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就不会错过,更多精彩内容啦~
某央企数字化转型专题会现场。
巨大的数据大屏上滚动播放着各种"高大上"的指标:"数字化协同率98.5%"、"智慧办公覆盖率100%"、"平台应用满意度99.9%" 。
主持人激情澎湃:"经过一年努力,我们建成了智慧办公平台、数据分析平台、移动协同平台......全面实现了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转型......"
坐在后排的小李默默打开手机:钉钉、企业微信、飞书、Teamwork,还有各种自研系统,加起来十几个APP。他苦笑着在工作群里发了条消息:"以前形式主义是病毒,现在这病毒还学会升级换代了,这都3.0版本了......"
一、"新冠病毒"的变异进化
如果说早期的形式主义是1.0版本,那现在已经迭代到了3.0。这病毒不但没被消灭,反而越变越"智能"了。
"智能化"的新马甲
记得去年,小李他们部门要做季度工作汇报。按以前的套路,做个PPT就完事了。现在呢?领导说:"要体现数字化转型成果" 。
结果呢?
传统PPT变成了"数据可视化大屏",找专门公司花20万定制 纸质签到变成"智慧考勤系统",还要刷脸加定位 工作日志变成"项目管理平台",要求每小时更新进度 部门例会变成"云端直播+弹幕互动",还得配个"数据分析师"实时分析参与度
"留痕"的极限操作
更绝的是"痕迹管理"升级版:
工作群聊天必须截图存档,连表情包都得留底 每天行动轨迹全程跟踪,打卡半径精确到米 系统操作全程录屏,连鼠标点击都要分析 会议必须录像存档,连个部门小会都得录两小时
"你永远想不到,形式主义也能玩出'科技范儿' 。"小李吐槽道。
二、基层的生存困境
小李最近统计了下,一天24小时,真正干业务的时间还不到4小时。
"时间黑洞"的一天
早上8:30
打开钉钉打卡,定位必须在公司 登录考勤系统,刷脸确认 打开日程管理,填写今日计划 进入晨会系统,开启视频连线 一上午光整理各平台的"痕迹"就没了
中午12:00
打开学习平台刷课程 完成每日知识打卡 参与部门研讨互动 午休时间变成了"充电时间"
下午2:00
更新项目管理系统 填报数据分析平台 维护客户关系系统 整理过程管理资料 忙着填表统计,业务又耽误了
晚上6:00
补录工作过程记录 整理会议纪要材料 完善数据分析报表 加班已经成为日常
能力异化的困局
"现在考核,就没几条是跟实际业务相关的。"小李翻开考核表:
数据平台使用率:30% 系统操作规范性:25% 资料完整及时性:25% 实际业务指标:20%
"以前要专业过硬,现在要包装过硬。谁系统用得熟、谁材料做得溜、谁数据整得好,谁就是'明日之星'。"
三、危害与反思
虚假繁荣的背后
公司年会上,大屏幕展示着漂亮的成绩单:
"数字化转型"项目投入2000万 "智慧办公"平台上线15个 "系统应用"培训4800人次 "过程管理"记录52万条
"但业绩反而不如三年前了。"老王小声嘀咕。
扭曲发展的现状
现在的"能力排名"变成了:
谁的PPT做得最花哨 谁的报表最好看 谁最会包装数据 谁最懂赶时髦
"上周那小伙子,硬是把旧系统改个名字,加上'元宇宙'就评上了创新标兵。"
恶性循环的怪圈
领导要数据,基层造数据 上面查痕迹,下面忙痕迹 口号喊创新,实则是跟风 真正的人才,正在悄悄流失
"记得上周小张提离职,临走说了句:'我是来当工程师的,不是来当演员的'。"
其实,大家都明白:形式主义的病毒,正在吞噬企业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数字化转型变成了数字造假转型
流程管理变成了痕迹制造
创新项目变成了跟风游戏
这种变异的形式主义病毒,比从前的"材料报表会议"更可怕。因为它披着科技创新的外衣,高举数字化的大旗,让人分不清虚实。
所以,与其花几千万建形式主义的"数字化平台",不如:
给基层减减负 给创新松松绑 给人才多点真实的舞台
否则,即便形式主义披上了"数智化"的新马甲,企业发展依然会在这场"数字演戏"中,渐渐失去竞争力。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