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期望到现实:为何老花眼晶体手术在中国并未广泛普及?

文摘   健康   2024-10-21 15:16   北京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在四五十岁时遭遇了视力衰退的问题。老花眼,作为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视力问题,几乎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挑战。以往的解决办法通常是配戴老花镜,然而,近年来,一种新的选择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老花眼晶体置换手术。这类手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远、中、近距离的视力,从而摆脱眼镜的束缚。

老花眼手术的现状与患者的期望

老花眼的症状通常在40岁左右开始显现,具体表现为看近处模糊不清,尤其是在阅读或使用手机时最为明显。许多人选择通过佩戴老花镜来应对这一问题。尽管老花镜是一个经济、简单的解决方案,但在日常生活中频繁摘戴眼镜却给许多人带来了不便,尤其是那些同时患有近视的患者。戴近视眼镜看远处,换上老花镜看近处,这样的“夹击”给许多中年人带来了额外的烦恼。

三焦点人工晶体置换手术原本是用于治疗白内障的手术,但近年来,它逐渐被应用于老花眼的矫正。这类手术需要在角膜边缘做一个切口,取出老化的晶体,再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由于人工晶体可以同时处理远、中、近距离的视力问题,患者不再需要频繁摘戴眼镜。这类手术在中国的很多私立医院和少数公立医院已经开始推广,尤其受到高收入群体的欢迎。

52岁的赵倩荪就是这样一位患者。他是一位银行高管,长年近视的他热爱运动,经常戴着隐形眼镜跑步、打篮球。去年,他第一次听说了三焦点人工晶体置换手术,这类手术据称可以一次性矫正老花、近视和散光问题。通过各个短视频平台的进一步了解,他得知手术过程快速、效果显著,于是他决定尝试。在支付了9.5万元后,他在北京的一家私立医院进行了手术。

市场调研公司Market Scope的数据显示,全球植入的老花眼矫正人工晶体数量在短短五年内翻倍增长,从2017年的93.6万颗增至2022年的170万颗,手术的普及程度逐年上升。而在中国,一些私立医院每年进行的三焦点老花眼手术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某私立眼科医院的一位副总裁表示,三焦点手术的主要群体是律师、金融从业者、明星等高收入人群,这些患者不仅在意外貌形象,更需要清晰的远、中、近视力以满足日常工作需求。

虽然听起来十分诱人,但老花眼手术在中国的普及程度却远不及白内障手术。许多患者对其抱有较高的期望,却发现手术并不能完全达到预期效果,甚至术后可能会出现不适或副作用。

其实,老花眼手术在中国推广较慢的原因,涉及医生的谨慎态度到经济负担、文化认同等多个方面。

医生的谨慎态度:决定性因素

在中国,医生的谨慎态度是老花眼手术推广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老花眼晶体手术其实是一个简化版的屈光白内障手术,手术过程步骤和白内障手术是完全相同的。现代白内障手术越来越精细,无论是普通的白内障手术、还是老花眼手术,都要求是技术和光学的结合结果。

但是,虽然手术技术已经相对成熟,许多医生仍对这类手术持保留意见。原因在于老花眼手术的效果因人而异,且术后可能会出现副作用,如眩光、夜间视觉质量下降、重影等。这些视觉异常对少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特别是那些需要长期在夜间开车或在暗光环境中工作的患者。

很多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在不同的场合都指出,老花眼手术尽管可以改善患者的视力,但无法完全恢复到年轻时的状态,“返老还童”是不可能的。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老花眼手术就像修复一部老旧相机的镜头,虽然可以让它再次拍出清晰的照片,但永远无法恢复到最初的状态。赵倩术后的体验也是如此,尽管他手术以后到医院检查的视力很好,但近距离看手机时仍感到模糊,中距离看电脑时视力下降更加明显。夜间开车时,他还遇到眩光和光晕的问题,尤其是看路灯和汽车尾灯时感到刺眼。这些术后问题让接触到他这种情况的医生在推荐手术时会更加谨慎。

医生在面对老花眼患者时,通常更倾向于推荐传统的非手术方案,如佩戴老花镜。这种方案虽然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便,但它的风险较低,效果也更为可控。相比之下,手术虽然能够减少患者对眼镜的依赖,但同时也伴随着更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医生的伦理责任感也要求他们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尤其是在患者并没有明确的医学需求情况下。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老花眼手术也不能例外。除了生活更方便的一面,眼科医生如何客观看待老花眼手术的另一面的?

