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公开课第三讲举行

文摘   2024-09-28 20:47   山东  

9月26日晚,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主办的“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公开课第三讲暨齐鲁文化论坛第一百四十七期《著之金版、藏之金匮:中国古代军事百科全书——<六韬>导读》,在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逸夫楼报告厅举行。本次公开课由齐鲁文化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仝晰纲教授担任主讲嘉宾,齐鲁文化研究院师生、千佛山校区部分本科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中国史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阎盛国教授主持。

《六韬》采用姜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问的对话体撰述形式,阐述先秦时期治国治军的方略与指导战争的原则。全书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故以“规模阔大,本末兼该”著称。本次讲座中,仝教授将文献与考古资料相结合,对《六韬》的真伪、作者、内容与重要传本四方面内容进行了讲解。

讲座伊始,仝教授详细梳理了宋人王应鳞《汉书·艺文志考证》、明人胡应鳞《四部正伪》、清人崔述《丰镐考信录》中认为《六韬》是伪托之作的观点,并指出了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从《银雀山汉简》发现的《六韬》残片、河北定县出土《太公》竹简与《庄子·徐无鬼》中记载《金版六韬》等资料出发,认为《六韬》成书于汉代以前没有问题。仝教授着重强调,《六韬》的成书从周室的金版档案整理成在社会上流传的兵学著作有一个过程,大致经历了由周代史官记录的《周史六弢》到齐桓公、齐威王时期的修订,再至北宋《武经七书》中对《六韬》的定型。仝教授同时指出,即便如此,姜太公的核心思想出自《六韬》书中当大致不差。

接着,仝教授讲述了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的里籍、归周前后的活动以及姜太公神话发展的三个阶段。姜太公的原籍在齐地,归周之前,在东海之滨隐居30年,还在中原一带的棘津、朝歌、孟津以及距周较近的蟠溪一带活动。姜太公辅文王修德勤政,后助周灭商,被封于齐地营丘建立齐国。随着历史的推移,在朝廷准宗教行为和民间宗教信仰相辅相成的影响下,姜太公被推上神坛。西周至秦汉是姜太公由人到神的初始时期,魏晋至隋唐是姜太公神话的顶峰时期,宋元明清是姜太公神话的积淀时期。

最后,仝教授简单介绍了《六韬》的内容与重要传本。《六韬》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卷,宋明清时期多位学者的传本可供阅读,与《六韬》有关的简牍、敦煌残卷等也是必不可少的参考对象。

阎盛国教授高度评价了本次讲座。他认为本次讲座是兵学的启蒙课,仝教授对有关《六韬》疑难问题的追根溯源与广泛引用考古文献材料的考证方法,为同学们的研究起到了指点迷津的作用。



END


编辑 | 薛雯斐

摄影 | 王宏霞

文字 | 段   迪

初审 | 李文昌

复审 | 李   莉

终审 | 张   磊

 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点赞在看



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
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是以传承和弘扬齐鲁文化,服务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和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为宗旨的高等研究机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