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完《逆行人生》后想,既然每个人都这么努力生活,是哪儿出了问题呢?电影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努力,不论是程序员还是外卖员,老人还是年轻人,男人还是女人,都在各自所在的岗位拼命工作。我们没有像欧洲一些国家国民那样,下午早早的就在海边、河边晒太阳、聊天。
看这部电影时,我想到了之前读过的一篇论文,好像是人大的一个人写的以外卖骑手群体在高科技算法下的工作状态,以参与观察作为方法论写的。当时我就觉得这样的选题真好,就是写我们身边的人。项飙在研究现在社会中的人与人距离时说到,我们身边有不少人明明在那里又很陌生,如小区的门卫及物业的那些人。以前我们都知道周边人的情况,就像韩语的一句谚语那样,邻居家有几把勺子都知道,可现在不一样了。城市越来越大,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远,也许这就是城市化,就是那种现在社会追求的现代性。
电影中主人公被辞退时,公司就是用到他曾经研发的程序算出他值不值的留下。这是以前的他给未来自己挖的坟吗?作为一个打工人,没有办法,只能走这样的路吗?他后来开发的小程序,“优化”送餐路径的app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压垮他的东西吗?
再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场面就是微笑,还必须不是皮笑肉不笑的那种微笑。以前有一位老师在批判新自由主义、现代资本主义时说过服务行业的微笑,这是劳动者额外还需支付的情感劳动,现在的资本,连感情都想控制。
我们应审视进步史观,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多想一想为什么,不能一味地往前冲。为什么一个家庭中出现患者,大概率这一家的经济就会被“沦陷”呢?我们为什么不能推进韩国那样的全民医保制度呢?同样的,为什么在香港行我们就不行?要是这方面能有个兜底,会不会消费就起来,若消费在GDP中占比提高了,很多企业就不用到海外去开拓市场了呢?仅我们国家就有一个庞大的内需市场。
最后,我看过一部类似的日本电影,也是讲中产失业的问题,家里的男性劳动力失业后的结局很惨,家破人亡。说明这样的情况具有普遍性,不是特定国家的问题。尽管现在是数字化时代,马克思要是看到了这些,他还会说全世界无产阶级要团结起来吗?现在与他那个时代很多又不一样。可一点就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也是科技革命兴起的时期,现在的我们貌似也遇到这样的情况。日新月异、眼花缭乱的科技新事物,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还被要求去适应这些新生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