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建筑行业重要的推动力量
青年建筑师们应当如何自处?
又如何潜行?
AD艾克建筑设计/谢培河丨Aether Architects空气联盟建筑事务所/黄泽林丨EVERWHERE ARCHITECTS在哪建筑/苏迪丨Groundwork元新建城/阮文韬丨华阳国际设计集团/李伟丨HOPE DESIGN尚希设计/韩薛丨后司建筑/王玮&王雪丨Informal异规设计/王盛丨INGAME局内设计/张之杨丨一十一建筑设计事务所/谢菁丨一树建筑/陈曦丨集睿舍建筑/王禾丨就地建筑设计事务所/邹伟达 (Andrew Waitat Chow)、黄涛 (Tao Huang)丨墨照建筑设计事务所/曾冠生丨ParticlePlus粒子普拉斯/陶虓丨Ruhaus-Studio如室建筑设计事务所/王艺儒丨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杨镇源丨Studio 10十间设计/周实丨SURE Design/张烁丨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现实计画/汤孟禅丨物言建筑设计/罗琦丨悉地国际东西影工作室/朱雄毅&王照明丨小支点设计工作室/黄珂丨一乘建筑/张博&王晶晶丨一加壹设计/何泳如丨绽放设计/李宝龙&南鸿天丨张健蘅建筑事务所/张健蘅丨筑博设计/张甜甜丨直行设计/苏晋乐夫&曾宪志
自驱力
跳脱建筑传统定义,以温度对话建筑
与建筑相互发展,和谐共生
01
谢培河
AD艾克建筑设计创始人、总设计师
亚自然
建筑从物体/设备进化至场所/环境的状态
进而与承载人们生活的原生自然交织出崭新的栖居性自然
02
黄泽林
Aether Architects 空气联盟建筑事务所
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鹤山围墩茶寮,2021
关键词:在地身体尺度;环境到场域;本地文化交流空间
承上启下
03
苏迪
2023 年,给了 80 后一代中国本土建筑师最后的一点期许和希望。经历三年的痕迹,各行业被迫降速、从业者流动重组后,留下了整个社会行为和意识形态的微妙变化,建筑行业也不可避免的牵涉其中,短时间内新血液的涌入和细胞代谢的结果必然会给整改行业带来新的思考和意识形态改变,在早期建设降速和本土地产及全球经济下行的环境下,早期对于建筑设计还抱有期许和独立坚持微小型建筑团队也许会在这个开放后混沌的起点迎来久违的价值认可和更多项目的参与机会。
就如同传统大型集中办公空间在时代中被推崇的地位渐渐受到适应性的质疑一样,步入 2023 年之后,民众的共同意识形态的转变也会逐渐干预建筑观念之中,迎接这种变化的时代可能是未来建筑设计所无法避开和期待的必然。也许自认的先锋性从此开始均显幼稚和乏味,与其期许蒸汽机的无限庞大步入开始思考电器的未来,这时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可能最能适合疫情后时代的未来,而我们的机会就在这价值标准切换的缝隙间,早期对于标准的偏执追求及观念稳定性主观控制的合理性在 2023 年之后也许有待商榷,坚持独立观念思考的我们,可能真的会创造未来。也许早已渐忘的年少建筑梦想有那么一次可以照进现实的机会,结果无妨,机会难遇,顺势而为。
未知机遇
技术不断发展,
危机裹挟着机遇而来,
把握机遇并开拓创新,
是建筑行业必须要面对的未来。
04
阮文韬
Groundwork 元新建城创始人
香港宣道小学,2016—2020
关键词:学校扩建;悬浮的音乐厅;狭缝中的多义公共空间
从香港来到深圳生活这三年,让我重新了解并梳理自己。这三年,内地市场受到政策干预,房地产市场急剧萎缩,变迁驱使我们把重心放到私人企业的空间策略与品牌梳理的项目上。香港公司受政府扶持市场政策,大部分的项目都是公共空间设计。项目越来越少、设计师越来越多,驱使所有从业员把市场定位与自己的专长精准化,觅出最佳的资源分配方法与系统。在资讯普及的时代,香港设计师确实很难有绝对的优势,未来也会给设计师带来更严峻的挑战。我们更需要将环保意识、材料应用、造价估算等“干货”,作为工作核心来推进。
本质
在信息时代的装饰化、碎片化里
回到本质来解决问题
05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创新基地建设工程(二期),2015—2019
