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将入相张仁愿

旅行   2024-11-20 19:46   陕西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在京剧的表演舞台上,我们常会看到两扇门,一扇横梁上写着“出将”,另一扇则是“入相”,这两词常常指的是像西周开国元勋姜子牙、精忠报国的岳飞、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这样出战可领兵为将,入朝可理事为相的文武双奇。

张仁愿雕像
在渭南,也有这么一位文武全才,他就是“临渭三贤”之一的张仁愿。那么,在唐中宗李显口中“风神秀杰,谋韬玉帐,累司文武,历参边镇”的张仁愿,到底有过哪些功绩,能让皇帝给出“纾东顾之忧,释北垂之虑”的超高评价呢?

文武双全 不附权贵

张仁愿,?—714年,唐朝华州下邽(渭南市临渭区)人,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本名仁亶,因与唐睿宗李旦的名字发音相似,故改名为仁愿。
年少的张仁愿就通过博览诗书、诵读经典早早立下了诗礼传家、向上向善的人生追求,并在儒学经典的浸润下,不断研读兵法,弯躬习武。年复一年的刻苦坚持,让他有了一身好武艺及处理军国大事的治政之才。
张仁愿画像
《旧唐书》中记载,张仁愿“少有文武材干,累迁殿中侍御史”。看来,正是因这份“文武材干”,他才被选拔出来,立身朝堂。至此,张仁愿出可抵御外虏,入可辅保社稷的命运齿轮悄然转动。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登基称帝。时任右台侍御史的郭弘霸为讨好圣上,声称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与张嘉福、王庆之等朝官,搞起了联名上书,请求册立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为皇太子,以此要挟各位大臣署名支持。但张仁愿整肃衣冠后冷冷盯着郭弘霸一言不发,坚决不在奏章上署名。铁骨铮铮,不附权贵的他,也因此遭到贬斥。
同样的事情还有一出,时任靖边军监军的监察御史孙承景为了博取功赏,请人给自己画了一幅身先士卒、英勇作战的画像。武则天见了画像后赞叹不已,派张仁愿录叙其功绩。但张仁愿又是“不走寻常路”,上来就询问孙承景详细的作战经过,问得其理屈词穷,支支吾吾。张仁愿将情况如实上报,弹劾孙承景欺君罔上,贪冒军功,武则天听后勃然大怒,下旨将孙贬为崇仁县令,也对正直的张仁愿欣赏不已,令他继任为中丞,检校幽州都督。
到幽州后,张仁愿心怀依然社稷动安,给武则天上书提了九条建议,纳直谏、省重刑、用轻典、均赏罚、息人怨、简宰牧、弃贪佞、委贤良。谏书虽短,但字字珠玑,成为他敢于直谏、不畏强权的生动写照。

铁血智将 战功赫赫

张仁愿除了耿直,执政中更以“铁血”出名,他敢以快刀斩乱麻的气魄解决难题。
神龙二年(706年),武周王朝遭遇空前的自然灾害,洛阳粮价飙升,周边贼寇山匪疯狂盗粮,豪门大户借机屯粮,甚至还煽动百姓暴乱,一时间,神都洛阳陷入危机。
镇守边疆的张仁愿临危受命,赶回出任洛州长史,到任后当即命令清点存粮。就在豪门大户准备观望抵抗时,他直接联系周边驻军清缴了几个匪巢,将擒获的盗匪全部严厉惩处。顿时,全境上下无不惊骇,盗匪瞬间消失无踪,粮铺敞开销售,缺粮苦粮问题彻底解决,原本人心惶惶的洛阳,在铁腕整顿下竟奇迹般地安定下来。紧接着张仁愿又平抑物价、调拨赈粮,终于让洛阳度过了这场饥荒危机,而他“铁血”的名号也不胫而走,上到皇亲权贵,下到地痞流氓,提起张仁愿都直发怵。
受降城遗址
不过,要论最怵张仁愿的,当属边境上的老对手——突厥。唐高宗晚年时,突厥铁骑竟风云再起,后建立后突厥政权,武则天称帝时,这个游牧汗国已坐拥数十万大军,开始猖狂进犯中原北部,所过一处便烧杀抢掠一处,而唐朝大军却在突厥军队面前频频败阵,损失严重。
危急关头,时任幽州都督的张仁愿上阵了。据史书记载,张仁愿“独率幽州军截击之”,他靠前指挥,身先士卒,勇敢冲锋陷阵,手被流矢射中也不后退,直到突厥军远遁才收兵。虽然后来突厥依然连年入侵,但始终没能跨过防线半步,从此,张仁愿成了后突厥忌惮不已的对手。

筑受降城  戍边保国

唐朝景龙二年(公元708年),随着一封边军奏报传入京城,朝堂上迅速掀起一场巨大争论。传来这份奏报的,正是时任朔方军大总管、刚刚大败后突厥主力的张仁愿。
原来在率军御敌时,张仁愿发现内蒙河套段的黄河流速缓慢,根本不能成为朔方防御敌军的屏障。经过勘察测量、反复思索后,他才奏本朝廷,建议朔方军的防御纵深要跨过黄河,在河北岸修建防御支撑点。

面对这份奏报,唐中宗李显拿不定主意,便召集文武百官一起商量。结果,绝大多数官员都表示反对,认为劳民伤财,更有一些激进派的大臣声称张仁愿这是别有用心:“自西汉以来,华夏王朝都以黄河为边防。如今要筑的城池深入突厥敌国腹地,最终多半还是会落入敌手,反而会成为对方南下的大本营。”

内蒙古河套地区

虽遇极大阻力,但张仁愿还是以关中愣娃的倔劲儿,说服皇帝在阴山与黄河之间建成了三座边城,并依汉制取名“受降城”。这一举动,给他招来很大非议,直到数十年后,大家才发现张仁愿的坚持意义多么重大,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一举动,间接挽救了唐朝命运。

原来,这三座城池全建在河套草原要冲上,中间还有一千八百所烽火台连接,建立起多个防御节点,并部署重兵,就像简易版的“长城”。这样一个完整的戍堡体系,不仅能让军队之间迅速支援,还可精兵简政、节省军费。依此,整个黄河以北的漠南地区,都在唐军的进攻范围内,后面几十年里,后突厥遭到唐军的痛击,实力瞬间衰落,直至灭亡。
作为唐朝北疆战略防御节点,多位边塞诗人都曾到访。诗人李益夜晚登上受降城后,听到了远处传来的笛声,有感于边卒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晚年的张仁愿回朝任职,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宰相,并拜左卫大将军,封韩国公,实现了出将入相的壮举。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张仁愿因病去世,后被追封为太子太傅。
从种田为生到出将入相,张仁愿走出了一条令人赞叹的“逆袭”之路。最可敬的是,他以生命戍边卫国,把清澈的爱献给壮丽山河。唐中宗赞他“器宇端雅,风神秀杰”,宰相苏颋赞他“有将相之才”,宋人陈元靓也称他“耽耽将军,唐之虎臣,筑垒受降,全境庇人”……

(临渭区委宣传部供稿)


往期精彩内容
从黄河岸边“敲”向世界的鼓乐
研学游,“游”什么?
宇辉没“抢”到的椽头馍,好在哪儿?


渭南文旅
渭南文化旅游形象宣传、旅游信息发布、品牌推广,提供最新最全面的渭南旅游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