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民生   2024-11-10 06:28   吉林  

1483年11月10日 (农历十月十一),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马丁·路德诞辰。

马丁·路德是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新教路德宗的奠基人1483年11月10日,路德诞生于德意志东部萨克森州埃斯勒本一个祖辈务农的家庭。第二年,全家迁居到当时的采矿中心曼斯菲尔德。父亲汉斯·路德当矿工,靠租用领主三座小熔铁炉起家。十几年后,路德上大学时,父亲已经发迹,他自办熔炉雇工人,并当上了村议会议员。在父母严格的宗教教育下,接受了传统的基督教信念。1501年,路德进入当时德意志最著名的爱尔福特大学,这所大学是经院哲学的中心,也是人文主义者活动的主要场所。150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硕士学位。在这四年中,他和人文主义者交往频繁,还阅读了西塞罗、维吉尔等古典作家的著作,奠定了他从事宗教改革所必备的学识修养。

1505年5月,路德遵从父命去攻读法律。7月7日,他突然弃绝尘世,遁入爱尔福特圣奥古斯丁修道院当修士,开始了他的宗教活动家的生活。1512年,路德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在这期间,路德深入研究圣经,反复琢磨圣保罗的学说,逐步确定了“因信称义”的宗教学说;他认为人的获救只须依靠个人的信仰,不须外在的善功及教会的权威,他否定了教会和僧侣阶层对社会的统治。他的这些主张反映了当时欧洲各民族要求摆脱罗马教廷宗教统治,形成了独立统一国家的愿望。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借口修缮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再度颁发赎罪券。赎罪券是中世纪天主教会搜刮民脂民膏、控制各国人民手段,路德对此表示极大的愤慨。是年10月30日,他在维登堡大教堂门前贴出了著名的《论纲要59条》,即《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一文。路德派在教义上主要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要得到上帝的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的规条,而在于对上帝的信心;不在于个人的功德或善行,而在于上帝给人的恩赐。人因着信被上帝称为义人,信徒都可通过祈祷直接与上帝沟通。因此,路德派认为凡信徒皆可为祭司,无须各级神职人员为中介。同时,路德派强调圣经是信仰的根本,凡不符合圣经的礼仪、制度和学说,都在路德宗屏弃之列。这些教义第一次点燃起了资产阶级要求宗教改革的火焰,开始了他宗教改革的一生。利奥十世为平息这场大火,当时曾采用了各种手段:利诱、恐吓、审判……企图迫使路德低头。1520年,教皇发布宣判路德的诏书,1521年,教皇又指使德皇查理五世对路德进行审判,宣判路德为不受法律保护的人,禁止人民给他吃、给他住、给他任何支持和帮助。但是,路德在这样严重的压迫下却始终没有屈服,直至1546年2月18日逝世。

19世纪西方人眼中的路德

图中表现的是起义被镇压后农民受到审判

1759年11月10日 (农历九月廿一),德国剧作家席勒诞辰。

德国剧作家席勒

《强盗》是德国18世纪末一部影响极大的剧本,1782年初次在曼海木上演时,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应。剧本的主人公卡尔·摩尔是个纯洁的青年,爱读卢梭的文章,为腐朽的社会环境所迫,加入强盗队伍,杀富济贫,对当时的封建社会、不合理的法律和虚伪宗教进行了全面抨击。他公开宣布自己的崇高理想;“德国将成为一个共和国,罗马和斯巴达与之相比,都不过是些尼姑庵。”当时,德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分裂成300个封建小邦。这些小邦的统治者专横残酷地压榨人民。因此,《强盗》这个剧本一上演,犹如干柴上的一把火。点燃了人民反抗暴政的激情,全社会为之轰动。