关键词:装配式高层教育建筑;教产学研一体;低密度校园中的高密度实践
关于生命、关于人生、关于未来,疫情让大家重新思考了一切。想通的人和没想通的人,大家普遍开始焦虑,其实最大的原因来自于这个时代。近几年“内卷、躺平、摆烂……”在耳边不断的轰炸,美国大选、俄乌战争这类遥远的事情也开始影响身边的生活,再加上建筑行业下行、学校建筑学招生难、地产商爆雷、设计院欠薪、AI 智能设计、ChatGPT 切实发生在身边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信息围绕着我们,正面的负面的,直接的间接的……处处需要分辨抉择的时候,大家会陶醉在自己创造的选择里,慢慢会离内核的东西越来越远。在这个时代的影响下,结构师、建筑师们的基本功已经逐步退化,繁荣的表面是小红书里的网红照片、AI 分分钟出来的百十个对比方案,但背后的真相是那些不可被替代的内核和本质的丢失。给自己一个题目,时刻提醒并深挖……
去设计化
站在设计师之外去看待问题,
更多元地,探讨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和需求
06
黄山东榕温德姆度假酒店,2017—2021
关键词:空中徽阁;自然生长;传统与当代的平衡
建筑,传递的不仅是空间价值,还有情绪价值和精神象征,也是一种标签和身份属性的传播。去造一所房子,一个小世界,也是造一种带有某种情绪的情趣。创业10年,从多元探索到聚焦深挖,更加热爱生活,学会分享,在这个时代里寻求多元的思考方式,追求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定力,这些都是找到自我的方式,当我们找到自我后,才可以更自由地连接和创造无限可能。
去设计化,是跳出设计去看问题,站在更全面的维度去思考实践。物理空间的可能性是有限的,能力也是可以被计算的,但是突破物理空间创造更多的触点和能量场,能量是无限的。打破物理空间的束缚,探索更多的建筑与人和社会的互动、共鸣和情绪价值。从空间设计到关系设计和内容设计,希望未来的 10 年可以更加自由和从容。
模糊边界
我们需要边界,同时又试图消除边界
模糊边界,为边界本身带来更多可能性
07
王玮、王雪
后司建筑主持建筑师
嘉善伟明环保提升项目,2022(在CCDI工作期间作品)
关键词:半透明表皮;白色玻璃纤维材质;昼夜虚实相映
边界无处不在。发现边界、创造边界、模糊边界、融合边界、打破边界……建筑师经常在不同的边界间穿行。我们需要边界,同时又试图消除边界,模糊边界,边界本身带来更多可能性。建筑作为人造物,与自然环境发生对话,让人们在建筑中更加敏感地体会到日常身边正在发生的自然印记。通过设计行为介入,打破建筑类型与风格之间的边界,提供独特、有趣的高品质空间体验。
在设计中,我们也不断询问这个项目能够成为什么,同时关注建筑的尺度和身体的感官感受,去模糊尺度的边界。建筑师还应当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发现外在和内在的边界,明确内在运行逻辑,以及存在秩序。发现边界比较容易,但前提是要接受边界一直存在这个预设。建筑师通常具有对杂乱秩序进行梳理和规划的能力,创造出新的边界、新的秩序,可以是对活动区域的限定,也可以对需求和功能进行更细致的区分。好的建筑空间应该鼓励更加开放的使用模式,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使用者的感官,让他们看见自然,接受多元和激发活力。
回归自然
将建筑与自然装进室内空间
在都市生活中建立自然友好的社交空间
08
王盛
Informal 异规设计创始人兼设计总监
惠州盐禾小院,2021
关键词:野蛮生长;自然空间;品尝四季
在当下的城市生活中,自然资源已是稀缺资源。而育成于自然之中的我们,仍然需要和自然建立亲密的关系,从空间体验和精神意义双重层面上的人与空间的自然关系。设计,没有预设一种固定的体验过程,将建筑与自然装进室内空间,空间里面的动线也是开放、自由的。当建筑空间容纳更多植物,能够带给城市生活轻松快乐的氛围。将自然景观的设计语言植入到建筑空间规划中,能够强调空间的节奏感,弱化建筑空间的界限感与空间内外的边界感。以大片人造景观呈现自然空间,静静出现在其中,像是拔地而起的生命,具有自然的生命力与真实感,只要它活着,就会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令我着迷。
