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社会产业转型和人才需求的变化,中小学校也在校本课程建设、教师素养培育、教学方式变革等方面,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与应用。学校究竟如何建设人工智能课程?如何提高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如何以人工智辅助教育教学?北京市三所高中校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实践经验。
学用结合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
聂璐 北京市十一学校技术学科主任
当下,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推动着社会产业的转型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北京市十一学校的老师们也在积极进行人工智能相关的教育探索与实践。
构建梯度上升的课程。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中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有“程序设计与博弈”“人工智能与APP开发”“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大数据与智能系统”等多门选修课程。这些课程以项目式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学习人工智能某一个方向的技术,完成一系列丰富有趣的项目,比如在“人工智能与APP开发”课程中,学生实现了可以识别花朵、车辆的智能APP。
近年来,学校开发了涵盖科学与工程、人文与社会等领域的大量高端课程,其中就包括“人工智能十五讲”课程。该课程专注于人工智能算法层面的深入学习,而不是简单地应用体验。这支团队的老师有着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很有教育理想又熟悉中学生,设计的人工智能课程目标和内容、选择的学习任务情境很适合中学生。
经过迭代,“人工智能十五讲”已具有相对成熟的课程大纲和课程资源,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算法原理,同时完成一些真实情境下的项目实践。如有的学生就对黄山崖刻碑文进行建模,然后通过算法设计完成对传统碑帖的修复,有的在人工智能相关的顶级会议上进行讲述。课程研究团队成员还与多家企业、大学、学会协作,深度参与相关课程建设和学术研讨。
AI赋能教师教育教学。今年初,学校成立了探索性的AI应用项目组,组员由各学科对技术敏感、有想法的老师组成。项目组定期交流AI工具在文档写作、学术研究、图文加工、音视频整理等方面的应用,并精选好的案例通过学校的学术平台分享给全体教师,构建了鼓励探索、典型引领、逐步跟进的推进模式。
在培训后,不同学科的教师尝试通过投喂已有语料让AI理解项目式学习、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结构,辅助进行教与学的设计、协助资源的整理和作业的研发。
语文教研组长在《红楼梦》的任务设计过程中,利用大模型完成了主角的朋友圈设计,让学生根据小说情节评判这些人的互动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化学教师在AI的辅助下,进行已有命题的科学原理还原,快速获取情境的知识原理、研究进程与现实价值;国际部人文课程教师在心理健康课程上,基于Coze智能体技术,开启课后一对一答疑……
培养AI时代学生的必备素养。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更应关注培养学生应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关注人工智能工具无法替代的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批判性思维、情感与社交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必然会引起我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与学方式、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也必须促使我们从对知识的过度追求中走出,更加重视育人本身,重视价值观的塑造和情感的培养。
学校要坚持“教育﹢人工智能”,时常叩问教育的初心和本真。更要积极顺应变化,主动尝试和探索,一步步推进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应有的变化。
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数字教育转型
孟令垚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副校长
近年来,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在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建设、学科融合、教学方式变革、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师数字素养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区域示范引领作用。
AI打造教学协同新生态。学校全面启动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管理的多项场景应用,为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强大动力。如基于数据的循证教研系统,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实践性知识进行大数据分析,帮助其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特点和实践性知识水平。
智能备课系统通过“增强检索﹢人机协同﹢智能编写”,可基于生成的教学设计进行多轮完善,实现自主磨课。智慧作业平台可根据学习内容自制题卡,一键扫描速判学生答题卡,形成以数据为基础的学情报告,及时发现学生作业中的亮点与不足,精准定位学生知识学习的易错点、疑难点,实现课上实时讲评,提高教学效率。
考评一体化分析平台通过采集学生的考试数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诊断出班级薄弱项,通过“算法推荐﹢专家干预“精准推送习题供教师讲评拓展,同时可提供与分析试卷同结构的固卷追踪效果,实现试卷的精准高效讲评。
多功能教学设备能够对采集到的学生学习行为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生成详细的数据分析报告。教师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报告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趋势,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
AI智慧校园新模式。学校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打造了OMO的数字化融合与转型的应用管理体系,搭建学校智慧门户与应用平台和学校数字认证中心,建立校本资源库,利用云端数字资源赋能智慧育人、课程与教学平台建设等,实现学校核心业务信息化的创新融合,为线下育人赋能。
同时,基于大数据的各种分析报告还可以为学校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帮助学校优化教学管理和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教研协同共享形成新交互。学校建构了由人工智能专业的大学教授、经验丰富的科研院所专家、人工智能学科专业教师等组成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库,整合了良乡大学城五所高校尤其是北京理工大学的信息与计算机学院、物理学院、数学学院、集成电路学院等多个学院的十个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为实验学校学生定期开放使用。
在优化资源配给的基础上,学校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和平台构建了教师和专家间的网络协同研讨空间,助力教研活动的有效反思和管理研修过程。作为教育集团牵头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引领和开展跨校、跨区教研,效果非常显著。
在人工智能时代,学校将在课程优化、创新应用、机制保障和素养提升等方面发力,不断建设更加个性化和互动性的教育生态,努力扩大人工智能教育成果的交流合作,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人工智能赋能德育课程新模态
王泽旭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属中学校长
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2024年10月26日,北京发布了《北京市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指南》,对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科研等领域的应用作出指导,指明智慧教育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的应用为德育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突破了德育课程迭代升级慢、个性化指导不足等藩篱,促进了德育数字化转型与德育课程新模态的形成。
人工智能催生多样化德育课程。在互联网与自媒体时代,各种信息、观念与言论交织。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为重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算力、模式识别与感知应用等方面的优势,加强德育课程建构,一直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学校运用科大讯飞、华为、阿里等人工智能大模型/AIGC技术,聚焦“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课题,不断拓展课程边界、丰富课程内容、丰富课程模块。教师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精准课程定位,深挖课程内涵,缩短课程迭代周期,提升了德育课程实效性。学校逐步形成了由五大模块、25门课程组成的德育课程群。工美摆渡人、工美新闻人物、工美新闻播报、出彩工美人等一大批具有办学特色的德育品牌应运而生。
人工智能促进多模态课程实施。模态是指事物存在或认识过程的某种状态、样式或形式等。多模态课程则强调运用语言、视觉、听觉、触觉、动作等多种模态来呈现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和促进学习交互。人工智能为多模态课程实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学校巧用AIGC图文生成大模型,生成“数字德育人”,开展交互式、沉浸式德育活动,倡导情境体验、线上线下融合等学习方式。虚拟现实技术(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应用,通过交互技术、传感技术、图像生成与多媒体技术,将虚拟环境与学校现实环境融为一体,形成多模态课程资源网,在校园中营造出多感知德育“场”,新模态德育课程群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对德育课程的认同感,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
人工智能助推多维度课程评价。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优化德育课程评价体系。由于人工智能大数据评价模型,从多模态数据中挖掘学生在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实践等全方位的发展情况并生成科学性评价报告,为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探索研发学校教育教学评价大模型,有助于促进课程实施与个性化反馈,切实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策划:赵艳国
编辑:姜思瑶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常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