医生对于开展老花眼手术是非常谨慎的,原因包括患者期望和围手术期管理的挑战手术适应症与技术门槛、手术的潜在副作用与个体感受差异、并非百分之百脱镜率的现实。

1、患者期望、围手术期管理的挑战

患者对老花眼手术的期望值管理也是推广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患者在面对手术时,往往抱有过高的期望,认为手术可以彻底解决所有问题,摆脱眼镜,恢复到年轻时的视力。这种“返老还童”的观念通过广告、社交媒体的宣传逐渐被公众接受,然而现实情况远没有这么理想。

老花眼手术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远、中、近的视力,但术后效果因人而异,且不同患者的体验也不尽相同。赵倩术后半年仍然感到视力模糊,尤其是在看电脑时遇到困难。而另一位47岁的患者李州悟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尽管手术后视力检查达到了1.0,但她发现,视觉质量明显下降,物体的细节和纹理变得模糊不清,尤其是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看东西像加了一层“滤镜”,她甚至感到无法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孩子和自己。

这样的术后体验并非个例。许多患者在术后发现,视力虽然有所改善,但与他们期望的效果仍有差距。原因在于,三焦点或多焦点人工晶体的光学设计虽能够同时处理远、中、近视力,但无法做到百分百模拟自然晶体的调节功能。患者在某些距离下的视力可能会特别清晰,但在其他距离下则可能需要微调或配合灯光使用。

更复杂的是,这类手术的效果与个体眼部状况密切相关。手术前医生虽然会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但术后的实际效果仍然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患者的角膜情况、瞳孔大小、眼底健康状况等。这些因素决定了手术后患者的视觉质量,而许多患者在术前并不了解这些复杂的医学条件,因此在术后容易产生失望情绪。

公立医院在推广老花眼手术时,面临着比私立医院更大的挑战。

老花眼手术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医生的技术,还需要完善的术前沟通和术后随访。然而,公立医院的重点在于提供基础医疗服务,老花眼手术作为非必需项目、优先级较低。公立医院资源有限,资源配置首先需要加强基础疾病诊治、同时需要按职工“人头”公平分配,难以为优先级较低的疾病、或者个别医生配备专门的团队支持。同时,医生们不仅要负责手术,还要兼顾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无法全身心投入需要耗费更多精力的手术前后的沟通中,而这些环节对手术效果至关重要。

不同于公立医院的“美中不足”,私立医院由于设备和人员配置更加灵活,反而能够提供完整的老花眼手术团队,因此在老花眼手术的推广上具有极大的优势。北京的一些专注做老花眼的私立医院正是利用了这个关键点吸引了大量老花的患者,至于宣传的其他优势,和这一点相比、其实是微不足道或者说是次要的。在这几个医院,医生只需要专注于手术,术前评估和术后管理由团队负责,这样可以更好满足患者的高期望,提供手术前后、全方位的管理和个性化服务。

也就是因为上面的原因,很多公立医院的医生要不直接就不做,要不浅尝辄止、虎头蛇尾,做几台就丧失了信心,甚至一些医生会建议老花患者去私立医院进行手术,因为她们有限的精力实在应付不了。

2、手术适应症与技术门槛

老花眼手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这也是限制手术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手术的适应症较为严格,只有在特定的眼部条件下,手术才能达到理想效果。患有角膜疾病、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患者,可能并不适合进行三焦点或多焦点人工晶体置换手术。此外,曾经进行过激光矫正近视手术的患者,由于角膜条件不佳,也不是理想的手术候选者。

医生在术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手术。这种筛选过程非常严格,因为手术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医生的技术,还依赖于患者自身的眼部健康状况。许多患者可能在术前并不了解自己眼部的真实情况,导致术后效果未能达到预期。