自然材料,是使得建筑连贯嵌合的另一要素。通过自然材质对建筑丰富肌理的呈现和表达,营造自然、舒适、简朴的空间环境,不同属性却都来自天然的特殊质感的建筑肌理犹如一张质朴的画布,融入光和天气等自然元素,任由大自然的画笔自由的飘洒,随着日夜变迁,创造着日日惊喜的“自然”之美。
终结者
随着科技进步,
边界的物理性正在逐渐消解,
它变得愈发的不可见,
却更加严格地规训着人的行为。
09
张之杨
深圳市局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主持设计师
愉悦空间
用愉快的景观建筑设计
营造野生、柔软的都市社区公共空间
10
谢菁
一十一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深圳市“百校焕新”之育才四小,2022—2023
关键词:校园改造;新型学习空间;体验型生活场所
从“文明”和“文化”两个角度来看我们身边的城市环境,似乎长期以来“文明进步”更受重视。城市和建筑被制造,人的生活变得文明,这是一种从生产力和功能出发的单一轴线上的心态。然而,人类生活的丰盈,还与多样性和创造力等更复杂的价值体系有关。也正是如此,我们的设计活动以创造城市人居环境的“文化价值”为目标:将建筑与景观的界限逐渐消解,融为一体,从常规设计逻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供人们自由活动的场所;在高度功能化的城市中,引入野生的、柔软的多样性空间;并通过设计日常生活空间,促生人与人之间社会交流的频率……
对话与斡旋
建筑是一门对话的艺术
是世界的奥秘,与生活的光荣
11
陈曦
一树建筑工作室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汉口城市展厅及幼儿园,2021
关键词:功能置换;空间折叠;未来家园的住宅原型
建筑,是对于社会、经济与政治因素的对话,也是一门关于斡旋的学问。
每一个或微小、或宏大的空间里,都蕴藏着世界的奥秘,与生活的荣光。因此,我们力图以最小化的资源塑造有意义的场所,以空间诗意叙述情感与记忆。精心种下每“一树”安静而茁壮的空间,让生活与故事在其中繁茂生长。
破界
社会的发展打破了建筑类型学的边界
行业的发展打破了建筑师操作的边界
12
王禾
集睿舍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深圳市人民医院内科大楼,2012—2020
关键词:新旧空间转接器;城市图底关系延续;院区复杂医疗功能梳理
建筑师,从出现之初就是为解决系统性问题而生的职业,然而长久以来,中国的建筑师承担了数十倍于国际同行们的人均设计量,但大量的建筑以毛坯交付,大量建筑师的大量设计工作被局限在土建框架的领域,大多数的建筑设计则呈现出一种不与最终用户打交道、不关注社会原始需求的短期化、粗犷式的空间生产模式……高强度高轮转的设计过程让建筑师无暇去思考传统建筑类型学的制约和设计任务书之外的可能性,一个成熟建筑师所应该具备的完整知识结构体系也被碎片化。在存量时代的当下,建筑师有必要跳出过去野蛮生长中的误区,打破既有传统建筑类型学的边界和过去设计操作的僵硬边界,回应建筑空间生产的本源需求,并确保最终建筑空间环境呈现的一致性。
曾经我非常着迷于墨尔本市中心的小街巷,被巷子里丰富多样的公共生活所吸引,那些既不光鲜,也不宏伟,甚至还有一点陈旧凌乱的建筑,并不妨碍它们成为广受欢迎的社会活动的载体,这种生活体验促使自己常常反思建筑之于社会活动的价值,或反之社会活动之于建筑的影响。当野蛮生长褪去,带来的不只是“危”,更带来了“机”,建筑师是时候安静下来去感受一下已经存在的当下带给我们的美好,更应该深入挖掘社会生活中那些值得我们去点亮的可能性。
就地
用心关注日常的、当下的、现场的现象与挑战
来回应这个不确定的时代
13
邹伟达 (Andrew Waitat Chow)
黄涛 (Tao Huang)
就地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深圳海洋伊甸园 - 珊瑚保育教育中心,2022—
关键词:椭圆形筒仓结构;珊瑚保育观赏池;沉浸式深潜体验空间
