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吴青青,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等。2014-2017年,任传播学院工会主席,2017年至今,任传播学院副院长。
竹芽萌动:新系起步的探索
吴青青本科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并在此期间受教于孙绍振教授和颜纯钧教授。毕业初,她怀揣着成为孙老师助教的愿望,却在机缘巧合之下进入学报编辑部工作。虽然和理想的工作错过,但吴青青未曾失去对学识的渴求,在师大这座充满文学氛围的校园里,吴青青就像青竹在石缝中寻求甘露和阳光一般,积极向上生长着。1999年,她考上颜纯钧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自此,竹芽萌动,个人前行的车轮契合上学院成长的轨辙。
回忆起2000年传播学系初创时期,吴青青和几位老师们不约而同地提起了位于文科楼的那间教研室。“虽然它狭小逼仄,墙壁返潮长霉,但却是一个很难忘的房间,因为这是我们拥有的第一间教研室。”
建院初期,吴青青虽主要精力在攻读博士学位,但也见证了学院发展的点滴。2004年,吴青青还在北京闭关撰写博士论文,在和颜纯钧教授的一次通话中得知传播学系即将从文学院划出,并成立传播学院。是留在文学院,还是跟随颜老师开拓新学院,吴青青起初有些犹豫。她笑谈当时颜纯钧教授的反应,“颜老师否决了我想留在文学院的选择,他说不行,没有商量的余地。”颜纯钧教授的引领,让吴青青在传播学院这片新土上扎根。
竹影摇曳:成长中的奋进
建院初期,最艰难的便是教学问题。当时学院里四个专业同时拿下闽台项目,老师们的教学压力瞬间翻倍,吴青青也不例外,她从一开始仅教学《电影读解》《类型电影》两门课程,到后来创下了个人教学生涯中最高强度的记录——一周内连上20节课。这其中的艰辛,唯有亲历者才能深刻体会。
吴青青在台湾世新大学访问期间
但正如青竹立根破岩中,坚韧风雨间,此时正是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每位老师都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我当时还不是一周最多课的,广告专业的老师们更辛苦。”吴青青如是说,因此,哪怕在那段时间,周而复始“疲于教学”,吴青青也不曾放弃坚守。
吴青青在香港浸会大学访学期间
冻雷惊笋欲抽芽,吴青青回忆当时虽是在艰难奋进征程中,但学院的老师们都没有止步,反而积极寻求破局之策——教学难那就学着教,眼界浅那便向外走。在时任院长颜纯钧教授的带领下,她和郑宜庸、叶凤琴两位同事,跨越山海,一起踏上前往香港浸会大学访学。访学之旅收获甚多,“眼界拓宽”是吴青青对此行的评价,截然不同的学术氛围和教学理念,不仅对她个人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也在一众参与访学的老师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实践中,浸润着学院发展的轨辙。
中国高校影视青年委员会成立合影
能够走出去,也渴望被看见。说起建院早期承办的一场海峡两岸高端学术论坛,吴青青调侃那是“举全院之力来办这场学术会议”,老师们甚至“私车公用”接送往来参会的嘉宾们。而提起学院在武夷山举办的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青年委员会成立大会,吴青青则表示一直有一幕画面深刻地印在脑海:在武夷的青山绿水间,那群意气风发的青年教师,谈论着学术和未来。“当时有位老师笑说,今天来参会的人未来都将是骨干力量。”林间合照的一句调侃打趣,却在多年后成为现实。凭借两场大型会议的东风,传播学院打进了两岸三地的学界圈子。而之后的年岁间,传播学院从一间狭窄的教研室,成长为如今东南一角的重要传播阵地,学院影响力渐次提高的背后,老师们齐心协力筹办的每一场会议与活动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播学院主办“中国电影学派与产业发展模式的内在互生”高峰论坛
青竹拔节的声音,预言着未来的希望。青竹每一次的拔节,都镌刻着着传播学院每一次的崭露头角。
竹枝坚韧:困境中的坚守
每一段成长都如同竹节,旁人瞧的是直插云霄,可甘苦自知,有多少汗水,就有多少故事,有多少磨砺,就有多少坚持。2017 年吴青青担任副院长,骤然面临起诸多艰巨任务,本科教学评估、学位点评估……工作接踵而至,吴青青聊起这段学院面临挑战较多的时期,分享的却是2016年二胎政策放开的故事,“二胎的放开,导致一个学期学院足有七位老师休产假,学院师资又捉襟见肘了,所以我对这个政策实行的时间点记忆犹新。”师资的不足,让排课工作之于吴青青,变成了一场艰难的战役。那段时间的四处奔波,协调外聘教师到岗、组织学院老师代课,在吴青青的记忆中,忙碌和焦虑已然成为她初任副院长时期的标签。
吴青青参加“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指委工作会议”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前脚才解决完师资短缺的难题,后脚又得到学位点整改的消息。面对校领导提出的疑问和部分同事表现出的担忧,吴青青始终坚守初心,“整改工作本质上是一场‘抢人大战’”,吴青青讲起当时宛若大海捞针一般的寻人事迹,她和学院几位老师们从《当代电影》《电影艺术》《现代传播》等刊物中挨期翻找,筛选出目标人物,打听到联系方式,然后向对方表达求贤引才的诚意。虽然大部分人无意调整人生轨迹,但也恰巧叩开了几扇心门。吴青青诚恳地与老师们沟通,用真心打动人才。在上上下下锲而不舍的争取下,多位优秀人才引进加入了传播学院这个大家庭,学院的整体实力亦如青竹节节高,更上一层楼。
我院与西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共同签署戏剧与影视博士专业学位点建设三方合作倡议
2023年,戏剧与影视学科整改刚刚顺利完成,紧接着又要调整为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才从“整改大战”中熬出头的传播学院,又要转赛道重新开始。但“转危为机”一直是吴青青秉持的信念,同年年底,吴青青便牵头传播学院和西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建立起高校联盟,共同推进建设戏剧与影视(影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点。2024年,传播学院承办了全国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工作会,吴青青认为,“这场会议是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给各个高校的一场及时雨,而我们不仅接住了这场及时雨还把它办好了。”
传播学院主办“全国戏剧与影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工作会”
在时光的长河中,传播学院宛如一株青竹,风来顺风,雨来承雨,拔节生长。二十载岁月,见证了它从萌芽初动到枝繁叶茂的历程,每一段故事都如竹节上的纹理,记录着成长的印记。
竹韵传情:二十年的回响
二十年风雨兼程,传播学院从0到1,从初创时的艰难探索,历经教学压力、师资短缺、评估整改、专博调整等重重挑战,到如今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这一路走来,吴青青见证着学院发展的每一个阶段,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令吴青青感慨万千。
说到寄语,吴青青满怀期待,她希望学院未来枝展横云霄,叶拍碧海天。更希望学生们能将学院视为温暖的家,传播学院的传与承,是二十年静水流深的文脉延续,每一届的学生们都如青竹根须,而这些根须,如今也到了遥远的地方,绿君之山,青君之水,待到桃李满园,风起时,听竹啸。
|传播学院20周年院庆工作组出品|
策划:郑文灿 谢宗贵
采访:卢佳音
撰稿:郑漫彤
拍摄:陈一占 黄可
剪辑:姚晓雯
视觉:缪诗洁 林政赫
编辑:施佳怡
指导老师:卢佳音 施蕾 魏倩怡
初审:郑漫彤 陈一占 黄可 姚晓雯 缪诗洁 林政赫 沈卓琪
复审:林欣莹 钟莹 傅心悦
终审:卢佳音(师)施蕾(师)魏倩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