事补充的联动叙事体系,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以技术力赋能,不断建强主流舆论阵地。媒体融合是技术推动的变革。主流媒体补上技术短板既需要国家资金大力支持,更需要主流媒体保持技术敏感,深度接纳和运用信息技术成果,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以创新力驱动,扎实推进主流媒体变革。主流媒体要强化理念观念、内容技术、体制机制、管理方式创新,以深化改革推进深度融合。更新对“平台”概念的理解,解放思想、拓宽思路,改造优化整个传播生态,形成有利于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的传播格局。

以组织力保证,全面加强网络生态治理。要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不动摇,确保主流媒体在我国新闻舆论工作中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进一步规范非公有制资本进入传媒领域,持续推进网络舆论空间法治建设、依法治理,推动形成天朗气清的良好网络生态。

杨振斌常委的发言:

善用“大思政课”培育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9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来自大学的委员,结合学习贯彻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精神及日常实践,谈四点建议。

善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阐释引领新时代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以学术厚度支撑课程建设,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

善用新时代变革伟大成就案例,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打开课堂边界,扩大教学场域,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特色模式,让学生在广阔社会课堂里固本铸魂。

善用高校的百年党史校史文化基因,激发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源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选择和时代使命,如上海市多所学校与中共一大纪念馆合作共建现场教学点,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思政教育,有效增强了“大思政课”感染力。

善用多方面“大思政课”优势资源凝心聚力,激励学生积极投身强国建设。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机结合,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做好学生价值塑造的引路人,形成校内外协同育人合力。促进新兴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探索“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提升启智润心效果。

周忠和常委代表无党派人士界的发言:

构建大科普工作格局 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到2035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25%”。

近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较过去有了质的提升,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仍有很大潜力和提升空间。要加快形成大科普格局,需要强化全社会科普的责任。为此,建议:

为更好发挥科技人员在科普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科技管理部门应当完善相应评价机制,客观评价科技人员从事科普的贡献和价值,解决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后顾之忧。建议国家重大科研基金明确一定经费比例用于科普,既增加科普的经费投入,也对科技人员做科普提出要求和提供途径。建立完善的科普职称序列,让更多的优秀科普人才脱颖而出。通过综合施策,使科技人员能够充分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守好科普主阵地。

各级党校进一步加强对前沿科技知识、科技史、科学思维以及科学精神方面的课程设计和安排,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履职能力。

加强主流媒体的科学专家团队和顾问团队建设,建立良性沟通机制,提升媒体报道的科学性。高等院校应加强科学传播专业人才的培养,传播学、新闻学等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应该加入必要的知识内容。主流媒体机构在招聘从事科技报道的采编人员时,应更加重视其科学知识储备。

国家应尽快解决科学研究与基础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建立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学教育的机制和途径。在高等院校加大科学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从根本上提升科学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

李群常委的发言:

全面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提出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等文物工作要求。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作出部署,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对此,建议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构建以文物资源为核心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体制机制。推动建立中央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统筹相关主管部门形成系统性保护合力。建立国家文化遗产督察制度,督促各级党委和政府落实法律责任。完善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支持机制,加大中央和地方专项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提供更充实经费保障。

进一步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法治与人才保障体系。修订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研究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法,配套制修订相关法规规章,筑牢文化遗产应保尽保法治屏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

进一步巩固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前置保护等制度。总结文物普查调查经验,完善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制度。落实“先调查、后建设”“先考古、后出让”制度,强化国土空间管控。推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协同保护,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

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研究阐释和宣传传播。深入挖掘阐释文化遗产价值,推出更多传承中华文化、反映时代价值的精品力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文化遗产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的独特优势,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张复明常委代表民革中央的发言: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自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以来,中国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开创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的新局面,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应对全球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当前,推动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与交流互鉴,既是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为此,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顶层设计,制定分阶段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充分发挥各级人大、政府、政协及民间团体等各自的优势,通过政策引导与项目策划,统筹政党、学术、教育、文旅等对话渠道,以听得懂、感兴趣、可接受的方式,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含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

加紧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坚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的思想路线,讲明白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民族性格,讲透彻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及当代价值,增强中国叙事的亲和力、感染力、说服力。

加快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采用精准传播方式,增强国际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国际化传播链条为路径,推动相关技术标准的对接、示范性规则的制定、行业性组织的建设。以投融资和交易平台为抓手,推动跨地区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文化各细分领域的整合能力。

深化多种形式文明交流互鉴。利用新型文化形态的吸引力,以主题鲜明的活动为载体,推动跨语言跨文化跨地区交流重心进一步下沉。侧重“全球南方”国家与社会,开展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寻求、激发、塑造话语和价值的共同点、共鸣点、交汇点,全面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文字编辑:罗韦 杨智嘉

摄影:姜贵东

新媒体编辑:杨思永(实习)

审核:周佳佳

人民政协报
宣传统战政策,促进政协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