《强盗》的作者席勒,是德国杰出的诗人和戏剧家。1759年11月10日生于符腾堡公国的马尔巴赫城,父亲是个外科医生,后来在卡·欧伊根公爵军队里任小军官,母亲是一个面包师的女儿。1768年,席勒进入拉丁语学校,按照自己的爱好及父母的意愿,准备将来进神学院。但是,1773年席勒毕业时,欧伊根公爵却强迫他进了军事学院。军事学院是公爵培养奴仆的机构,沉重没有自由,席勒在这里被禁锢8年之久。这期间,他接触了莎士比亚、卢梭、歌德的作品,并着手秘密写剧本《强盗》。从军事学院毕业后,他到公国首都斯图加特任军医,继续创作《强盗》。1781年《强盗》出版,1782年上演,席勒为此被欧伊根公爵关禁闭两个星期。他不堪忍受公爵的压迫。于1782年逃离斯图加特。从此,席勒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1784年,他的杰出作品《阴谋与爱情》发表,1785年,他的名诗《欢乐颂》发表。1794年,他和歌德结成了亲密友谊,共同合作,推进德国的文学运动。他在歌德的赞助下,花了7年时间完成了巨著《华伦斯坦》三部曲。后来又写了《奥里昂的姑娘》和《威廉·退尔》两部爱国主义剧本。1805年,席勒在贫病交迫中死去。

席勒的剧作《华伦斯坦》插图

席勒故居

1910年11月10日 (农历十月初九),俄罗斯文豪托尔斯泰逝世。

托尔斯泰在乡间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托尔斯泰之所以获得不朽的声誉,主要是由于他的两部小说《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内心充满深刻的矛盾。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贵族,而在他的晚年却很不成功地试图过一种穷苦农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于声色,而最终却成为一个彻底的清教徒;他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却几乎时时害怕死亡。这种奇特的双重性格使他在人生的中年舍弃他单纯的小说作家的生涯而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在他源源不断写出的论文、小册子和大部分是说教的短篇故事和剧本里,他宣扬了对爱和忠诚的人生的信仰和对财产及政府和教会之类人为的制度的鄙弃。

早年和婚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伯爵1828年9月9日(旧历8月28日)生于莫斯科以南约160千米的他家庭的庄园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属图拉省)。托尔斯泰自幼父母双亡,由亲戚抚养。早年受教于家庭教师,16岁时进喀山大学,但因对该校刻板的教学感到失望,于1847年返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经营他的庄园并自行安排学业。他在两方面均无所成,遂又放弃田园生活,而投身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碌碌纷扰的社交圈中去。在他的日记里,他记述了自己道德上的越轨行为。在那充满青春活力的日记中已经显露出善于对自己行为的隐秘动机进行现实主义的探索,表现出不寻常的分析才能。

由于对这种平庸生活感到厌倦,托尔斯泰于1851年投奔他的在高加索当兵的兄长尼古拉。第二年,他也参加了军队并在与山地部落的几次作战中表现勇敢,他的闲暇时间大部分用于写作,写成了他第一部公开发表的作品《童年》,登载在《现代人》杂志上。

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到多瑙河战线,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参加塞瓦斯托波尔的围城之战,他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里描写了这些经历,其中他对比了普通士兵的单纯的英勇作战和上层军官们的装腔作势的勇敢。1856年战争结束后他离开军队到了圣彼得堡,在那里他成为一些互相竞争的文学团体的崇拜对象,它们竞相争取他对它们的社会和美学观点的支持。作为一个态度明朗的个人主义者,他断然摒弃了这些文人小圈子而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1857年去法国、瑞士和德国游历。

1862年托尔斯泰和出身于有教养的中产价级家庭的别尔斯结婚。他中断了教育活动,并在以后的15年里,把他的全部热情献给了婚后的生活。婚后的大部分时光过得热烈而快乐,他们共生育13个子女。他把庄园管理得很好,并重新开始写作,创作了他的两部最伟大的杰作《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

两部杰作托尔斯泰用将近7年时间创作了他的史诗式的宏篇巨著《战争与和平》,这部作品通常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两三部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无论所涉及的范围或写作的笔法,这部杰作都远远超过他以往的作品。在这部小说里,所有的生活素材交织成宏伟的多彩的画面,丰富的材料和众多的人物都得到无比客观的处理和描绘,大概没有一部别的小说能如此通过对现实细节的准确把握和惊人的精细人微、形形色色的心理分析,成功地反映出完整的自然的生活的整体风貌。