在当今巨变时代的社会环境下,建筑师需要具备长远发展的目光和意识,同时也需要用心关注日常的、当下的、现场的情况和挑战,更好地平衡和适应当今正在发生的各种不确定性。作为建筑师,我们以“就地”的建筑观念进行实践:积极参与社区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各地社区的文化背景,倡导共创参与式设计;持续学习和研究新技术和可持续材料,优先结合本土资源进行创新性设计;我们希望能更频繁地参与和组织跨界合作,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观念融会贯通,以应对不断涌现的复杂挑战以及不确定的现象。
我们认为建筑应该以一种共生的状态与世界发生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是传统建筑观念中物理形态的共生,还可以是一次对社会环境产生积极意义的行动,或者是一场对可持续发展有创新见解的探讨,以此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产生积极且深远的影响。
链接
建筑是链接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媒介
也是社会观念进步的助推力
14
曾冠生
墨照建筑设计事务所
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当建筑与人、自然获得连接,回应传统与记忆,建筑将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阐释建筑与场地、空间和时间的连接,以设计实践表达建筑的在地性、建筑与日常生活的关联、建筑与时间的连接。建筑的在地性,体现在如何回应场地条件和特征,可能是让人陶醉的自然风景,一片绿林、清澈的湖面、连绵起伏的山脉等;或者是让人激动的城市活力,熙熙攘攘的市集、欢快热闹的广场、繁华多姿的街道等;当然还有让人兴致勃勃的当地建造工艺……这些与建筑发生千丝万缕联系的场地条件与特征可分为物理与物质特性、建构与材料特性两方面。其中,场地的物理与物质特性包含自然环境、城市空间关系、城市肌理、地貌和气候,其对场地边界的界定是模糊的,不止场地及其周边附近,还可以扩大到区域、乡村、城市……
城市内容
城市内容是城市与我们的双向认同
想象力让城市具有归属感
15
陶虓
ParticlePlus粒子普拉斯 主理人
南头古城里的橙与绿,2021
关键词:城市观察;在地内容;文化和日常生活融合
城市与空间是一个巨大载体,一个发生场,它承载了很多人和事。小时候,我和朋友们喜欢在一个秘密基地窝着,那是一个让我们有归属感的场所。它没有屋顶,确切的说是一个钉子户留下来的危房。每天我会从家里带来一些物品,比如花瓶、塑料布等,参与着这里的建设。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着各种场景的发生……如今,城市就是我们的秘密基地。它需要提供留白的空间和环境,需要想象力,这里指的不仅是物理空间。
想象是一种暧昧,它连接着城市的建设者、维护者还有生活在城市里的所有人,因此,人,是想象力的来源,也是认知的疆界。作为建筑出身,我非常愿意做一座桥,和大家一起去发现城市。比起探店,探探自己的城市,或许远比你想象的精彩。我们要告诉大家,深圳不止有“搞钱”,还有想象。
旁观
构建,而不只是呼应文脉,提供更广泛的包容性
在更大的维度去思考建筑的意义
16
王艺儒
Ruhaus-Studio 联合创始人
深圳 STONE STAGE 杂志店铺,2021
关键词:让艺术走向日常;孩童般的好奇;“活体杂志”
纵观西方包括日本建筑师的生涯轨迹,建筑、室内甚至是家具设计和艺术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分野。反观国内的职业训练,为了迎合突飞猛进的开发节奏,人为剥离了建筑学的外延,也不可避免的限制了建筑学的职业路径。国内很难有事务所做到像 OMA 一样,将建筑学的话语权从专业领域延伸向公共政治领域。但是基于国内的状态,职业的专业化细分形成了稀缺与断层,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更大的机遇。小事务所完全可以拓宽旧路,让建筑学有更广的“护城河”。如果不以国内的狭义定义去理解建筑学,建筑学应该在室内设计、展览设计、导视设计甚至是电影场景、游戏建构里获取更多的话语权。但如果学校和社会只培养一种类型的建筑师,那这种建筑师其实和民工无异。作为建筑师,应该主动的参与到资本链条的构建中,以此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我是从行业最疯狂的时代退出的,成为建筑行业的旁观者。这对于我是一个特别好的立足点。一方面规避掉资质问题及开发规模的缩减,一方面可以更从容客观地审视整个设计链条。做规模相对小的跨界项目是能跟使用者有真正直接的交流的。设计本身不再是一厢情愿的臆想,还因此对资本链条、建造和成本有了更精确和深刻的认知,而这些都是获得设计自由度的有益铺垫。
