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2名学生相约从33楼一跃而下,死前20分钟的朋友圈让人揪心…

教育   2024-12-21 19:00   广东  

中小学资料汇总

(温馨提示:点击下方蓝字进入获取界面)

电子课本:小学全科初中全科高中全科

电子教辅:小学全科初中全科高中全科

教案课件:小学全科初中全科高中全科

教师用书:小学全科初中全科高中全科

知识汇总:小学全科初中全科高中全科

思维导图:小学全科初中全科高中全科

试卷习题:小学全科初中全科高中全科

>>>其他精品资料集锦<<<

我们总说:生命只有一次,宝贵而短暂。


然而,却仍然有很多人,甚至一些青少年儿童,因一点琐事就放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实在令人惋惜……


01


“她从顶楼33楼跳了下来!”


(图源:新闻截图)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走进发现原来是两个女孩坠楼身亡了。


据了解,这两名女孩都是重庆忠县某种中学的学生。


在当天下午四点多的时候,她们相继都发了一条“死亡预警”的社交动态:


“我走了,再见。”“世界上再也没有一个叫(名字)的人了,走了。”


(图源:新闻截图)


从配图看,两个女孩都已经站在了顶楼的边缘,随时都会掉下去。


其中一个女孩还做了“再见的手势”。


20分钟后,她们跳下去了。


两条如朝阳般灿烂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了。


从这两条动态来看,或许她们对于“死亡”也没有那么决然。


她们也期待在这20多分钟内有人能发现自己,能拉自己最后一把。


说的“再见”,或许是一次求救。


希望能被父母看见,又或者是老师、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看到。

很可惜都没有。


02


去年,同样在重庆也有一例青少年跳楼的案例。


“好危险啊,33楼!他坐在33楼,也就是顶楼的围墙边沿要做傻事……”


同小区的居民看到坐在围墙边的男孩,试图跳楼,便赶紧报了警。


没过多久,消防员赶到。


但不管消防员怎么劝,男孩就是不为所动。


他依然坐在随时会掉下去的围墙上,情绪还很激动。


所幸的是,消防员趁他不备,绕在男孩后方,把他拽回了安全地带。


(图源:华龙网新闻截图)


男孩的母亲如释重负,抱着孩子,大哭了起来。


(图源:华龙网新闻截图)


后来经了解,原来男孩是因为学校的琐事,和父亲吵了架。


再加上青少年叛逆期,孩子就走上了跳楼自杀这一条路。


关于孩子自杀的案例,我们一定不少见。


2019年,一名少年从车上下来,穿过人来人往的车流,纵身跳下了高架桥。他的母亲紧跟在他的后面,想拉住他,但没有成功。


(图源:新闻)


男孩当场死亡。监控视频的最后,是母亲怔怔看着桥边,然后倒下痛苦的画面。


2017年,11岁男生因为没有把母亲安排的家务做好,遭到母亲的打骂,直接从小区顶楼跳下,当场身亡。


还有南京一名9岁的男孩,因撞碎了学校玻璃,害怕被家人老师批评,留下了遗书:“奶奶,我前天把学校的玻璃撞碎了,我知道要受到惩罚,所以我跳楼了。”



碎了一块玻璃而已,竟然要以死谢罪。


而以上的案例,绝不是个例。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


看到这个数据,你是不是很震惊。


自杀,似乎是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情绪问题的首要选项。

所以,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里就要提到一个概念“死亡教育”。


03


所谓“死亡教育”又叫生死教育。


死亡教育的核心是不在死,在于生。


就好像古人说的“不知死,焉知生”。


死亡教育就是向死而生。


但目前我们要面对一个事实:关于死亡,我们谈论得太少了。


在《西藏生死书》一书中里有提到:我们是一个没有死亡准备的民族。在我们的文化中,“死”是忌讳的,是不吉利的。


家长就会对“死”有下意识的回避。如此,便使得我们的孩子在童年时期承受了太多不必要的恐惧;在成年之后,缺失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力。


这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或许从来没有过“死亡教育”,又或者说我们一直在接受错误的“死亡教育”。


