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传》
作者:何杰华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作者简介
何杰华,海南省典籍整理与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海南省青少年事业发展中心首席顾问,另一面的海南主理人,著有《另一面的海南》《文昌传》《海瑞传》等。
精彩书评
大明王朝的孤勇者——读《海瑞传》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矛盾综合体”式名人。一方面,自海瑞活着时,他便是公认的清廉刚正的“青天”,铁骨铮铮,不畏权贵,敢言直谏,不避鼎镬,勇于革新,一心为民,深受百姓爱戴、时人敬服,有着极其正面、光辉的形象。另一方面,他又被当时乃至后世的士夫文人认为是食古不化的老古板、不谙事体的迂夫子、不通世故的偏执狂、欺世盗名的伪圣贤,直至二十世纪末,仍被黄仁宇在其畅销书《万历十五年》中描述为“古怪的模范官员”,仿佛不可理喻的怪物。
如此分裂的评价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并且成为普罗大众对海瑞的刻板印象,着实吊诡。海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海瑞的真实历史形象到底如何?他是真的一心为民,还是沽名钓誉?海南出版社新书《海瑞传》给出了答案。
作者何杰华首先凭借扎实的文献工夫,通过为海瑞辩诬的形式,澄清了长期以来人们对海瑞的误解。比如,海瑞“封建道德卫士”的著名证据“饿杀幼女”,且不说该故事最早的出处是一本可信度极低的晚出野史笔记,仅就海瑞女儿几人,其生平如何,作者便找到了充分可信的史料进行辩驳。据海瑞侄女婿、海南籍官员梁云龙所撰的《海忠介公行状》记载,海瑞一共有三个女儿,长女、次女为其前妻许氏所生,幼女为继室王氏所出,三女都长大成人并出嫁,长女嫁莲塘张筠,次女嫁林知县之子林岳,幼女嫁周维诚,记录可谓清晰明白,并无夭折之女。而这则著名谣言的源头,不过是海瑞政治上的对手房绾“耳闻”得来的一句话:“(海瑞)居家九娶,无故而缢其女。”贤者一生清誉,卑劣者捕风捉影的一句话,就能演变成持续数百年的污蔑,大众不知,反而跟着惊诧、诋毁,着实令人且怒且叹。
又比如,针对海瑞迂腐不暗事体的评价,作者通过对海瑞巧妙惩戒总督胡宗宪之子的故事,以及海瑞在要求徐阶退还侵占田地前的多次私下劝言书信,证明了海瑞并非一味蛮干的憨直之辈。实际上,抨击海瑞不谙事体是最为无稽最为可笑的污蔑。海瑞四十一岁出仕,初任南平教谕,甫一上任便大力整顿县学风气,除了留下“海笔架”的绰号,任期内更为南平县教出两位举人。这在教育落后的福建山区,堪称惊天。出任淳安知县后,海瑞雷厉风行,在极短的时间内便将一县政事安排得妥妥帖帖,革去数十项常例银,胥吏不敢不听命,并且成功清丈全县土地以平均税赋,让当地乡绅退田给贫困百姓,体现出惊人的治事才能。要知道,明代的县域,胥吏是世袭,乡绅乃土豪,他们长期把持基层公共秩序,时常能让当地主官无可奈何乃至铩羽而归,能成功令其用命、动其利益,无疑是极需政治手腕和应变能力的。海瑞在离开淳安后,将其在淳安工作期间的文书编成《淳安政事录》一书,至今仍是研究明代基层治理的重要文献。后来,海瑞做到应天巡抚,主政一省,打击豪强、查收私田的同时,正好遇到饥荒,他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一则济眼下百姓之饥,一则可以兴百年之利,短短三月,便成功疏通吴淞江和白茆河,而花费的银两只有前任的十之一二。就连一直跟他作对的政敌、当地乡绅何良俊,也不得不感叹“非海公肯担当,安能了此一大事哉!”更不用说,海瑞无论作为知县还是巡抚,都坚持施行“一条鞭法”改革——是的,“一条鞭法”不是张居正的专利,它早在嘉靖九年就已由桂萼提出,海瑞多次通过行动验证其有效性。这样的实干家、改革家,又怎么会是不谙事体、不通世故的迂夫子、偏执狂?在作者无可辩驳的史料、文献面前,所有谣言都不攻自破。
不过,《海瑞传》一书中最令笔者叹服的,是作者对海瑞出仕之前的科举生涯的描写。在过去关于海瑞的所有传记、行状、年谱等文献中,对其四十一岁以前的记叙都极为简略,即使其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中举一事,也不过一两句而已。我们可以推测,作为明代的读书人,海瑞出仕之前的主要生活,便是求学和考试。通过记载,我们知道海瑞打小由母亲启蒙,十四岁立志做圣人,至少在二十八岁时考中秀才并进入府学读书。除此之外,一片空白。