建筑学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做实际的小事情,将城市变得更好。如果以欧美日设计行业为参照,可以预见未来除了区域性的大型设计院,能存活的只剩下 30 人左右的明星事务所和不大于 10 人的立足本地的独立设计团队。那我们新一代的建筑师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该往哪个方向去努力,其实是显而易见的。
我相信建筑学本身的生命力。但是留给狭义建筑学的机会,其实不算多了。
垂直城市化
从水平蔓延到垂直城市的多层地面叠加
不断追寻一种高密度城市建设模式样本类型
17
杨镇源
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总建筑师
深圳市聚飞光电研发大楼,2018—2023
关键词:垂直向总部园区式体验;竖向结构外露;渐变构件宽度
观念,是一种思维的惯性,与我们所处的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在建筑学领域,观念的形成来源于文化的积淀,也来源于人们生活的建筑历史环境之中。鉴于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的建筑观念也各有差异,由此,丰富多彩的建筑世界得以产生。深圳,是全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在这样的环境中,高密度建设似乎是城市形态发展的唯一选择。这不仅造就了我进行建筑实践的环境,也塑造了深圳建筑师对建筑的观念。对于项目用地空间的需求,是我在设计工作中非常关注的,也成为我设计思维的潜意识。
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往往需要采取“上天入地”的方式进行创作。“上天”指的是垂直化的空间设计系统。通过构建垂直叠加的公共空间系统,将城市生活引入建筑内部。建筑的垂直化发展必须结合深圳的热带气候,在空中创造更多地面属性的空间体验,让使用者获得更佳的使用感受。“入地”指的是地景建筑的设计系统。通过下沉庭院,将城市空间引入地下,将地下空间转化为更有活力的使用场所。久而久之,立体化的公共空间体系成为了我创作建筑的观念。
日常媒介
将建筑和空间视为人与生活环境之间
最重要且无处不在的媒介
18
周实
Studio 10丨深圳市十间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修武秦厂村社区中心党建综合体,2019—2021竣工
关键词:生活发生器;乡村经济文化振兴;日常建筑
在不断变化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中,建筑代表了一种近乎“永恒不变”的常量。为了重新连接人与自然,我们探索在设计中对形式和材料的非正统处理,寄托对结构和秩序、人性和诗意的渴望:通过在设计过程中重新引入前工业/前数字时代的工艺,建筑和空间成为理性和直觉的混合体。我们也不断探索可回收/回收、再利用的天然和工业材料,通过对其创新、陌生化使用,呼吁保持对环境的自觉和敏感性。作为一个多学科设计工作室,我们将建筑和空间视为人与其生活的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间最重要且无处不在的媒介。建筑和空间不仅是我们在环境中的庇护所,是我们感知周遭环境的媒介,也是激发城乡社区振兴、环境改善的催化剂和发生器。在此过程中我们不断反思,致力于以建筑和空间为依托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的进步,追求人与环境间永恒的平衡及和谐。
多元叙事
用平面视觉语言切入建筑与空间
