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X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引言
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领域,固定价格合同被广泛应用于各类 EPC(设计采购施工)项目中,旨在为项目成本提供明确的预期与控制框架。然而,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性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的动态波动,常常使得材料价格面临难以预见的大幅上涨风险。当材料涨价遭遇固定价格合同的刚性约束时,调差僵局随之产生。
这种僵局不仅使承包商深陷成本超支的泥沼,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甚至面临亏损,影响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亦可能导致项目进度受阻,质量难以保障,最终损害业主的长远利益。从行业整体来看,调差僵局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将引发合同纠纷频现,破坏市场的和谐稳定与信任体系,阻碍工程项目领域的高效有序发展。
因此,深入探究在固定价格合同下材料涨价调差僵局的破解之道,无论是对于保障项目参与各方的合理权益,还是促进工程项目管理实践的进步与创新,乃至推动整个建筑行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的稳健前行,都具有极为关键且紧迫的现实意义与深远价值。
一、固定价格合同与材料涨价困境分析
1、固定价格合同的内涵与特征
固定价格(包括固定总价、固定单价)合同是指在合同签订时即确定了项目的总价格,除特定的合同变更情形外,该价格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保持不变。其主要特征包括价格确定性、风险分配倾向以及对项目范围与要求的相对固定性。对于业主而言,这种合同形式有利于在项目初期锁定成本,便于预算规划与控制;而对于承包商来说,则需承担在合同履行期间大部分的成本波动风险,包括材料价格变化、人工成本变动以及可能的施工技术难题导致的成本增加等。
2、材料价格上涨引发调差僵局的原因
(1)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
全球经济形势、地缘政治因素、自然灾害以及行业供需关系的突然变化等,都可能导致材料价格出现难以预测的大幅波动。例如,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波动会迅速传导至国内建筑材料市场,在固定价格合同框架下,若合同签订时未充分考虑到此类市场变化的可能性与幅度,当材料价格急剧上涨时,调差机制的缺失就会引发僵局。
(2)合同条款的局限性
许多固定价格合同在制定时,虽然明确了价格固定的原则,但对于材料价格异常波动情况下的调差规定往往不够细致或缺乏灵活性。一些合同可能仅简单提及不可抗力因素可导致合同变更,但对于材料价格上涨到何种程度可认定为不可抗力并未明确界定;或者虽有价格调整条款,但设置的触发条件极为苛刻,如要求材料价格涨幅超过一定比例且持续一定时间,而在实际情况中,即使未达到该严格条件,材料价格上涨已经对项目成本造成了严重影响,使得承包商难以依据合同条款顺利启动调差程序。
(3)双方利益诉求的冲突
业主方基于合同约定,期望维持固定价格以保障项目预算的稳定性与可预测性;而承包商在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时,若按原固定价格执行项目,将面临成本超支、利润大幅压缩甚至亏损的局面。这种双方在经济利益上的直接冲突导致在调差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陷入僵局。如,承包商提出调差申请后,业主可能以合同已明确固定价格为由直接拒绝,而承包商则认为材料价格上涨属于特殊情况应予以调整,双方各执一词,难以协商解决。
二、破解调差僵局的策略
1、合同管理层面的策略
(1)完善合同签订前的风险评估与条款设计
在合同签订阶段,双方应进行全面深入的市场调研与风险评估,尤其是对可能影响材料价格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对于一些价格波动较为频繁的关键材料,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合理的价格调整机制。如,可以参考行业权威价格指数,如建筑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材料价格指数,当该指数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幅度超过合同约定范围时,自动触发价格调整程序。同时,对于价格调整的计算方法、调整周期以及双方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等都应作出详细规定,避免后期因条款模糊而产生争议。
(2)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动态监控与管理
建立合同执行的动态监控机制,定期对材料价格走势进行跟踪分析。承包商应及时向业主通报材料价格的变化情况及其对项目成本的潜在影响,以便双方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当发现材料价格有上涨趋势且可能突破合同约定的调差阈值时,双方应及时启动合同中规定的协商程序,根据实际情况对价格调整方案进行商讨确定。此外,在合同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对合同变更、补充协议等文件的规范管理,确保任何与价格调整相关的协议都有书面记录并符合法律程序要求。
2、风险管理层面的策略
(1)风险分散与转移措施
承包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分散和转移材料价格上涨风险。例如,在采购环节,可以与材料供应商签订长期供应合同,并约定价格调整条款,将部分价格风险转移给供应商;或者采用期货套期保值等金融工具,对主要材料进行套期保值操作,锁定一定时期内的材料采购价格,避免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损失。同时,承包商还可以考虑购买工程保险,如建筑工程一切险中包含的材料价格上涨附加险等,在遇到材料价格异常上涨情况时,可以通过保险理赔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降低自身风险损失。
(2)锁定合同价格风险范围,对风险范围外的费用大的提出索赔。
