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广播 | 第二十八期《深蓝色的七千米》

教育   2024-03-13 08:53   北京  
阅读广播专栏介绍:

在北大附小,贾宁老师主讲的阅读广播是最受孩子们喜爱的品牌活动之一。每周三午间,贾老师都会围绕一本好书和同学们做阅读分享。在贾老师的导读设问中,孩子们被吸引进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中,在孩子们的品味思考中,一本本好书被激活了。


一本好书值得反复品味,分享和交流让阅读更有趣味。未来我们会陆续将贾老师的导读音频和文字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次倾听,反复观看。也欢迎同学们分享你的收听感受、阅读心得,让书里的故事走得更远。




阅读专题广播 第28期

《深蓝色的七千米》

   

同学们好。在今天的广播中,我和大家交流的书是《深蓝色的七千米》,作者是于潇湉



 


大家听说过“蛟龙号”吗?“蛟龙号”是中国自主研制的载人潜水器,曾在世界“第四极”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深蓝色的七千米》就是以“蛟龙号”为蓝本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融青春成长、海洋探险与现代前沿科技于一体”。


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书中的部分内容。




暮色下,海黏稠而沉重,拥有石油的质感。唐冉觉得热气正从体表流失,他想变成鸟,把脖子向后弯曲,插入羽翼中。


每隔15分钟,母船就会呼叫一次蛟龙号。这不仅是为了确定他们的方位,更是为了了解三人的生命体征。


付云涛搬起自己的腿,放到另外一边。蜷缩得太久,膝盖就像是两个木碗,扣在大腿和腿肚交接处,任意摆弄而麻木不仁。


唐冉正忙着把蓝色氧气瓶上的贴纸撕下来。

“你这又是在做什么?不是刚贴上去的?”付云涛问。

“我把还没用过的氧气瓶上的贴纸撕下来,这样就能计算出氧气还能支撑多久了。”


“生命支持系统最长能支撑我们84个小时,扣掉下潜至今的十几个小时,也还有几天的时间。最可怕的事情其实不是氧气,我担心的,还有别的 …… ”

“别的是什么事?”

这时,蛟龙号内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嗡鸣起来,不久,便传来徐老的声音。

“你们仨还好吗?母船正在抓紧维修损坏的马达,争取让你们早点儿回家。小付,你要时刻注意潜水器的吃水线,如果突然加深,要立即向母船汇报。大家都记挂着你们,等你们回船上,吃团圆饺子 …… ”

付云涛瞥了一眼吃水线数据,那条隐约的线被大浪吞下去又吐出来,那可是唯一能拴住风筝似的潜水器的救命线啊!

“知道徐老为什么让我留意蛟龙号的吃水线吗?他是怕咱们的潜水器掉回深海。浮力块是拧上去的,像螺丝一样。浪打来打去,潜水器晃来晃去,有可能会使它松动,甚至脱落。一旦那样,我们就会失去浮力,直接往下沉了。”

唐冉闭上嘴巴,可牙齿却在咯咯作响。突然他感到肺腑翻涌,找出袋子吐了几口。因为没吃东西,吐出的都是水。

杨敏拍拍他的背,递上了水杯,“喝点儿枸杞山楂水吧,能压制一下恶心。”

“谢谢,您怎么这么冷静?”

“大概是知道慌乱也没用吧。实际上,我的第一次下潜,吐得比你还惨。那是在西印度洋,下潜员有小付和唐佳霖。我们发现了一处新的海底热液区。热液区就是在海底火山附近,冰冷的海水遇到炽热的熔岩,形成一种像烟囱似的物质,从中喷出滚滚黑烟。那附近温度极高,能达到两三百度,黑暗、无光、高压,可那样的地方,也聚集了无数人类还没有命名的生物。那一次上浮,潜水器无法抛出压载铁,动力系统又突然不工作了。也就是说我们本该靠推进器,用两个小时浮上水面的,可当时却只能靠海水的浮力,慢 慢地把我们带上来。最坏的可能是,当海水浮力变小,潜水器的重量大于浮力时,我们就会掉回深海。是不是和今天很像?”