带给空间更多的叙事性
19
张烁
SURE Design 创意总监
对我而言,建筑更多是一种平面介入,在建筑的抽象性和普通人之间搭接一道新的关系,在这些平衡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摸索新的尺度,从一个 logo、一个名片,重新又进入城市语境。我们的作品进入城中村、进入村、进入展览馆、进入文化馆、进入学校、进入幼儿园,从“最懂建筑的平面设计师”,到“做平面的建筑师”,在 8 年的实践中,我的工作范围从几万平的学校建筑降落到了十几毫米的标签,我逐渐将平面设计工作作为一种建筑空间的叙事语言,有过渡性的叙事,有装饰性的叙事,有转移性的叙事,也有淳淳教导的叙事……以图像拓宽环境和空间抽象性和具象性的边界,让空间的叙事变得更具人性化、更可读,或者,就是直接的故事。
碎片化日常
普通人碎片化的日常生活改变
是一种最为重要的社会和政治力量
20
汤孟禅
汤桦建筑设计事务所创意总监
现实计画创始人
漫长的修行
在这个意义缺失的时代,
当一度麻痹人们的世俗意义开始破灭,
人们需要找到更深层的意义,
给自己也给他人,
设计这个职业是一场漫长的修行。
21
罗琦
深圳物言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南山区某艺术工作室,2021—2022
关键词:因地制宜;注重室内外边界处理;视野改造
建筑,始终是我探寻意义的媒介。在国内,建筑观念最初向公众的传播,来自于地产营销的单一输出(甚至是误导)。而建筑学术圈几乎是一个封闭的小圈子。地产黄金时代的中国建筑师,始终没有话语权,又或者是一部分建筑师被地产观念同化。近几年,中小型独立建筑事务所的增多,随着新媒体的兴起,“网红建筑”成了一个时代热词。无论如何,“网红建筑”的出现诞生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即建筑规模的大小对于人们来说已经越来越不重要了,人们开始关注建筑空间所展现的内容本身,精巧有特质的小空间作品,往往更能激起人们的向往。
人群结构的同步改变,90后、95后、00后都有不同于上一辈人的新看法与行事方式。建筑或空间设计的评价体系不再是由甲方或者权威说了算的单一维度,垄断的话语权正在被瓦解。在这个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里,一度麻痹人们的世俗意义开始破灭,人们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空间只是载体,作为建筑师,我也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个世界输出意义,也许是创造因地制宜、恰如其分的空间场所,让人们在时空感知体验中唤醒本性中的美好共鸣,也许是非建筑的途径。说到底,这个世界的样子或多或少由人的意念物化而成。而我想用自己的方式让世界变得美好一点点。如果说建筑师在曾经大多追求在业内证明点什么,那么在当今,建筑师有必要在真实世界范畴里证明点什么。
常识
经历过不平凡的一年
体会到“常识”在这个时代弥足珍贵
22
朱雄毅、王照明
悉地国际副总建筑师
东西影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重庆寸滩构象台,2021—2022
关键词:地形与风景;面子与里子;邮轮与产业
“观念”不是自主产生的,“观念”会不断萌生,并且相互滋养,产生新的思想。观念是驱动力,而我们需要它的影响去引领时代观念,以观念创新,与时俱进。把人和现实生活寄托于理想的现实世界;考虑“人”在其中的感受,也更注重于“物”本身的自我表现,而这种人文主义的创作方法是有着其深厚的文化渊源。时代的衍变,促使人们不得不调整认知、观念,跟上变化的步伐,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驱动者”,不只是被各种信息淹没,而后成为时代变迁的“奴隶”。我们看似在不断进步,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深刻的思考是这个时代所稀缺的品质。