明代的海南,读书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呢?作者很聪明地通过与海瑞差不多同时的海南官员王弘诲的《奏改海南兵备道兼提学疏》,还原了当时海南士子求学应试的艰难。在隆庆四年以前,海南因为地理位置偏僻,没有设置考场,且督学也不愿意远涉波涛前往琼州,仅驻节雷州行文吊考,海南的读书人每年需要横渡琼州海峡,长途跋涉到对岸参加考试。王弘诲在奏疏不无悲痛地说:“乃其渡海,率皆蛋航贾舶,帆樯不饰,楼橹不坚,卒遇风涛,全舟而没者,往往有之。异时地方宁靖,所虑者特风波耳。迩来加以海寇出没,岁无宁时。每大比年,扬扬海上,儒生半渡尽被其掳,贫者殒首而无还,富者倾家而取赎,其幸元事者,皆出一生于万死耳。言之可以痛心。至于督学宪臣,多不知其苦,祗执常格,严程限试,诸儒生迫于期会,不惮危险,所伤甚多。如嘉靖叁拾陆年,覆没者数百人,临高知县杨址与焉,并失县印,可为往鉴。”那个时代,渡海本就充满危险,船只简陋,遇到大风大浪,往往全舟覆没。后来,东南沿海不靖,海上海盗频繁出没。海盗专门在大比之年绑架赴考的读书人,穷的直接撕票,富的则倾家荡产求赎,能成功赶到考场的,都是死里逃生。督学宪臣不明白其中苦楚,只是严格要求不得迟到,为了赶考,海南的读书人反而更加冒险,死伤也更多。如嘉靖三十六年,数百名士子覆没,同行的临高知县也在其中,连县衙大印都丢失了。海瑞是嘉靖二十八年中举,王弘诲所言的艰辛与危险,必然也都一一经历过。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海瑞一步步攀爬科举天梯。或许也正是因为身处如此危险的境地,明代海南的官员才会总有一种特别的倔强、孤勇之感,而海瑞为其中特出之代表。
之后,令人感到意外和惊喜的是,作者竟然通过翻阅天一阁古籍,找到了《嘉靖二十八年乙酉科广东乡试录》。乙酉科正是海瑞中举的那一次,有了乡试录,不仅能完整呈现当时的秋闱盛况,更是寻得了一篇传世《海瑞集》无载的逸文《礼记解》,可谓功德无量,海瑞的科举生涯也因这篇文章的发现而更为具体、充实。还有,作者通过方志,考证出欣赏海瑞的两位广东督学——林督学、蔡督学的真实身份,以及海瑞恩师顾可久、吴会期对海瑞求学、仕宦生涯的影响。通过诸多新发现的文献,作者成功构建出海瑞的四十一岁前的生活,令人感受到海瑞成长路径之真实可信。毕竟,从来没有人天生就是一个刚毅不屈、舍生忘死的圣贤,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会从方方面面塑造其品行,只有将这些身外之事物一一书写明白,再映照海瑞自身的性格,才能明白海瑞为什么是海瑞,以及为什么是海南诞生了海瑞。
行文至此,不得不感慨作者文献考据工夫之深。这些前人所未发的史料,在文中看来不过短短一句“据某某书记载”,其背后无不是如雨夜侦探一般,在茫茫古籍之海中苦苦寻求、摸藤摘瓜、抽丝剥茧、辩证真伪。个中艰辛,又有谁能明白?当然,笔者相信,作为一个真正热爱这项事业的人,是不会觉得辛苦的,反而会有一种由衷的快乐。就像海瑞,其苦也人尽皆知,其乐又有几人明白?其实也不需多少人明白,天知地知,二三知己知之,足慰平生。
除了以上所述,《海瑞传》一书中着重呈现的内容,还有海瑞在淳安、兴国两县的施政方略,经济收入分析,仕途上的伯乐,与张居正的恩怨情仇,闲居琼山十六载的生活,复剥皮令之争,以及对成就圣人之德孜孜不倦的不懈追求。笔者在此便不一一评述了,以免剧透之恶名。
读完全书,掩卷深思。海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梁云龙在《海忠介公行状》末尾给出答案是:“孔子所谓强哉矫,而孟子所谓大丈夫乎!古今一真男子也!”而笔者的回答是:“悲天悯人的儒者,实干有为的官员,富有洞见的改革家,试图力挽天倾的孤勇者。”
(作者:张嘉陵,海南省典籍整理与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
何杰华海南“岛城人系列”专著购买方式
①当当、京东、淘宝、抖音
(进入APP搜索书名或作者名)
②线下帆书(原樊登读书)
③定制作者亲签版,请扫码联系工作人员
《海瑞传》书影略览
延伸阅读:
人民网发布评论文章:海瑞精神对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义——兼评何杰华《海瑞传》
省市纪委转发、央媒及各级媒体报道、省市新闻联播播报——何杰华《海瑞传》引发广泛关注!
何杰华《海瑞传》《文昌传》联袂荣登“琼崖好书”7月书单!分列第一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