这样的后果就是:不敬畏生命,认为死亡即是解脱,死亡便可解决一切。


2015年,贵州有4名留守儿童在家中喝农药敌敌畏死亡。最大是有13岁,最小的只有5岁。


在他们的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

死亡,怎么能是一个人的梦想呢。


好不容易才来到这个世界的我们,应该向死而生啊。


写到这,我感到不寒而栗。


害怕、担心更多的孩子试图通过“死亡”来解决一切。


这看似是孩子的承受力太脆弱,经不住风吹雨打。


背后的逻辑其实是家长对于死亡教育的漠视。


就好像蒙台·梭利说的: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有当我们正确地理解死亡,我们才能更深入地明白生命的价值,进而尊重生命、更全情投入的热爱生活。”


我们作为家长有责任带领孩子一起学习“死亡教育”。


只有领悟了“死”,才知道怎么珍爱生命,珍惜当下。


04


我曾读过教育学博士张淑美一篇有关死亡的论文《儿童生死教育之理念与实施》,她提到:


“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也有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对于死亡的认知是有3个阶段:


第一阶段(3-5岁):认为死亡是暂时的;第二阶段(6-8岁):没有真正理解死亡,认为死亡离自己很遥远,认为只有一些英雄或者其他特殊人物不会死;第二阶段(9岁以上):明白死亡是所有人类的最终结果,开始感到恐惧不安。


在国外,死亡教育的课程已经引入了孩子的课堂。


比如英国,年龄在11岁的孩子会有“死亡和悲痛”等这类学习项目;


在美国,小学会开设“死亡课”,让专门的殡葬行业从业人员或者护士来担任讲师,更直接地感受死亡的各个场景。


而我们,关于“死亡教育”应该怎么做呢?


我想,作为家长首先得遵循一个原则:不避忌,不美化。


不避忌与孩子谈论自杀死亡的话题,也不美化有人死亡是去了很远的地方,用科学的态度来解释“死亡”。


在《教育在线周刊》中提到了孩子在不同的认识阶段就应该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1.死亡发现:通过别人的死亡来感受死亡事实

应对的措施:不要超前或者过度讲解死亡。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死亡的感知是意味着分离,而分离也就意味着痛苦。

他们都不愿意接受亲人死亡的事实。


但是伴随成长,他们对于死亡的理解就会加深,家长就可以进入第二个阶段。


2.死亡恐惧与焦虑:害怕死亡会降临到自身


应对措施:用爱为成长提供力量

明白了死亡会降临,就会产生恐惧。


有了恐惧就会焦虑,这个时候的家长一定不会忽视孩子这个心理。


可以通过策划一些活动来帮助孩子规划有意义的人生,在这中间也能让孩子感受到亲人的爱来战胜恐惧。


3.死亡反省:向死而生,从安身立命到死亡敬畏

应对措施:引导孩子体会生命的意义


乔布斯曾在斯坦福大学演讲过这样的一个主题《向死而生:把每天当成生命里的最后一天》。


他说,如果把你的每一天都当成是最后一天去生活,那么每一天都会是正确的一天。


向死而生,生命存在的每一秒都是成长的表现。


所以我们家长可以多用书籍、影片或者是相关社会问题来和孩子讨论生死话题。


从而引导孩子坚守人生的信念,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最后:


有句话说得好:


“人生在世,除了死亡,其余都是擦伤。”


在选择死亡前,不妨多想一下活着已经是赚到。


只要还有呼吸,还有一口气我们就能拥有挺过去的机会


希望看到这里的你能通过死亡教育培养一个“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关爱自己与他人”的孩子。


让他们在生命中感受那些妙不可言的的每一个瞬间。


-END-



来源:网络。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老师推荐

中小学资料汇总

(温馨提示:点击下方蓝字进入获取界面)

电子课本:小学全科初中全科高中全科

电子教辅:小学全科初中全科高中全科

教案课件:小学全科初中全科高中全科

教师用书:小学全科初中全科高中全科

知识汇总:小学全科初中全科高中全科

思维导图:小学全科初中全科高中全科

试卷习题:小学全科初中全科高中全科


>>>其他精品资料集锦<<<

— 持 续 有 更 新 —


小初高全学段预习/复习资料免费领。

小学同步资料库
免费领取小学电子课本、习题试卷、知识汇总、教案课件、视频网课、以及各类教辅资料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