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找到幸福
前面我们提到:感性的大象总是不服从理性的骑象人,喜欢自寻烦恼,闷闷不乐,这是我们容易感到不幸福的根源,不过我们也找到了驯服大象的方法,冥想和认知疗法,可以让心理的大象和骑象人的关系更融洽。
在社交生活这个问题上,象与骑象人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
一、为什么幸福的秘诀在于他人
心理学家彼得森说影响一个人幸福的外部因素里最重要的就是人际关系。如果用两个字来描述积极心理学讲什么?彼得森给出的答案是:他人。
为什么人际交往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呢?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我们与他人之间的爱和依恋,能满足我们对安全感的需要。
前面提到著名的恒河猴实验设计者发现只有和绒布妈妈待在一个房间里,小猴子才能放心的玩玩具。一旦研究人员把绒布妈妈从房间里挪走,小猴子立刻会失去安全感,开始大声的惊叫起来。
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当有小朋友第1次来你家做客,他多半胆小的躲在家长的身后,怯怯的和你打招呼,哪怕你陪着他玩了很久的游戏,感觉已经熟悉起来,但只要他的家长突然起身去接水或上个厕所,小朋友就会立马抛下你,跟着飞跑开去。
不难看出,只有在父母的陪伴下,小孩子才会有十足的安全感,这就是人的依恋本能。从出生一直到晚年,我们对于依恋的需求始终存在,只是依恋对象不太一样。
有一位社会学家叫辛迪哈赞,他发现小宝宝通常最喜欢跟爸爸妈妈待在一起。但如果是8岁以上的大孩子,情况就变得不一样,她宁愿在放学之后跟同学多玩一会儿,也不想马上回家吃饭,因为在大孩子的眼里,好朋友是比父母更好的依赖对象。等到人们差不多成年、情窦初开之后,最能带来爱和依恋感的人,又会变成恋爱的对象,也就是伴侣。到了晚年,老人们开始依赖他们的子女。
可以说在我们的一生中,爱和依恋为我们结成了一张最为紧密的人际关系网,这是我们幸福的基础。
二、怎样才能维护好人际关系
作者为我们分享了两条主要原则:
1、互惠
互惠是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共处的基本前提。无论是伴侣、家人还是朋友相处,只要我们想获得一段平稳的健康的关系,就必须得尽力维持付出跟获得之间的平衡,夫妻之间需要相互体谅,家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朋友之间需要互相帮助,只有这样,人和人的交往才会更加的公平融洽。
有的人会问,在人际关系里是不是你对我好,我才对你好,这有点太功利。海特提醒我们这不是功利不功利的问题,这只是人们的一种本能的直觉反应,每当别人给了我们一点好处,我们就会自觉地产生一种互惠心理,想着怎么去给对方相应的回报。
比如去餐厅吃饭,如果服务员递来了一道赠送的新菜品,不管好不好吃,我们都会不自觉的多给店家一些好评;如果同时同事帮了我们一个小忙,我们也会很自然的想到,是不是该给他买杯饮料,送点零食,虽然价格不贵,但至少是个心意。
海特认为我们之所以会有互惠的心理,是因为我们心里的大象天生就是个擅长模仿的高手,如果我们遇到了自己喜欢钦佩的人,我们就会自觉去学习他们身上的优点。这个道理类似于我们中文里说的近朱者赤。如果你身边有个待人非常热情的朋友,经常帮别人排忧解难,你不自觉的也会慢慢的形成这种乐于助人的品质。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工作高手,那你也会不自觉的模仿对方,养成不好不少工作的好习惯
互惠原则就是建立在这个原理上的,如果对方帮助了你,给了你一些好处,你内心的大象也会自发地唤醒他的模仿天性,想要回报对方。
互惠的过程中付出要比回报更能给人带来幸福感,互惠原则就是人际交往的粘合剂,既能给对方好处,又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感。
有一位加拿大的心理学教授,他曾经做了反复的调查实验,最后发现:给别人花钱要比给自己花钱更幸福。不光是有经济能力的人,小孩也不例外。他邀请来自全世界50多个国家的孩子,让他们说出自己最开心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最后统计出来排名第一的答案往往不是逛游乐园、买新衣服,而是和小伙伴们分享玩具。
从生理角度解释,当我们帮助他人或他人分享的时候,大脑中会释放出三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多巴胺,血清素和内啡肽,这几种物质共同作用,能够缓解我们的焦虑,让我们从心底感到开心和幸福