老花眼手术和近视手术是一样的、都类似于美容手术,服务对象都是正常人,患者难以接受手术并发症,所以手术医生需要具备极其丰富的白内障手术经验,并且熟知相关的视光学理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院长陈伟蓉就指出,三焦点人工晶体的植入过程涉及到复杂的光学计算和精准操作,如果手术中角膜切口的位置偏差,就可能导致100度以上的散光,这将直接影响患者术后的远、中、近视力。

就技术本身而言,目前国内有大量能够熟练进行透明晶体置换手术的眼科医生,这些医生能够熟练进行老花眼手术,甚至经过很短时间的学习、也能够娴熟完成各类近视手术,但大多数白内障手术医生的视光学理论水平尚未达到能够应对近视和老花手术的要求。即使手术顺利完成,手术后会有大量的视光学的问题,比如光学干扰现象、术后出现了残余屈光度数等等,部分不能接受的患者甚至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角膜激光矫正手术。这是普通的白内障手术医生不能独立完成的。

除了医生的技术要求,老花眼手术还需要先进的设备和专业团队的配合。术前的眼部生物测量、眼部结构检查、术中的显微操作以及术后的护理管理都需要专业的医疗团队来完成。这对医院的设备和人员配置提出了较高要求,而许多规模较小的眼科医院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也是老花眼手术在大部分中国公立医院推广较为缓慢的原因之一。

3、手术的潜在副作用与个体感受差异

老花眼手术的一个重要挑战是其潜在的副作用和术后效果的个体差异。尽管手术技术在不断进步,但多焦点或三焦点人工晶体并不能百分之百地恢复自然晶体的调节能力。这意味着,患者在术后仍可能遇到一些视觉障碍。

三焦点人工晶体的设计基于光的衍射原理,虽然在白天光线充足的情况下能够提供良好的视力效果,但在夜间或弱光环境中,患者可能会遇到光学异常现象。术后眩光、光晕、星芒等问题是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例如,患者在夜间驾驶时,看到的汽车尾灯或街灯可能会伴随着光圈或光晕,导致视力模糊不清。许多医生在术前会提醒患者,手术后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并建议患者在夜间驾驶时尽量避免复杂路段。

根据相关研究,大多数患者在术后3到6个月内可以逐渐适应这些光学异常。然而,像赵倩荪这样的患者,半年后仍感到术后视觉问题明显,这样的个例虽然少见,但也为医生在推荐手术时增添了更多的考虑。

同时,老花眼手术的效果并不总是一致的。患者的眼部健康状况、角膜形态、瞳孔大小等因素都会影响手术的最终效果。李州悟,另一位手术患者,术后虽然视力达到了1.0,但视觉效果却并不理想。她形容术后看东西像是加了一层“磨皮滤镜”,物体的细节和纹理变得模糊,看不清楚人脸的五官。这种对比敏感度下降是手术后常见的视觉问题之一,尤其是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患者可能难以辨认细节。

不同品牌的人工晶体分光比例也不同,将光线的一部分用于看远、一部分用于中距离、一部分用于看近,这对术后效果有一定影响。光线分配到远、中、近三个焦点上,必然会造成一定的能量损失,使得某些情况下的视觉对比度下降。尤其是在中距离视力方面。对于需要频繁看电脑的患者,这类问题可能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较大影响。

尽管老花眼手术的技术日趋成熟,术后风险依然是患者和医生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手术前,医生通常会向患者说明可能的术后副作用,如眩光、光晕、夜间视觉质量下降等。这些问题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更加明显,尤其是在夜间开车时。

赵倩荪的经历是一个典型案例。他在手术前被告知术后可能会出现眩光问题,但并未特别在意。然而,术后恢复半年多,每当他在夜间驾驶时,依然会感到汽车尾灯的光晕十分刺眼,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眩光问题是由三焦点人工晶体的设计原理导致的,因为这种人工晶体是通过光的衍射来实现多焦点视力的。白天光线充足时,问题不明显,但在光线较差时,患者的视觉质量可能会大幅下降。

光学现象的异常也可能影响到患者的整体视觉体验。许多患者报告在手术后看东西“变了样”,细节不清楚,物体的轮廓模糊,甚至感到视觉图像“加了一层滤镜”。

更严重的是,部分患者会遇到对比敏感度下降的问题。对比敏感度指的是人眼辨别物体之间细微差异的能力,特别是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例如,李州悟术后发现自己在光线不足的地方,难以清晰地看到人脸的五官细节,物体的纹理和颜色也变得模糊。这种现象特别影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微观察,如辨别物体的质感或颜色。