固定价格之下,必有价格风险范围。如:在招投标过程中,承包人根据发包人招标文件规定的招标范围,评估完成发包人当时需求所付出的合理工作进行投标报价。最终根据中标价形成合同签约价。承包人的投标报价仅能覆盖招标报价阶段所能预见的合理风险。若发包人以固定价格风险包干为由,认为一切价格变动因素均应由承包人事先考虑并固定在签约合同中,则是对工程计价规则中价格风险范围的认知偏差。在《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第3.4.1项中有这样的规定,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合同价格风险范围:“建设工程发承包,必须在招标文件、合同中明确计价中的风险内容及其范围,不得采用无限风险、所有风险或类似语句规定计价中的风险内容及其范围。”
(3)优化项目成本结构与资源配置
承包商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优化项目成本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技术创新与工艺改进,减少材料的浪费与损耗,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与人力资源配置,避免因工期延误导致的成本增加与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的放大。例如,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可以减少某些高价材料的使用量,或者通过合理组织施工工序,缩短项目整体工期,降低在材料价格上涨期间的采购成本与风险暴露时间。
3、谈判协商层面的策略
(1)构建有效的沟通协商机制
当面临材料价格上涨引发的调差问题时,合同双方应建立积极有效的沟通协商机制。首先,要保持沟通渠道的畅通,定期举行双方高层管理人员与项目负责人参加的协商会议,就材料价格上涨情况、项目成本变化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坦诚交流。在协商过程中,双方应秉持公平、公正、互利共赢的原则,摒弃对抗性思维,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例如,可以成立联合工作小组,由双方的技术、财务、法务等专业人员组成,对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进行详细评估,并制定相应的调差方案草案,为双方高层决策提供依据。
(2)灵活制定调差方案与利益平衡措施
在协商调差方案时,双方应充分考虑各自的利益诉求与项目实际情况,灵活制定多种调差方案供选择。调差方案可以包括按比例分担价格上涨成本、调整项目付款进度与方式、在后续项目合作中给予价格优惠或其他补偿措施等。例如,对于材料价格上涨部分,双方可以协商按照一定比例分担,如业主承担 30%,承包商承担 70%,同时承包商在项目后期的质量保修服务中适当延长保修期限或提高保修标准,以平衡业主的利益损失;或者业主提前支付部分工程款,承包商利用该笔资金进行材料采购储备,以降低后期采购成本,同时在最终结算时对提前支付款项的利息进行合理计算与调整。
4、法律救济层面的策略
(1)合法合规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
当谈判协商无法解决调差僵局时,合同双方应依据法律法规与合同约定,考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承包商应首先对自身在合同中的权利义务进行全面梳理,收集整理材料价格上涨的相关证据,如市场价格数据、采购合同、工程变更通知等,确保在法律诉讼或仲裁中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自己的调差诉求。同时,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规定的时间节点与要求提起诉讼或仲裁申请,选择合适的管辖法院或仲裁机构。在法律程序进行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司法或仲裁机构的调查审理工作,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借助法律专业力量与行业调解机制
由于工程合同纠纷涉及的法律问题较为复杂,专业性较强,合同双方可以聘请专业的律师团队或工程法律专家提供法律咨询与代理服务。这些专业法律人士能够深入分析案件的法律关系、证据效力以及可能的法律风险,为当事人制定合理的诉讼或仲裁策略。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行业协会或相关政府部门设立的工程纠纷调解机制,如建筑行业协会的调解委员会等。这些调解机构通常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与专业知识,能够在尊重法律与合同约定的基础上,通过调解方式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避免冗长的法律诉讼程序带来的时间与成本消耗。
三、结论
在 EPC 项目的固定价格合同框架下,材料涨价引发的调差僵局是一个复杂且棘手的问题,涉及合同管理、风险管理、谈判协商以及法律救济等多个层面。通过完善合同签订前的风险评估与条款设计、加强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动态监控与管理、实施风险分散与转移措施、优化项目成本结构与资源配置、构建有效的沟通协商机制、灵活制定调差方案与利益平衡措施以及合法合规运用法律手段与借助专业力量等多方面策略的综合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解这一调差僵局,实现合同双方利益的平衡与项目的顺利推进。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每一个项目都具有其独特性与复杂性,需要合同双方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并不断探索创新,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与项目挑战。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工程建设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与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对于固定价格合同下材料涨价调差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也将不断深入与优化。
点击标题可进入
往期文章回顾
全过程工程咨询工作指南
作者微信
视频号
欢迎您的:转发分享、收藏备用、点赞推荐、在看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