虽然《安娜-卡列尼娜》至少在叙事方法和风格上同《战争与和平》近似,它在艺术上却更加统一。在写作这两部书之间的时间里,托尔斯泰的人生哲学逐渐发生变化。《战争与和平》是一部热爱生活的乐观的小说,它的主要人物在道德上是健全的,他们能够主宰自己的内心冲突;描写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社会的《安娜-卡列尼娜》则是悲观主义的,它的人物的内心冲突往往得不到解决,并且有时酿成人间灾祸。

老年托尔斯泰因强烈地感到他的家庭的养尊处优生活和他所要过的生活(一种摆脱世俗物欲、献身为他人服务的修道隐士的简朴生活)之间的矛盾而痛苦。他意识到,他的状况是对他所宣布的信仰的嘲笑,终于,日益恶化的家庭状况迫使托尔斯泰在一个夜晚秘密离家出走;伴他同行的有他的医生和小女儿亚历山德拉,他希望找到一个能安静地生活并和上帝更接近的藏身之所。几天以后,11月20日(旧历11月7日),他因肺炎在粱赞省偏僻的阿斯塔波沃火车站去世。

评价对于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文学家所取得的杰出成就,评论家们从来很少提出疑问;他是公认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托尔斯泰虽然从未因袭在他之前的俄国作家,却可能受一些外国作家如卢梭、斯特恩、斯丹达尔及稍后萨克雷的影响,但对于他作为一位思想家的声誉,人们却从来没有一致的看法,不过,托尔斯泰的道德和理智发展的两重性已经被研究他的思想的现代学者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当他孜孜不倦地探索真理时,他是竭力在一个知识不完备、人类不完美的世界上寻求绝对的真理。其结果是,他的不愿妥协,他对于获得彻底的理性解释的强求,往往使他把理论推到荒谬的地步;许多人认为,他关于历史、非暴力、教育和艺术的观点,已经非常接近于这种荒谬的境地。但是只要系统地研究他的思想,就会发现它和19世纪自由主义的种种观念的关系。他认为两千年来的全部历史,主要是由个人的道德进步和政府的道德败坏构成的。托尔斯泰把他的信仰寄托在人们的道德进步上,认为它是对多数人普遍受少数人压迫现象的决定性回答。他认为,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和采用暴力的阶级斗争学说相反,促使人类达到无阶级和无国家状态的进步运动,有赖于每一个个人奉行至高无上的爱之法律,因而摒弃任何形式的暴力:通过这一切使自己在道德上日臻完善。尽管托尔斯泰把他的理性主义引向了极端,他在今日仍被公认为19世纪最有影响的道德主义者之一。

1910年11月10日托尔斯泰逝世

苏联电影《战争与和平》剧照

1924年11月10日 (农历十月十四),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

孙中山北上宣言的原稿

1924年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时局宣言》(即《北上宣言》)。10月25日,冯玉祥发出通电,邀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并提出召开由各实力派参加的和平会议,产生正式政府。11月1日,冯玉祥、段祺瑞、张作霖电请孙中山早日入京。4日,孙中山决定接受邀请。 

孙在《时局宣言》中重申:必须打倒军阀及其赖以存在的帝国主义,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他说:“国民之命运,在于国民之自决。本党若能得国民这援助,则中国之独立、自由、统一诸目的,必能依于奋斗而完全达到。”

11月13日,孙中山偕宋庆龄等乘永丰舰离广东北上。14日抵香港。17日抵上海。19日,孙中山在寓所招待新闻记者,发表对时局主张。他说“我们中国以前13年,徒有民国之名,毫无民国之实,实在是一个假民国。”“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那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我们这次来解决中国问题,在国民会议席上,第一点就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21日,离上海。23日,抵日本长崎,日本记者、政学务界及中国留学生约300人登船欢迎。孙中山答记者说:“中国同俄国不只是亲善,照革命的关系,实在是一家。至于说到国家制度,中国有中国的制度,俄国有俄国的制度,因为中国同俄国的同情,彼此向来不相同,所以制度也不能相同”。“中国将来是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制度”。24日,抵神户。30日离神户。12月4日抵天津。31日,抱病抵北京,受到中共北京区委、共青团北京区委、国民党北京执行部组织的2万群众的欢迎。同日,发表书面谈话《入京宣言》称:“文此次来京,曾有宣言,非争地位权利,乃为救国”。