根据国际上的相关研究,术后3到6个月内,大多数患者会逐渐适应这些异常光学现象。然而,也有部分患者长期受其困扰,这使得手术效果的个体差异显得更加显著。

4、脱镜率的现实:并非百分之百

许多患者选择老花眼手术是为了摆脱眼镜,但现实是,术后的脱镜率并非百分之百。老花眼手术后可能存在残余屈光度数,一部分患者仍需佩戴眼镜,尤其是在中、近距离的视力上。换句话说,老花眼手术并不能完全替代眼镜,特别是在某些近视力要求很高的情况下,少部分患者在看中、近距离时还需要佩戴低度数的眼镜。

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因为人工晶体虽能提高远距离视力,但由于光线分配的限制,中近距离的视觉清晰度仍然存在不足。

在赵倩荪的案例中,尽管他接受了昂贵的手术,并期望彻底摆脱眼镜,但术后他不得不重新戴上了一副度数较低的老花镜。这让他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他原本以为手术可以彻底解决问题,却发现依然需要眼镜来辅助日常生活。对于那些对术后脱镜期望过高的患者来说,这样的现实无疑是一次心理上的打击。

5、手术不可逆的风险

除了残余的屈光度数外,老花眼手术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其不可逆性。自然晶体被剔除后,患者的眼睛将永远失去自然调焦能力。这意味着,一旦手术效果不如预期,患者将无法恢复到术前的状态。如果手术过程中出现问题,或者术后视觉效果无法满足患者的期望,患者将面临巨大的心理和生活压力。

我也曾接诊了不少在其他地方进行老花眼手术失败的患者。这些患者由于术后效果不佳,要求进行“修补”手术。但修复手术的难度更高,风险也更大。常见的修复手段是将原有的多焦点人工晶体取出,换成单焦点人工晶体。然而,由于人工晶体已经被植入眼睛的囊袋中,随着时间推移,囊袋会收缩,取出人工晶体的过程可能会损伤囊袋,进一步引发眼部并发症。

正因为老花眼手术的不可逆性,医生在术前必须与患者进行详细的风险沟通,确保患者对术后的潜在问题有清晰的认识。然而,很多患者在手术前只听到宣传中的“好消息”,而忽略了手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和不确定性。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术后满意度下降,甚至引发了部分患者对手术效果的质疑。

经济因素:昂贵的非必需手术

老花眼手术类似于美容手术,并不是必需的手术。然而,三焦点人工晶体置换手术的费用十分高昂。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这类手术的费用通常在6万到10万元之间,而如果患者有散光,费用还会进一步增加。对于许多人来说,老花眼手术并不是一种必需手术,而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的选择。因此,尽管手术需求存在,但高昂的费用使得这类手术主要局限于经济条件较好的群体。

老花眼手术的高昂费用是影响其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这类手术并不是必要的,它更多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的选择。和白内障手术不同,老花眼手术不属于医保覆盖的项目,通常需要患者完全自费,因此这类手术的主要受众往往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人群。

回到赵倩荪的例子,他为手术支付了9.5万元,这在中国大多数中等收入家庭中是一笔相当高的支出。我所在的北医三院也开展了老花眼手术,国际医疗部的费用通常在3.9~6.2万元左右(完全自费),虽然这已经远低于很多私立医院,价格也只适合少数人。因此,许多已经接受老花手术的患者都是高收入群体,如影视明星、金融从业者、律师等,他们对于外貌形象和生活质量有着更高的需求。

以金融从业者和律师为例,这些人往往需要在工作中长时间使用电脑,同时还要频繁阅读文件或近距离查看数据。而老花眼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困扰,频繁摘戴老花镜让他们感到十分不便,甚至觉得影响工作效率。对于这些高收入人群来说,老花眼手术虽然费用昂贵,但通过手术摆脱眼镜的束缚可能是值得的。

