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抑郁患者对另一个患者的未遂谋杀

文摘   文化   2023-07-28 12:53   美国  

《欢迎来到弹园村》,约翰·契弗著,方柏林译,译林出版社,2020版


歌星李玟因忧郁症轻生,再次引起了人们对忧郁症的关注。演艺界轻生的人还不少。仅在2022年,美国就有多个明星因忧郁症去世,包括《艾伦秀》(Ellen DeGeneres Show)的共同主持人斯蒂芬·博世(Stephen tWitch Boss), 2019年“美国小姐”切斯利·克里斯特(Cheslie Kryst), 《金刚战士》的演员贾森·大卫·弗兰克(Jason David Frank)等。


几年前,我曾翻译过约翰·契弗的一部小说,《欢迎来到弹园村》。这可以说是一部罕见的以忧郁症为冲突和主题的小说。契弗是描写美国郊区生活的一流高手。此小说的场景,是美国纽约的郊区,一个中产阶级聚集的地方。初看之下,和中国普通人生活关联不大,并未引起足够关注。如果稍微看一下,则会发现,书中所言,与当今中国中产家庭的境况形不似而神似。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分别是一个少年忧郁症患者的父亲,和一个中年忧郁症患者。最后两两个故事交织到一起,中年忧郁症患者要谋杀少年忧郁症患者。这是一部让人窥见忧郁症患者内心世界的小说。问世后不久,《纽约时报》称:沃普萧系小说是契弗的好作品,但并不重要,而《弹园之地》迷幻而神秘,则是一部上乘之作。该小说2009年曾在法国被改编为电影《Parc》。


小说并非“现实主义”,不乏不合逻辑、诉诸神秘主义、充满想象和诗意的写法。契弗写得很洒脱,无所顾忌,很多地方巧合过多,可谓“无巧不成书”。可是从头看到尾,却又能看到内在的牵连。小说第一部分是用第三人称,描述艾略特·内尔斯一家的生活。内尔斯在一家药剂品公司任主管,夫妻关系和谐,家庭生活完美。谁曾想有一天,他们的儿子托尼突然发了忧郁症,不仅不肯上学,而且根本不愿起床,在床上一躺多日。


书中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下去,让我们去看见这忧郁症起因的内核,起码是作者所理解的内核。今天中国的焦虑家长或许看了有所启发:托尼本来在学校橄榄球队,水平一般,但他甘之如饴。托尼的学习成绩不佳,尤其是法语课,结果法语老师 —— 一位未婚而且有神经症的女子 —— 和球队教练商量了,让托尼离开球队,专心学习。把球队当成一种寄托的托尼崩溃了,恨不得杀了法语老师,就因为一句“我要杀了你”的威胁,还被法语老师报了警。警方把托尼带走,但私下里警方也觉得法语老师过度反应,让托尼爸爸艾略特过来把儿子领走完事。托尼此后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提高。再后来,他一回到家就开始看电视,别的什么也不干。艾略特一怒之下,把电视扔出去砸了。托尼的另外一个爱好又被扼杀了。


这位少年的“没出息”,让艾略特非常苦恼,但托尼自有一番逻辑,用今天的话来说,他这是少年轻人的“躺平”哲学。他和爸爸一起去打高尔夫,突然说自己不想上学了,或许可以找个问题儿童之家做义工什么的。但是他爸说那你得有文凭啊。托尼说文凭不过一张纸。艾略特无计可施,但托尼火上浇油:“‘或许我不想结婚了。我也不是世界上第一个不想结婚的男人,对不对?”... 接着他又说,“或许他不想傍晚回家,见到漂亮老婆,不想跟一群直腿的儿子打垒球。他说说不定他想当小偷,圣人,酒鬼,清洁工,加油站小工,交通警察,或者隐士。”这一番话,气得艾略特差点当场将他打死。可见家庭的要求和道德洁癖,学校对文化课的过度强调,把一个迷糊的少年,变成了躺在床上不起来的“躺平式”忧郁症患者。如今美国似乎颠倒了过来,学校为了打球,把学生从文化课里调出来去打球,这可能是1969年的契弗也不曾想到的。当今美国少年一门体育或乐器都不会,也面临很大压力,和过去文化课学习上的压力一样。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后,抑郁症患者并不见少。当今只有在少数国家和地区,如北欧,青少年能把学业和爱好平衡,有更好的幸福感。


