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KD病理学习:慢性抗体介导的排异反应

文摘   2024-11-11 11:45   美国  

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ABMR)通常与肾功能的逐步丧失和蛋白尿相关,尽管在早期阶段可能无症状,仅通过协议活检发现。

Banff 2013 分类标准(参考:Haas等,《美国移植杂志》2014;14(2):272-283)

诊断标准包括以下所有特征的存在:

  1. 慢性组织损伤的组织学证据,需具备以下之一:

  • a. 移植肾小球病(cg>0),且无慢性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证据。

  • b. 电子显微镜显示严重的近小管毛细血管基底膜多层化。

  • c. 新发动脉内膜纤维化,且无其他已知原因。

  • 近期/当前抗体与血管内皮相互作用的组织学证据,需具备以下之一:

    • a. 近小管毛细血管C4d线性染色(免疫荧光[IF]至少在冰冻切片中达10%,或免疫组化在石蜡切片中有任何阳性)。

    • b. 中度以上的微血管炎症(g+ptc>2)。

    • c. 指示内皮损伤的组织基因转录水平增加。

  • 血清中存在供者特异性抗体(DSA;HLA或非HLA抗体)

  • 病因/发病机制

    与急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类似,内皮损伤是由 DSA 与主要不匹配的 HLA 或非 HLA 分子相互作用引起的。反复和慢性内皮损伤与新基底膜形成有关,在肾小球中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重复(移植肾小球病),通常导致节段性硬化和管周毛细血管基底膜多层化。足细胞损伤和足突消失是常见表现。

    鉴别诊断

    • 肾小球基底膜双层化:也见于其他慢性内皮损伤相关的病症,导致膜增生样损伤表现。若存在急性血栓性微血管病的特征或血管改变,则可能提示慢性血栓性微血管病。在此类情况下,临床病史相关性对诊断至关重要。

    • 免疫复合物性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如狼疮性肾炎、免疫球蛋白A肾病、冷球蛋白血症性肾炎):应通过IF和电子显微镜排除。

    • 近小管毛细血管基底膜多层化:若未达到重度(<7层),并非特异性标志。

    • 动脉内膜纤维化:常见于慢性高血压和老年患者,扩展的内膜中可能有散在T细胞和泡沫细胞,但这并非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特有的表现,在慢性T细胞介导的排斥中也可见。

    关键诊断特征

    • 移植肾小球病

    • 近小管毛细血管基底膜多层化

    • 近小管毛细血管C4d染色

    这些特征对于识别和诊断慢性ABMR至关重要,有助于区别于其他类型的肾损伤和排斥病理表现。

    图 1 移植肾病,伴有明显的全肾小球基底膜重复。少数毛细血管袢显示肾小球炎,毛细血管内白细胞增多(琼斯银染色)。

    图 2 移植肾小球病

    此图展示了移植肾小球病的病理特征,包括显著的肾小球基底膜双层化和毛细血管襻中的细胞嵌入现象。可以观察到足细胞显著的足突消失(电子显微镜下)。

    图 3 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

    此图展示了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的病理特征,表现为严重的近小管毛细血管多层化(基底膜层数超过7层),提示反复和慢性的内皮损伤反应。可以观察到内皮细胞肿胀,并丧失了正常的窗孔结构(电子显微镜下)。

    图 4 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

    该图展示了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的特征,即近小管毛细血管中弥漫性线性C4d染色(免疫荧光显微镜,C4d染色)。

    慢性抗体介导性排斥关键诊断特征快速记忆口诀:

    • "移膜层,管C4"

      • 移膜:指移植肾小球病(肾小球基底膜双层化)

      • :指近小管毛细血管基底膜多层化

      • 管C4:指近小管毛细血管C4d染色


    刘松 中美肾内知识分享
    本公众号主要用于分享普通肾内, 肾移植内科和内科其他专业的诊疗知识和前沿进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