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对等的力量关系:
欺凌行为的特点是不平等,欺凌者往往比受害者有更多的权力或者支持,如身体上的强大、社交关系网的广泛等。
02
持续性和重复性:
校园欺凌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持续发生的行为,造成受害者长期处于被动和恐惧之中。
03
意图伤害:
欺凌行为往往带有明显的恶意和伤害性,目的在于使受害者感到痛苦和屈辱。
04
带有隐蔽性:
注意力不集中
受害者可能因为长期受到霸凌而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学习困难、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情绪问题
校园欺凌可能会导致各种情绪问题,如恐惧、焦虑、抑郁、自卑等。受欺凌的学生可能会感到自己不被人喜欢,感到孤独和无助。这些情绪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学习、社交和家庭生活。
创伤后应激障碍
校园欺凌可能会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受欺凌的学生可能会经常回想起被欺凌的情景,出现失眠、噩梦、逃避行为等症状。
自尊心受损
校园欺凌会损害受欺凌学生的自尊心。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不受欢迎、孤独无助。这种心理问题可能会导致他们缺乏自信,难以面对未来的挑战。
不做欺凌者:
(1)在校不与同学发生冲突,不打架斗殴,不拉帮结派,不欺负他人。
(2)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强制侮辱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
不做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1)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2)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适当对被欺凌者表达关心。
(3)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
降低做受害者的风险:
(1)当受到校园欺凌时首先要保护自己,前往偏僻场所等校园欺凌多发地时,尽量结伴而行。
(2)寻求帮助,遇到校园欺凌时要及时告诉家长或老师,寻求家长或老师的帮助,千万不要沉默,一味忍受只会助长欺凌者继续实施欺凌行为。
(3)要机智应对,在校外遇到欺凌行为时要大声呼救,或者拖延时间,寻找机会报警。
(4)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平和解决矛盾,不采用过激方式。
(5)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的时刻进行自保。
(6)请记住,无论如何,被欺凌都不是你的错!
每一次选择关爱,而非冷漠;每一次选择正义,而非旁观。既不要做施暴者,也不要做受害者。让我们用真善美涵养价值观世界,用科学的教育塑造健全的人格,愿所有的花朵都能灿烂盛开,愿所有少年都能被温柔所待!
撰稿 | 教育处 陈仕语
审核 | 钟白薇(一审)徐瑛(二审)
编辑 | 党政办
责任编辑 | 黄艳(三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