孙中山北上抵达天津时与社会各界人士合影

中共北方区委机关刊《政治生活》发表文章,欢迎孙中山北上。

1934年11月10日 (农历十月初四),国民党军占领中央苏区。

1934年11月1日,国民党军第九师占领福建长汀,接着向瑞金推进。10日,国民党军占领瑞金。20日,国民党江西省政府将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等六县,划为“特别政治区”。

21日,中共中央分局为了“兴奋苏区的群众,提高他们的信心”,将红二十四师以及瑞金、会昌的两个独立营集结在会昌谢坊,伏击东路国民党军第三师,歼其半个旅。国民党军立调4个师的兵力寻找红二十四师决战,红军陷于更加困难的局面。

23日,国民党军占领会昌。至此,整个中央红色根据地全部陷落。国民党军占领中央苏区后,立即实行白色恐怖,瑞金被杀1.8万人,宁都被杀4800人,兴国被杀2100人,雩都被杀3000人。整个中央苏区约有80万人被杀。苏区到处呈现田园荒芜、人烟稀少的惨象。

1944年11月10日 (农历九月廿五),大汉奸汪精卫病死日本名古屋。

汪精卫在日本名古屋帝大医院病死

汪精卫于1883年生于广东番禺。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曾任《民报》主编。1910年因参加暗杀清朝摄政王载沣被捕。

辛亥革命后受袁世凯收买,参加组织国事共济会破坏革命,拥袁窃国。

袁世凯失败后,投奔孙中山。1925年在广州任国民政府主席。

1927年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以后历任南京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外交部长等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一贯主张对日本妥协。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国国民党副总裁、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国民参政会议长。

1938年12月离开重庆,发表公开投降日本书。1939年底和日本签订卖国密约《日支新关系调整纲要》。

1940年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任主席。汪伪政权以“和平反共建国”为口号,破坏抗战,残酷镇压沦陷区人民,并组织伪军配合日军向中共抗日根据地进攻。1945年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而被摧毁。

1964年11月10日 (农历十月初七),于右任病逝。

于右任,原名伯循。陕西三原人。1879年(清光绪五年)5月8日生。前清举人。

1905年追随老师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1907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此间办报屡遭查禁。1910年与宋教仁办《民立报》。1912年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出任交通部次长。民国政府北迁后,赴上海继续办《民立报》。

1918年响应孙中山的护法战争,到陕西组织靖国军,任总司令。1923年任上海大学校长。1924年起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同年随孙中山北上,被内阁总理许世英任命为内务总长。

北伐时在冯玉祥部任驻陕军总司令。1927年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宁汉合流后任中央特别委员会委员兼监察委员、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军委会常务委员。1928年任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兼审计院院长。1930年起任监察院院长。1949年11月去台湾。

晚年思念故乡,写有“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的诗句。1964年11月10日病逝于台湾。于右任在书法、诗词方面有相当造诣,创标准草书,自成一家。

1965年11月10日 (农历十月十八),《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

《人民日报》转载的《海瑞罢官》

吴晗的历史剧《海瑞罢宫》于1960年完稿,翌年初上演。

汪青等人于1962年就策划批判。1965年初,江青到上海密谋组织批判文章。

11月10日,上海《文汇报》刊出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攻击剧本是“毒草”。毛泽东批准发表姚的文章并要全国报纸转载。

1966年初,对《海瑞罢官》的批判波及文艺、史学、哲学各界全面“揭盖子”,后又发展为对《二月提纲》,中共北京市委和中共中央宣传部的批判,遂成为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1966年11月10日 (农历九月廿八),安亭事件发送。

