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淡水石斑鱼”、稻鱼鸭、“一亩万元”稻鱼共生......当“稻”遇上“渔”,会上演怎样的造富故事?

美食   2024-11-12 18:37   广东  

广告


“稻渔综合种养”系统是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典范。在现代生态渔业发展,带动减脱贫致富,和对外中华渔文化交流中,展现出其特殊的魅力。


产供销统一,稻花香里鱼儿肥


在日前公布的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中,由青田县农业农村局申报的《深耕“一亩万元”稻鱼共生农业遗产,描绘共富新图景》案例成功入选。


青田稻田养鱼


青田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多年。这种利用溪水灌溉,让鱼在稻田里自然生长的稻鱼共生系统,于2005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为中国第一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


连日来,仁庄镇愚公生态农场的水稻收割进入收尾阶段。连片的稻田里,稻谷颗粒饱满,尾尾游弋的田鱼拍打着水面,村民们忙碌地捞鱼、装桶。“今年稻花鱼和稻谷双丰收,每亩稻田年均能收1000斤有机稻谷、300多斤生态田鱼,综合产值可达1.7万元,是个好年景!”浙江青田愚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冠洪说,经过不断实践和改进,水稻和田鱼的产量大幅提高,稻鱼基地也从原先的50亩发展到如今的240亩。


为了让更多村民依托稻鱼共生在家门口致富,近年来,青田县以方山乡为核心保护区,编制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与发展规划(2016—2025年)》,对全县稻鱼共生产品实行统一规划基地、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收购加工、统一品牌营销的“五统一”产供销模式,让稻鱼米价格从原来的每斤2至3元提高到每斤10元以上,形成了“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稻、万元钱”的共富产业,有效带动了10万农民就业致富。同时通过东西部协作,将稻鱼共生系统引入四川古蔺,带动当地超400户农户参与种养,打造万亩示范园区,亩均水稻纯收入达4000余元。


目前,青田全县稻鱼共生系统面积达7.01万亩,总产值3.4亿元,农户亩均增收千元、累计增收超亿元;稻鱼米销售渠道铺至国内440多个城市、欧洲29个城市;青田稻鱼共生模式和青田田鱼已推广至广西、宁夏、贵州、四川等20多个省(区、市),成为东西部帮扶、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产业。


11月11日,浙江日报2版刊发


乡村梦想家 稻鱼双丰收


11月10日,在建德三都镇新和村淡水石斑鱼“稻鱼共生”养殖基地里,村民们拉网捕获淡水石斑鱼。



据了解,该基地是由“乡村梦想家”人才项目引进的青年农创客张泽霖所建,去年起,他采用“水稻+淡水石斑鱼”的种养模式,在其承包的300亩水稻田四周开挖养鱼沟投放淡水石斑鱼苗,养殖尾水灌入稻田,既节省了尾水处理成本,还能为稻田增肥。



目前,即将收割的水稻丰收在望,已放养的淡水石斑鱼也陆续长成开捕,预计到今年年底,仅淡水石斑鱼的销售收入就可达20万元,还吸引了不少周边农户前来取经。



稻鱼鸭共生:中国西南山区农耕文化的千年传承


1400多年来,中国西南贵州省从江县的少数民族群众,坚守着稻鱼鸭共生的传统农耕文化。如今,这一农耕传统已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农业景观。


占里村四面环山,现在居住着190户800余名侗族村民,是从江县开展稻鱼鸭传统农耕方式的主要区域之一。由于当地耕地资源有限,村民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这一独特的农耕方式,并将其代代相传。


在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人们从“晒秋”禾晾架旁走过。新华社发(吴德军 摄) 


占里村的村民常在谷雨时节播撒稻种,待秧苗长大后就移栽到水田,同时也将鱼苗一并放入田中,等到鱼苗生长至两三指宽时,再投放小鸭子。


从江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站工作人员吴国平说,侗家人根据不同物种的生长特点,精准地把握时机,节约土地资源,有效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稻田为鱼和鸭的生长提供了生存环境和饵料,鱼和鸭在稻田觅食的过程中,翻松了田泥,为稻田清除了害虫和杂草,产生的粪便为水稻提供了养分,实现了物种互利共生。


2011年,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入选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秋收时节,侗家人便可在同一片土地上收获金黄的稻谷、肥美的田鱼和鸭子。


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的“晒秋”禾晾架。新华社发(吴德军 摄)  


记者近日在占里村采访看到,层层叠叠的梯田里挂满了金黄的稻穗,丰收的稻谷晾晒在村寨旁一排排禾晾架上,禾晾与侗寨房屋相映成景。


稻鱼鸭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当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农业生态景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摘禾抓鱼,拍照“打卡”。


来自荷兰的游客迈克·戈特,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到贵州旅行,时间宽裕时,她一年会到贵州游玩两到三次。旖旎的自然风光、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让她对贵州赞不绝口。


戈特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二次到占里村,当地的农耕智慧让她深受震撼。她很欣喜地看到,中国的传统农耕方式能够延续千年,帮助当地实现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尽管和当地群众语言不通,她仍然能感受到当地人的热情友好。


家乡的发展也鼓舞着在外务工的年轻人。37岁的侗族小伙吴春光过去是一名货车司机,看到家乡的游客越来越多,2017年他决定回到占里,把自家的房子改造升级,经营一家餐馆。


如今,吴春光在家每年就有近10万元收入,还方便照顾老人和小孩。今年国庆假期期间,餐馆一天最多接待有20余桌来自省内外的游客,香禾糯、从江田鱼等农产品也供不应求。


吴国平说,近年来,从江通过推动种质资源保护,注册“从江香禾糯”“从江田鱼”商标,明确保护区域等方式,大力推动稻鱼鸭产业的保护与开发,提升产品附加值,在传承传统农耕文化的同时,拓宽村民们的致富路。



转载声明

本文来源:潮新闻、杭州日报、新华社,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涉及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有误,请及时与公众号后台联系。






水产环球视野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信息
微信:Shuichanredian


征稿

《水产环球视野现诚征原创文章,欢迎任何涉及水产的原创独家好稿(请勿一稿多投,请勿抄袭),积极爆料。一经采用,均有稿酬!


投稿微信:ly991018qch

水产环球视野
致力于打造行业内专业的传媒,报道水产行业事件,服务、改变行业现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