然而,手术费用昂贵这一点使得许多普通患者望而却步。很多人觉得,花费数万元来进行一个并非必需的手术并不划算,尤其是老花镜已经可以简单有效地解决问题。即使老花镜在使用中有些不便,但对于大多数中年人来说,经济负担往往是他们不选择手术的主要原因。

文化习惯与社会认同

除了技术和经济上的障碍,文化习惯和社会认同也是影响老花眼手术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等一些地区,戴老花镜被认为是一种老年生活的常态,许多人对老花镜的接受度较高,并不认为它会对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相反,许多人认为戴上老花镜是自然的老年标志,不需要通过手术去改变这种现状。

这一文化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老花眼手术的需求。即便手术可以带来便利,但许多人并不愿意为了摆脱老花镜而承担手术的风险和费用,尤其是在术后效果不确定的情况下。医生在门诊中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当患者了解了手术的潜在风险和费用后,往往会选择继续佩戴老花镜,而不选择手术。

当然,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老花眼的年轻化趋势逐渐显现。越来越多的中年人由于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提前出现了老花眼的症状。他们处在事业和家庭的高峰期,形象和工作效率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对于这部分群体,手术的吸引力逐渐增加,他们更愿意通过手术来提升生活质量和自我形象。

社会宣传与信息不对称:过度宣传?

公众对老花眼手术的认知,部分是受到过度宣传的影响。短视频平台、广告宣传等渠道经常突出手术的“神奇效果”,让人误以为手术可以“返老还童”,彻底告别老花镜。然而,现实是:手术效果因人而异,副作用和不确定性也并不少见。

在接受手术前,许多患者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手术,但这些信息往往只展示了手术的好处,而忽略了风险。例如,李州悟在手术前并没有被医生充分告知术后可能出现的视觉变化和对比敏感度下降等问题,导致术后她感到极度失望。而赵倩荪在手术前虽然被告知了眩光的可能性,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会在术后如此长期地影响他的生活质量。

一项来自西班牙的研究显示,超过90%的老花眼手术患者对术后效果表示满意,但仅有65.5%的患者在夜间驾驶时无需佩戴眼镜。这意味着,在昏暗条件下的视觉功能下降已得到了充分证实。然而,这些研究结果往往并未被医疗机构在术前宣传中充分提及,导致许多患者的期望值过高。

李州悟在术后结识了很多接受过三焦点人工晶体置换手术的患者,大家普遍反映,术前查到的信息几乎都是“手术效果很好”,但术后体验却远没有想象中理想。她反思,许多老花眼患者的手术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医疗机构和厂商的宣传“制造”出来的。事实上,许多患者在接受手术后,并没有达到他们所期望的“完美视力”,而是发现术后视觉问题依然存在。

在面对“过度宣传”和患者高期望的情况下,许多医生采取了更加谨慎的态度。公立医院的医生会特别强调,对于那些仅仅因为不想戴老花镜而寻求手术的患者,往往会建议三思而后行。医生在术前会询问患者的视力需求,并全面评估患者的眼部条件,帮助他们合理调整期望。

开展这类手术时,医生会严格筛选病人,确保患者的眼底健康状况良好,且角膜情况适合手术。曾经进行过激光矫正近视手术的患者,由于角膜条件不佳,往往并不适合接受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此外,对于那些过度追求完美视力的患者,医生也会特别提醒他们,手术并非万能药,仍有一定风险。

老花眼手术的未来与展望

老花眼手术虽然在技术上为许多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力矫正选择,但现实中,它并不适合所有患者。医生的谨慎态度、高昂的手术费用、术后副作用以及文化习惯等因素,都是限制老花眼手术推广的主要原因。

对于那些经济条件允许、视力需求高的患者来说,手术可能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个有效方式。然而,在做出决定前,患者必须充分了解手术的利弊,并与医生进行详细的风险讨论。术后的期望管理也尤为重要,患者应当明白手术不可能带来“完美”的视力效果,且仍可能需要配合眼镜使用。

从长远来看,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医疗资源的优化,老花眼手术有可能变得更加普及。然而,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充分沟通、合理的期望管理以及对手术适应症的严格筛选,依然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通过更多透明的信息传播和更严谨的医疗实践,老花眼手术的未来仍然充满希望。

陈晓勇主任
屈光手术专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