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带给我们的启迪和思想感悟

文摘   2024-11-01 15:00   陕西  




一条不长的六尺巷,宛如一座巍峨的优秀传统文化丰碑,赓续了以“和”为底色的血脉,镌刻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脉。它为现代社会治理和公民道德建设带来启迪,也带给人们太多的思想感悟。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安徽桐城市的六尺巷。在金灿灿的秋天里,他重温那段发生在300多年前的礼让典故,深有感触地说道:“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相传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因为建房引发宅基地纠纷。于是张家驰书京城向张英求助,张英回复了一首至今人们耳熟能详的“让墙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收到回信,张家主动退让三尺,吴家备受感动,接着也让出三尺,由此演绎了六尺巷的百年佳话。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中华传统美德传承体系,健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体制机制,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教育引导全社会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这意味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让中华传统美德深深扎根于大众的日常生活实践之中。
“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一条不长的六尺巷,宛如一座巍峨的优秀传统文化丰碑,赓续了以“和”为底色的血脉,镌刻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脉。它为现代社会治理和公民道德建设带来启迪,也带给人们太多的思想感悟。
△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
坚守“亲仁善邻”的高尚情操。“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作为一种以地缘交接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在我国极具农耕文化的‌恬淡意境与浓厚韵味。中华民族历来反对以邻为壑,由此培育了国人重信义、懂情义、讲仁爱的高尚情操。六尺巷呈现出中华儿女坚守“亲仁善邻”的处世邦交之道,闪耀着中华文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独特的智慧光芒,故而其意义深远悠长。
塑造“谦恭礼让”的优良品德。六尺巷“让墙诗”的精髓,集中体现在一个“让”字。无论儒家提倡“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之谦让、礼让,抑或道家主张“夫唯不争,故无尤”之忍让、退让,都是弘扬“谦恭礼让”的处世美德,目的是劝导世人少争多让、不争常让。相互让步,海阔天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谦让是追求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的重要内容。谦让的品德不仅可以促进邻里纠纷得到有效解决,还可为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提供方法和范式。
秉持“‌‌和谐共处”的明智理念‌。《菜根谭》有言:“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此是涉世一极乐法。”六尺巷不仅是一条历史悠久的巷道,更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标志着和谐共处的明智理念。以和为贵、可容天下,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面对纷争与冲突,选择克己处事、先退一步,得饶人处且饶人,往往能够化解矛盾,营造和合氛围,从而使彼此受到尊重,人人心情愉悦。因此,和谐共处是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主题。
树立“平等待人”的可贵精神。张吴两家因为宅基地的官司,已经折腾了多年,县衙也无法决断,此后才有张家千里修书的行为。当时张英朝廷任职,身居高位,一言九鼎,如果他一味顾护家族或以势压人,也就不会有六尺巷美好故事的发生。然则,张英深知为官者当崇德重礼、平等待人、率先垂范,位高者必修身清廉、恪守祖训、端正家风,故他以一首打油诗“化干戈为玉帛”,也为后人接受廉让教育、弘扬清风正气留下了珍贵素材。
△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六尺巷"。新华社记者 刘方强 摄
展示“为而不争”的人格魅力。在品味六尺巷的意韵时,还不能忽略故事中的邻居吴家。当张家大方地让出三尺时,吴家并不是贪得无厌、得寸进尺,却也舒缓从容地退出三尺,其表现的‌‌雍容气度和温雅气质行为,同样会引起人们的肃然起敬。试想,假如吴家胡搅蛮缠,或认为势在必得,不继而退让三尺,又何有六尺巷的出现?在涉及个人利益问题时,当如《道德经》中所说的“为而不争”,彼此都不锱铢必较、睚眦必报,才能共同展示有气量、有风度的人格魅力。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六尺巷故事蕴涵的谦虚礼让、和谐共处、平等待人、亲仁善邻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像古老而悠扬的乐章,奏响着智慧与文明的动人旋律,已经融入国人的基因之中,从而推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建立现代化中国,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育与滋养。愿我们大家都能从六尺巷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力量,提升自我素养,努力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知仁德,致中和,则“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弥散着迷人历史气韵的“六尺巷”,承载着厚重传统文化的“让墙诗”,也必将在国家治理新征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大的影响。

来  源 | 人民政协报

审  核 | 郑景鹏

责  编 | 张    敏





洛川政协
宣传政协工作,展现委员风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