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后烦热久不愈、气阴两虚,试试这个被埋没的经方

学术   2024-11-21 19:13   河南  
竹叶石膏汤是古代针对热病后期的调理方,有清热养阴的功效。

适用于发热性疾病及羸瘦之人的长期低热、久咳、食欲不振、多汗等。

《伤寒论》有言:“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什么时候用竹叶石膏汤?

1、形体瘦弱、精神萎靡。

2、气逆欲吐,呃逆、干咳干呕。

3、低热、口渴、多汗。

4、脉数弱,舌红苔少。


竹叶石膏汤乃《伤寒论》收官之方,现代用于治疗急性热病恢复期、无名低热、癌肿发热、暑病发热、口腔溃疡、骨蒸痨热、肺炎喘咳、急慢性咽炎、糖尿病、失眠不寐等病证,多获良效。

《伤寒论》中竹叶石膏汤原文叙证简略,多数医家认为,本条所论乃热病之后,余热未尽,气阴两伤之证。

亦有医家提出,竹叶石膏汤证的病机,除气阴两虚、余热未尽外,尚有痰饮停聚。

热病过程中,因阳热久羁,势必耗气伤阴。

同时,伤寒热病治法,多用汗、吐、下法等,无论汗解或是下解,皆可损伤人体的气阴。

故而,气阴两伤是热病后常见病理状态。

气阴不足,不能充养周身,故见“虚羸少气”。

“虚羸”言其形,反映精血、津液缺乏;少气言其气,反映气虚。合起来就是气阴两虚。

“气逆欲吐者”,即胃气上逆,不欲食。然因何而导致胃气上逆呢?

胃之气津两虚,阴虚而内热上逆,固然可致胃气不降,然则气虚不化,水液代谢失常,聚而成饮化痰,胃失和降而泛泛欲吐亦在常理之中。

竹叶石膏汤可以看作白虎汤去知母,加竹叶、麦冬、人参、半夏而成,所以具有益气生津、扶羸清热、和胃降逆的作用。

使用本方时,虽有余热未清,但其热象已弱,无高热、神昏之证,清热不可过猛。

所以去掉知母,加上竹叶以清心除烦,配石膏两清肺胃之热以治标。


虽少气当补,但胃失和降,故减人参,并加生津养液的且无滋腻大碍的麦冬,补益气阴以治本。

再加半夏开胃降逆而治呕吐,甘草和中扶正,又用粳米益胃生津,两补气阴而扶虚羸。

本证治法若只清热而不益气生津,则气液难复;

若只益气生津而不清热,又虑邪热复炽,余热复燃,亦可燎原;

叶天士谓之“炉烟虽熄,灰中有火”,不可不防。

惟有既清热生津,又益气和胃,施以清补并行,方为两全之法。

参考用量:石膏(50g)、竹叶(6g)、人参(6g)、麦冬(20g)、半夏(9g)、粳米(10g)、甘草(6g)

本条方后注云:“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粳米熬汤与药同服之法,既可和中护胃,又可抑制石膏寒凉之性,使大寒之剂不至于攻伐脾胃,而达到养胃生津之效。

实验研究亦证实,白虎汤中“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是以粳米作为增稠剂,增加药汁黏度,有助于石膏微细颗粒悬浮,提高石膏在药液中的含量,从而增加石膏清热之功。

竹叶石膏汤的方证特征明显,以虚羸短气、气逆欲吐为临床表现特征。

其主证除此之外,尚有发热、心烦、便秘溲赤、潮热盗汗、舌红少苔或苔白腻、苔薄黄腻等。

临床应视“虚”“热”“湿”之盛衰而变化,方中药、量,随证加减用之。

《针刀微创大体解剖临床实战研修班》(←点击查看)

2024年12月27-30日在河南郑州举办

一、培训特色:(理论+临床+解剖+实操,每班计4天)

1. 实体解剖: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进行新鲜标本解剖

2. 名师指导:由全国知名针刀医学专家党东旭教授带教

3. 三位一体:即动眼、动脑、动手新鲜尸体解剖,掌握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精髓。

4. 独立实践:独立对病人病情进行分析,并实施针刀操作,由带教老师指导更正

5. 提升管理:病源管理技巧,以及针刀病患沟通技巧分享。

二、报名方式:

1. 电话报名:15333816268 郑老师

2.微信报名: 15333816268(添加微信有优惠哦!)

微信报名:15333816268(添加微信有优惠哦!)

请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

弘扬中医药文化

传播中医药知识

让我们一起践行吧

医学交流论坛
医学信息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