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积累
我们现在已经拥有很强大知识搜索和总结工具了,你可以用chatgpt、kimi、豆包等工具快速搜索到代码模块、问题总结;你也可以通过B站快速找到好听又好玩的基础课程;你还能利用各种电子书工具和专业网站找到各种专业书籍,去图书馆翻书查文献好像都是史前时代的事了。我们获得信息似乎越来越“轻而易举”,而信息也似乎变得越来越“廉价”。但信息不是知识,信息也不是经验,信息更不是能力。大量信息噪音会让你迷茫,更会让你退化,丧失辨伪、归纳、提炼等核心的思辨能力。想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技术方向上积累技术、做好产品,我们还是需要坚持“学习、解构、验证、总结"这样的标准动作。
1、在一个技术点上“日积月累”的价值
十六年前,在之前的公司做过一个技术模块,是交换机产品的PoE(Power over Ethernet)模块,即以太网供电模块,通过网线实现网络设备之间按照协议供电和受电。我很幸运,那时正好是网络设备供电能力从15.4W的行业标准(IEEE 802.3af)切换到30W的行业标准(IEEE 802.3at),随着IP电话、网络摄像机、WiFi AP等设备的大量应用,这个技术普及很快。后来,有幸依托公司的平台,我参与了802.3bt标准的制定工作,这也让我受益匪浅。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日积月累”的重大价值。
2008年:新员工阶段接手PoE DIMM条(当时很多PoE产品是DIMM条+底板的实现方式),由于底板没有缓启电路设计导致插拔DIMM条频繁烧板,当时通过空开上电实验复现问题,轻而易举就能制造出芯片鼓包、烧毁、炸裂等现象。正逢过年前,坐在边上一个做时钟模块的兄弟说"还是你做PoE好玩,过春节都不用自己买烟火了"。因为这句话,我和记恨他了很久很久。
2009年~2010年:首战及爆雷,开局出现重大质量问题,去现场的兄弟电话会议中很绝望的炮轰我,说此问题有两个神奇的现象,第一、问题集中在女生宿舍爆发;第二、30米的网线拉直后无法供电、网线卷起来后问题解决了。由于这个兄弟每次开会都强调这两点,还总要求我解释原因,我和他记仇了很久很久。
项目做成这样,自己也不指望再有机会做别的单板了,我就安安心心去收拾残局。当时整个部门有两部可以直拨外线的电话座机,我的桌前有一部,因为现网问题太多了,都要电话联系。也就是那时开始,我形成了踏踏实实做积累的习惯,当时总结的范围包括。
问题案例总结:我一边不断解决实验室问题、生产问题、网上问题,一边把遇到的问题都拆解成技术点,总结成文档。比如实验室里如何通过调整BOM,满足测试仪器的一项测试;如何优化调整电路设计,实现一个防雷等级的规格要求;网上如果遇到无法供电,如何通过寄存器判断问题原因;遇到和友商的设备对接,如何实现协议互通。后来遇到了同类问题,我就把写好的总结发出去,渐渐地,找我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测试规范总结:当时写了一份《PoE标准测试规范》,先总结怎么测,才能知道怎么开发。为了这个文档有足够的权威性,我当时和六个主流的芯片供应商申请了demo板,芯片的每个功能、主要寄存器的状态、制造故障后芯片表现等等,都做了测试。2009年十一假期,每天都去公司实验室测试。后来练就了一个本领,把网线拨开(我有同事可以不用剪刀,全靠雪白的牙齿完成),PoE的-48V和GND接上示波器,通过示波器波测试的Power on阶段的检测和分级波形就能判断是那家供应商的芯片。
标准学习:当时经常约供应商来做技术交流,后来发现老外特别喜欢引用IEEE标准进行抗辩,证明他们产品的芯片没有问题,非常完美。为了提升自己的技术争论能力,就去啃标准,后来都能背出好多标准里的英文段落,那时觉得看标准好费劲啊,在公司打印了一份背在身上,有空就读。
2012年~2016年:坚持不懈地积累,持续解决产品问题,到这个阶段产品的质量已经稳定,实现海量发货了。在这个阶段,开始考虑更多的产品设计的问题了,开始做更深入的知识储备和积累,包括
技术发展历史和市场应用:回顾PoE技术发展历史、参考研报分析市场容量和市场格局。
行业现状分析:分析市场主要玩家,通过官网的信息、和供应商交流信息等分析主要设备供应商的产品定义逻辑。对各个供应商的市场占有率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思科这样的垄断企业进行专项分析。