建筑,是以空间形式体现的时代精神,是时代变迁的印记。帕拉斯玛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建筑:本质建筑和形态建筑,本质建筑意识到人类形而上学和生存的需求,找到建筑存在的意义;形态建筑则关注喋喋不休的形态表达,唤起视觉的刺激;本质建筑会提出问题,唤起情感,形态建筑则把生活问题隐藏起来让人的知觉因为愉悦而变得混沌。在这个时代,建造一座平凡和自然而然的建筑似乎是一个很少被讨论的“建筑常识”。
设身处地
设计,是在设身处地地创造一种体验
亦有赖于设计师本身对美好生活的用心体验
23
黄珂
小支点设计工作室创始人
父母宅室内设计,2018
关键词:反光材质运用;重建与自然的紧密联结;延伸的风景
室内设计中,相对于建筑设计,使用者更特定,需求更具体,甚至就是针对一两个人或者一个家庭量身定制地做设计。因此,比起为公众做设计,这更需要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我所面对的需求,是即将转化为客户所期待的真实的生活。一系列的选择和决定变得非常具体和重要:桌子的表面是什么材质的,地面是否反光或哑光,墙壁触摸的感受,使用状态下的餐椅后侧的过道空间是否足以自然摆手通过,蒸箱是否在就手的位置,灯光是否可以在不同心情与不同场景之间切换模式……目光所及之处,甚至心灵能感受到的地方,都是我的设计范围,自己只有进入使用者的角色,才能做好设计。
然而,客户的需求应该被理解为一系列的体验的集合,而不应该只是简单的“需要”或者“不需要”。需求与预算、造价息息相关。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客户往往会无奈地选择去掉一些向往的功能或产品,亦或是有的好空间、氛围等等(客户未曾体验过的)或许由于受到预算限制而表达出自己不需要,此时设计师如果听从了客户的这个“需求”,也许反而会让客户与美好的体验失之交臂。但是如果设计师可以将体验摆在优先位置,而通过调整设计、寻找更多高性价比的供应商等,把预算腾挪给美好体验相关的事项,最终,客户更有可能会获得物有所值的感受。设身处地地做设计,要求设计师既要认真地聆听需求,也要适当地坚持自己认为好的观念。这其中的度的把握,有赖于设计师本身对美好生活的用心体验。
拥抱变化
不止步于“建造”与“完成”
创建更为真实贴近生活的发生场所
24
张博、王晶晶
一乘建筑联合创始人
线索
建筑的地域性和时代感
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关键线索
25
何泳如
深圳一加壹设计
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衢州之窗”文礼湖地标获得竞赛个人组第一名,2023
关键词:多元叙事;立体文化场景;社会聚合体
建筑的城市性并不在于其外在,而在于它与城市空间的连接是否流畅,对公众的开放度如何。这是过去十多年在深圳的工作经历中,我树立起的公共与开放的重要建筑价值观。在这块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试验田和最典型样板之上,有许许多多的前辈高士一直在这片土地批判和论道,我也亲身感受过成功和失败的变迁以及无数的兴衰。
或许,我们所处的时代,会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重点城市不再有十分充裕的用地再开发建设,存量更新与活化带给我们很多契机和机会,同时这些重点城市的发展经验,又成为我们去分析发展中城市成长方式的工具包……于是,在动荡的2022年,我选择成为独立建筑师,开始自己的建筑研究与实践。在我看来,当代建筑师一定要有很高的敏感度,紧跟时代发展,设计既要极简也要极新;同时,所有新的设计都必须在尊重历史、尊重地域、尊重一切事物的发展脉络,这也将是贯彻我和工作室未来工作的设计理念。
互生互存
一个环境中容纳的具有丰富生命力的活动过程
即是建筑的全体
26
李宝龙
绽放设计创意总监
南鸿天
绽放设计设计总监
X11温州旗舰店,2022
关键词:传统与先锋的融合新生;国潮美学体验空间;天工开物
来自于“自身”因素的呈现,内在原始的能量非设计单纯的介入,建筑空间就像流动的生命。光的朝向、风的流动、外在的声音、区域、生活行为文化一系列关联促使建筑空间开始向这些基本因素的方向生长,建筑空间实践本身也来自对物理环境与多重环境影响的回馈。对建筑空间的实践,即是对环境因素的理解,遵循之间关联的因素,让其“自然”的发生、生长。传统的建筑空间非常深度的理解和遵循这一本意,这一智慧的营造与呈现、持续影响和给予思考和行为。