“我知道这件事,我看过纪录片了,可惜被我妈把电视关了。这么多年我一直都惦记着,后来你们怎么样了?”唐冉问。

“我们就像坐在失去方向的热气球里。唐佳霖在冷静地观察潜水器仪表,而我却在认真地考虑要不要写遗嘱。包围我们的大海既狡猾又神秘,可我那么爱它!我在心里想,如果我们能活下来,多听听大海的秘密就好了,我会把它们翻译给很多人听 …… 那真是漫长的上浮,又冷又困,好像连我的血液都变成了蓝色的。”

“你们自己浮上来的?”

“是啊,推动器自始至终都没恢复,我们奇迹般地只靠海水的浮力回来了,是大海允许我们活下来的。所以我相信这一次,也会一样的。要相信,大海可是我们的使命啊!对不对,小付?”

付云涛打了个盹。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张纸,被封在上颠下倒的漂流瓶里。船从近旁驶过,可没有人发现他。他就要这样永远漂流在海上了吗?


不要不要——他猛地醒来。

通信系统为什么没有响?如果母船没有得到他们的反馈,那该多着急啊!难道他竟然睡了这么久,错过了蜂鸣?还是通信系统坏了?他睡意未消便急忙去摸对讲机,却发现脚和胳膊都麻了,使不上劲儿。

似乎发现了他的心急,唐冉安慰道:“我已经和母船联系过了,你再睡会儿吧。杨教授见你睡了,才发觉她自己也撑不住了。”

杨敏枕着自己放装备的橙色大包,也睡着了。

“那你呢?还吐不吐了?”

“没什么可吐的了。还不知道要熬到什么时候,咱们两个轮流睡。如果我困了,会叫醒你换班的。”

付云涛看着潜水器外,一片黑茫茫。茫茫的天,茫茫的海水,母船所在的位置亮着隐约的灯。黑暗却一直在拉开他们之间的距离,母船变成了一座漂流的灯塔,越想靠近,它漂得越远。

真黑啊,他觉得自己也要变成那团黑里的一部分了。只有借着远处那点儿光,才能想起自己在哪,是什么人,该做些什么。

“云涛哥,如果到我们的氧气用完,还无法回到母船,该怎么办?你有没有想过?”


“想过。但我不愿意深想。”

“怎么?”

“如果氧气耗尽,或者潜水器下沉,那么我们3个人就必须要出舱。可一旦打开舱门,就会进水。我跳出去没问题,但在那之后,只来得及再拉上来一个人了 …… ”

唐冉沉默了片刻,再次开口时,声音平稳冷静:“杨教授说,我们都是有使命的人,她相信自己不会死。如果非得要舍弃一个人,就舍弃我吧,毕竟我只是个学员。死了我,是对国家损失最小的。”

“什么死不死的!以后的路还长着呢!”付云涛用力拍了拍唐冉的肩膀,“你啊,死不了!就算你不相信我,也总该相信国家,相信母船,更相信蛟龙号。别想了,去睡觉吧,这儿有我。”

凌晨1点,轮机工挥舞着比胳膊还粗的大钳子,拆卸着坏掉的马达。徐老说,马达的外壳已经碎了,必须用新的零件去代替。不过,这可不是什么容易差事。

海风冷硬,坏马达又在高处。只得搭建一个简易吊笼,轮机工站在里边,用起重机吊起来。头顶是起重机巨大的钩子,风一吹笼子就晃,“吱吱嘎嘎”,摇摇晃晃,像在海面上走钢丝一样。风真是大啊,远处什么船的灯光跳动着,火焰一般。

那团火焰竟然逐渐变大、变近,能照到轮机工的脸膛了。火暖烘烘地照着一行字,待一看清楚他就大叫起来,那是大洋一号!




同学们,读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付初、唐冉、梅兰竹、谢策几位少年的“海洋梦”,看到他们参选少年潜航员、蛙人、乘坐“蛟龙号”实现深海探险的过程,看到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对海洋的热爱、对身边人的理解、情感的困惑、成长的迷茫;我们还可以看到海洋世界的奥秘、深潜过程中水上水下的精密配合等科学知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这本书读读。


今天的广播就到这里。谢谢!



往期音频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图书馆
畅游书海 放飞理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