1969年的美国家庭和学校,和2023年中国的中产家庭颇为类似:家长望子成龙,干预孩子的爱好;学校万般皆下品,唯有分数高。托尼的想法有偏颇的地方,但社会也该创造环境,不要对天资平凡的小孩拔苗助长,让他们长大了也有路可走。在家庭里,家长往往说得多,听得少,不能准确了解孩子的困境。不妨多听听,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用更为微妙和聪明的方法去引导更好。孩子总得有个宣泄的出口,这包括体育或其他爱好。


托尼不肯下床后,夫妻俩无计可施,找了多个大夫上门问诊,但一点作用没有,或是吃药副作用太过严重。最后居然是一个神秘的大师,用奇特的方法给医治好的。


书的第二部分,用了第一人称,说的是一个中年的忧郁症患者哈默。他是婚外所生,内心深处感觉自己是“杂种”。他人很聪明,上了耶鲁大学。他的祖母死后给他留了一笔钱,让他不仅衣食无忧,而且还可以满世界跑。他干的唯一正事可能就是翻译意大利诗人蒙塔莱的作品。应该说他是个文学翻译,他的际遇让写作此文的另一位文学翻译五味杂陈。他这种没有生存危机的人,怎么也会抑郁?但是转念一想,李玟缺钱吗?


哈默得病,不是躺平,而是好动。他满世界坐飞机跑。何以解忧?他发现,在一间黄色的房间里他才能平静下来。于是他开始到处找黄色房间。找到了一个理想中的黄色房子,想买没买成,他后来带来一箱子威士忌让女房主喝,房主喝完了醉驾,很快出车祸去世。这是他的一次没用刀子和其他武器的谋杀案。


哈默原名Hammer,也就是“锤子”,而上文所说的内尔斯的名字和”钉子“谐音。也不知道是名字相克还是什么别的因素,”锤子“后来要杀死”钉子“家的儿子托尼,想借此唤醒世人。是的,美国郊区的光鲜外表之下,醉酒、乱交等龌龊的事情屡见不鲜,人们对他人的境遇缺乏想象,一个个麻木不仁。哈默的疯癫妈妈说的钉死个把人,以唤醒麻木的美国人。谁料哈默当了真。在他眼里,内尔斯一家从外面看生活幸福,哈默显然不知道内尔斯一家自己的挣扎。他只看到了内尔斯夫妻的琴瑟和鸣,而自己的妻子对自己性冷淡:这对比,让哈默妒火中烧,他于是选择了内尔斯家下手。巧的是,最后差点被拖到教堂祭坛上杀死的托尼,再一次被神秘的大师给营救下来。最后,似乎一切如常,美妙无比。


契弗自己一辈子深受双性恋和酗酒的困惑,这部小说里,能看到契弗本人内心的挣扎。挣扎的人容易陷入抑郁。好人往往活得并不安生。人要是坏透了,倒没有这些挣扎。圣徒清心寡欲,也罕有这些挣扎。有的话 —— 如也曾对上帝产生怀疑的的蕾莎修女,也是转瞬即逝,可以复原。而平常人就难说了。人常活在难以解脱的困境之中。少年托尼面临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而哈默因自己的私生子出身被人排斥:这身份不是他自己可以改变的。而在这两条主线之下,托尼的父亲艾略特偷偷嗑药,妻子几次差点红杏出墙,因为偶尔的原因而没有出成。有“郊区契科夫”之誉的契弗,在这本书里,写尽了中产家庭光鲜生活背后的挣扎和困苦。时隔多年,中国多少家庭或许也可对照契弗笔下的美国人,一个个对号入座?


随着一些著名人物抑郁症的曝光,今天的抑郁症,已经不再是忌讳话题。契弗这本书里是从心理角度去写抑郁症的,这也是文学家的特长。文学家并不擅长的,是找解药。小说中,一位神秘的大师治好了托尼,后来也阻挡了哈默对托尼的谋杀。这是一种奇幻的文学家式的解决方法,现实中未必管用。社会越来越强的共识是把抑郁症当成病理现象,从治病的角度去解救,包括让病人吃药。但在起因上,心理和社会的成因不可忽视。或许这本小说里的描述,能给他人尤其家长一些有益的启发。


原载于《南方周末》



方柏林的公众号
Be the change you want to see.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