亲和自然是疗愈、也是回归。技术的使用应更多为认识本质的建造、回到人们生活需求之中、为何创新或者创新的本意来自对外在自然的与内心尊重,需要的灵感启发也来自生活细微的觉知,建筑空间实践也是对这一部分的深度洞察、将创新更多的转化为呈现的意义。单纯的个人意志非是一件明智之举,“借”自然之力量,实践小世界即大世界。呈现生活本意的灵感启发,将真实的建造归还给“大家”。时间性与空间性通过人进而形成和呈现在具体的事物、回到真实的、应对细微的变化将变得至关重要。当每一个物体、空间、被建造、被使用、到终结,这种本身的永恒超越意识意义的永恒。让我们的实践与建造变的饱满、富有生命,让个体回归整体,让小的环境启发和影响大的环境,让小世界含纳大环境。互生互存,具有丰富的有生命力活动过程,既是方向,也是意义。
风度
风趣又大度
是回应这个多变时代的最好方式
27
张健蘅
张健蘅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反思
随着科技进步,
边界的物理性正在逐渐消解,
它变得愈发的不可见,
却更加严格地规训着人的行为。
28
张甜甜
筑博设计(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
建筑工作室总经理
当代许多建筑师也许早已熟稔无数精巧建造技艺美学比例,亦或深谙隐喻迎合权力之道,当我们一直不停地探讨建筑学意义的时候,能否跳出专业局限性,将自己的工作置于更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之中,时刻保持批判精神去发挥创造力,也许,能够产生超越专业领域的普遍意义,这才是推动建筑学发展的源动力。
非静止边界
保持热情,打开视野,坚持实践
对“建筑边界”的反复提问与不断探索,
才让“边界”本身变得更加丰富
29
苏晋乐夫
直行设计创始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曾宪志
直行设计创始合伙人、规划总监、总经理
微微清风,绿毯之上 -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西丽校区改扩建(一期)工程方案设计,2023(中标候选方案)
关键词:以自然重塑校园精神:开放、共享、链接、交流;绿色自然与低碳生态的校园空间
在如今社会大规模协作和学科跨界的背景之下,建筑实施的路径已变得极为复杂,以至于在面对各种需求的时候,典型的功能、形式、空间和材料都已无法给出理想的答案。现实对传统的建筑工作路径带来了巨大冲击,并且它也已经成为了对当下建筑实践的重大挑战。然而,在建筑师准备去探寻一种新的路径之前,可能需要先对一个经典的问题进行重新思考——建筑是永恒的吗?在人类历史演变的进程中,建筑在不停地生长、变化、消亡。
在废弃的古城,纵然是由石头筑起的房子,在风沙的侵蚀之下也逐渐与自然融为一体;在文化宗教剧烈碰撞的地区,宗教建筑的形态在各个时期冲突与印记的叠加下,犹如沉积的年轮和层岩;哪怕是因疫情而停摆的城市,当人的活动暂停后,自然也很快找到了出口。建筑的意义便在于它容纳了这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活动,同时,这些活动也让建筑有了动态的定义:活动不停止,建筑才有了相对的永恒。如果将建筑看作是一个可以容纳自然与人活动的平台,那么,研究这些活动的规律,也许就能够成为建筑师对外投射自己想法的基点。我想,作为一个建筑师,应该始终怀有对建筑的热忱,还要打开视野,做一个好奇的孩子。在这个已经足够老的行业里,任何新兴的生产工具也带着浓厚的历史气味,就连最新潮的作品也依旧是从传统的流程中生产而来。所以,当我们在面对新机会时,都应该主动将自己的过往经验归零,尝试着去理解事务运作的本质规律,而后再重新唤醒自己熟悉的技能,更加从容地实践。
2023 · 年度建筑青年
深圳 · 推荐官
一乘建筑/王晶晶
首先非常感谢建筑档案为广大青年建筑师的发声,这次建筑档案来到了深圳,为深圳青年建筑师发声,非常感谢!
往期人物回顾
本文由建筑记录人原创撰稿,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欲给档案君提供宝贵建议,请在建筑档案公众号中留言。
内容投稿邮箱:jzda0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