知道了人际交往中互惠原则的存在。怎么用好这个原则呢?这里有一个小技巧,那就是当你感觉到不快乐的时候,与其大吃一顿不如去感恩一个帮助过你的人。
别觉得这是在矫情,感恩一个人你甚至不用花一分钱,只需要在手机上发一条简短的信息,就能大大提高幸福感,让你快乐起来,比大吃一顿有用多了。作者曾经让他的学生尝试了一下,没想到学生在操作之后,一整天的心情都被这个微小的感恩动作点亮了,直到第2天。他们仍然会感觉到非常的舒畅。
这就告诉我们大吃一顿大喝一顿,这样感官上的享乐只是一时的,很快就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但是对别人表达感恩却能让人体会到一种道德的升华,留下更为持久的幸福感受。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好用互惠原则的方法就是当你想跟一个人快速拉近距离的时候,可以试着给对方添个麻烦,让他帮点小忙,这样一来,只要对方感到了难处,你就很有可能会反过来向你求助,这样一来一回的过程中,好关系其实就会麻烦出来了
2、内心偏见--与人为善到底难在哪里
刚才我们一直说互惠这条原则的核心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互相给予,在为他人付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收获更多的幸福感。
我知道你心里会有一点疑问,平等互惠这些道理我们都懂,但在现实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爱占便宜的人,跟他们相处怎么讲互惠原则呢
作者的另一个帮我们维护人际关系的一大原则,我们之所以感到自己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经常会受到内心偏见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在同时对自己和别人作出评价的时候,往往会不自觉地夸大自己的价值,可是对别人的衡量却会准确的多,用作者的话来说,这其实是人无意识的自我膨胀,就像我们通过玫瑰色的眼睛在观察自己,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觉得不值得为对方付出了。
为了证明这种自我膨胀的心态确实存在,两位心理学家专门做了一项实验。在实验一开始两位研究者分别给每个学生五美元,然后告诉他们如果在这次实验之后有人想让你捐款,请你预测一下,自己跟同样拿到五美元的人的其他人会分别捐多少钱。
最后所有人平均预测自己会捐2.44美元,但是在他们估计里,别人可能捐献的金额较低的多,只有1.83美元。最后实际每个人捐出来的平均数额算下来比前两个数字都要少只有1.53美元。
类似的实验挤进了好几次,全部得到相同的结论,那就是人们往往能够如实的评价别人,却很容易高估自己。
如果只是适度的自我感觉良好,不会产生多么大的问题,因为对自己更加肯定的人会更加幸福。我们需要避免的是让这种心理演变成极端的自私。偏见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应得到的回报要比别人多得多,进而陷入争执当中,
作者举了一个自己身上的教训,他在刚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总是跟舍友吵架,他觉得宿舍里大部分的家具都是他出钱买的,公共区域的卫生也总是由他来做,相比之下舍友只是在白白享受劳动成果,这简直太不公平了。
所以他干脆后来什么都不管,任凭宿舍乱七八糟,想看看其他舍友会不会主动收拾,结果根本没人理他,更糟糕的是舍友们还组成一个小团体专门针对他,到了第2年他被迫搬出了宿舍。
长大以后还在回忆这段往事,自己做了一番反省,他说自己那个时候简直是个傻瓜,因为他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做的比别人更多,他对买家具、搞卫生这些这些自己做过的好事全部记得一清二楚,但是对舍友他只记住人家帮过的一点点小忙。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在通过玫瑰色的眼睛在观察自己,也就是无意识的自我膨胀。
所以摆脱认知偏见的第1步就是觉察到在我们内心的确实放着一杆容易倾斜的天平,我们需要正视他的存在,感受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只有这样我们的人际交往才不会扭曲变形。
小结:
这一讲我们先说到了维系人际关系的关键就是互惠原则,它是存在于我们内心的一种本能的反应,作为人际关系的粘合剂,互惠原则能让我们在付出的同时收获加倍的幸福感,要利用好互惠原则,我们还得避免产生极端自私的偏见,客观的评价自己和他人付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