王洪文

安亭事件指称的是1966年11月10日赴北京告状的一千名“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简称“工总司”)成员,在安亭(上海西北郊三十公里嘉定县境内与昆山、青浦交界地方京沪线上一个小站)受阻后卧轨拦截开往北京的14次特快列车,造成京沪线中断二十小时(一说三十小时)的事件。

1966年11月6日,以王洪文、潘国平、黄金海等为首的上海造反派头头召集会议,策划“集中目标攻上海市委”、“造上海市委的反”,并决定成立“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简称“工总司”)。

9日上海国棉17厂(王洪文)、30厂(王秀珍)、31厂(黄金海)、上海良工阀门厂(陈阿大)、上海玻璃机械厂(潘国平)、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叶昌明)等十七家工厂造反组织组成的“工总司”在文化广场召开成立大会,并宣称:“我们要夺权!”。会议受到冲击。会前他们曾要求上海市委承认其组织、上海市长曹荻秋到会接受批判、提供宣传工具。但上海市委根据《十六条》的精神和周恩来一再强调的关于不要成立跨行业组织的规定,决定对“工总司”持 “不赞成、不支持、不参加”的态度。

为达到造反组织合法化的政治目的,“工总司”10日率队赴京告状。潘国平率一千人登上去北京的特快列车,王洪文率一千人登上驶往郑州的69次特快(运行中被改为602次慢车)。先后受阻于南京和安亭。当日中午12点他们将14次特快列车拦阻于安亭站,卧轨拦车,企图以扩大事态,迫使中央解决问题。事件当即令北京高度关注,外国媒体亦广为报道。

中共华东局第三书记韩哲一、上海副市长李干成11日到安亭劝说。同时陈伯达发来电报:“你们的这次行动,不单影响本单位的生产,而且大大影响全国的交通”,希望“立即回到上海去,有问题就地解决”。张春桥11日深夜乘专机抵沪,与“工总司”负责人接触,允诺回上海解决他们提出的各项要求。12日下午大部分造反队员回沪。

13日上午张春桥与工总司会谈前,参加的上海市委常委会再次重申“三不”决定。下午张春桥即在工总司“承认组织合法、承认上京告状是革命行动、告状后果由上海市委负责、曹荻秋公开检查、对工总司提供各方面条件”的五项条件上签字,并被印成传单全市散发。中央文革小组、毛泽东获悉消息后迅速同意了这一处理意见。16日毛泽东说“可以先斩后奏。总是先有事实,后有概念。”不能组织跨行业的地区性工人群众组织的禁令由此废除,学生红卫兵与工人造反派合流。

1991年11月10日 (农历十月初五),中越关系正常化。

1991年11月5—10日,应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邀请,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杜梅、部长会议主席武文杰率高级代表团,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江泽民、李鹏等中国领导人分别同杜梅、武文杰举行了会谈。10日发表的中越联合公报称:中越高级会晤标志着中越关系正常化;两国之间存在的边界等领土问题将通过谈判和平解决;双方还将在适当时候友好协商,妥善解决旅居对方国家侨民问题。中越双方还签署了贸易协定和处理边境事务的临时协定。

2001年11月10日 (农历九月廿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决定获通过。

2001年11月10日下午,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以全体协商一致的方式,审议并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在中国政府代表签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并向世贸组织秘书处递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批准书30天后,中国将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加入世贸组织,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必将对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014年11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韩国总统朴槿惠在北京举行会晤,双方共同确认中韩自贸区结束实质性谈判。

会晤后,在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和韩国通商产业资源部部长尹相直,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结束中韩自贸区实质性谈判的会议纪要。

中韩自贸区谈判于2012年5月启动,是我国迄今为止对外商谈的覆盖领域最广、涉及国别贸易额最大的自贸区。根据谈判成果,在开放水平方面,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7个领域,包含了电子商务、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环境等21世纪经贸议题。同时,双方承诺在协定签署后将以负面清单模式继续开展服务贸易谈判,并基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模式开展投资谈判。中韩自贸区谈判实现了利益大体平衡、全面、高水平的目标。


10471047
关注通化交通,关注有车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