标准和专利分析:当时把所有搜索到的专利进行了分析,在300多篇专利中筛选出几十篇最有价值的专利,进行详细阅读,我们有个同事甚至把这些专利按作者、公司、技术方向等要素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参考这个辅助我们判断其他公司的产品设计方向。
后来离开公司,清理电脑时,命名“PoE技术”的文件夹占了个20G,满满的不舍,这些都是一点点攒起来的。正是这样持续的“日积月累”,我们从“菜鸟”变成了“专家”,从开始被国产FAE气势碾压到后来和国外行业大佬斗志斗勇,我们也看着产品从首个发货局点爆雷到后来成为标配模块。不管是我个人还是其他做这个技术的小伙伴都在其中受益匪浅。
“积累”就和爬山一样,登山时觉得脚下的路崎岖不平,整个人气喘吁吁,忽然间回头望去,背后风光无限。
郭靖和杨康是《射雕英雄传》中的两位重要人物,他们的成长之路在很多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些对比也揭示了他们不同的人生轨迹和最终命运。
① 明确目标与成长方向
郭靖:郭靖的成长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侠义之士。他在父亲的仇恨与母亲的教导下,明确了为家国、为朋友而战的目标。这种目标感引导他在武学和人格上的不断提升,尽管他天资愚钝,但他坚韧不拔、踏实勤奋,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
杨康:相较之下,杨康的成长路径受到更多环境和权力欲望的影响。他自小被养在王府,生活在富贵之中,逐渐迷失了对正义和原则的追求。他缺乏明确的正向目标,更多的是追求享乐与权力,因此在道德和心理上都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体系,最终走向了堕落。
②日积月累与能力提升
郭靖:郭靖的成长过程非常强调“日积月累”。他师从江南七怪和马钰,虽然起步较慢,但他始终勤奋不辍,逐步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后来,他遇到了洪七公和黄蓉的指点,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提升自己,最终在华山论剑中一展拳脚。郭靖的成功在于他对武学的不断解构、实践、总结,正如你文章中提到的技术积累,这是一条稳步向上的成长之路。
杨康:杨康的成长则相对表面化,虽然他有着不凡的天赋,但他更多依赖于外界的权势和阴谋,没有真正花时间和精力去积累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他凭借聪明才智快速获取了一些技巧,但没有经过深度实践和反思,这使得他在关键时刻无法应对真正的挑战。杨康的失败反映了缺乏积累和深度的成长之路的脆弱性。
③ 实践与验证
郭靖:郭靖在成长过程中不断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提升自己的武学和人生观。每一次战斗,每一次经历,都是他磨练自己的机会。他一步步在实际中检验自己的积累,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人格魅力。
杨康:杨康则更多依赖于阴谋和权势,而缺乏真正的实践来磨练自己的意志和能力。他的成长过程中缺少实践的积累和反思,导致他的能力和品格都无法经受住考验。
④总结与分享
郭靖:郭靖在成长过程中不仅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还愿意将这些经验传授给他人。他的侠义精神使他成为了后辈的楷模,他的成长和积累不仅成就了自己,也造福了他人。
杨康:杨康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对自我反思和总结,更不用说将经验分享给他人。他的成长路径更多的是孤立和封闭的,最终也没有为他人带来正面的影响。
2、如何做技术积累
导航的技术框图
技术点上进行解构
坚持文档化,把关键问题解决过程文档化、把产品关键模块技术点总结文档化,坚持工程师自己写文档,在文档中梳理逻辑,提炼核心点。 坚持白板讲解,通过“学习、讲解、讨论”等一套组合拳让团队中更多的人了解知识,参与问题讨论。 坚持例行的培训,把共性问题和关键技能进行定期分享,将经验逐步嵌入组织记忆,固化能力。
在信息洪流中技术积累:解构+验证+文档化+分享+总结+改进+夯实
研发管理相关文章
了解全流程开发,可以了解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