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当我几多辗转终于站立在武汉古琴台前时,这首《高山流水觅知音》不禁在心中响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因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而为大众所知,而且作者将其列为第一篇,可见其在作者心中的分量。“知音”一词横空出世,“高山流水”广为人知。
环绕门前广场一周,广场西侧是俞伯牙初遇钟子期两人义结金兰约定来年相会的大型石雕。相传俞伯牙是战国时期的著名音乐大师,曾奉晋国国王之命出使楚国,正值八月十五皓月当空,俞伯牙乘船来到汉阳江口,望着眼前的迷人景色,俞伯牙一时兴起,拿出随身携带的凤尾瑶琴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悠扬优美的琴声时,猛然看见岸边一个人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岸上之人正是钟子期。钟子期是汉江边的一个打柴樵夫,因打柴晚归,路过此地被船上美妙的琴声吸引故而驻足倾听。俞伯牙不敢相信一个樵夫竟能听懂自己如此高雅的琴曲,结果钟子期一一指出其曲名典故和断弦之处,俞伯牙大惊,邀子期上船交谈。伯牙又弹几曲,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峨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两人越谈越投机,曲高和寡的俞伯牙巧遇知音,不胜欣喜,二人便以兄弟相称,相约来年中秋再会。一年过后,伯牙如约再访,子期已不幸亡故。伯牙痛失知音,面对一丘黄土,便在子期墓前,抚琴祭奠,重弹《高山流水》,寄托哀思。不想村民不知其意,竟纷纷掩口而笑。曲终,伯牙悲痛欲绝,无以言表,遂将七弦琴摔碎,从此罢琴不弹。
后人为纪念此事,在伯牙、子期相会之处,筑馆其上,建成汉上琴台,又称古琴台。中国古人将“相知”分为三重境界:恩德相结,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谓之知心;同气相求,乃谓之知音。可见知音是相知的最高境界。
进门向北,一座高山流水大殿扑面而来。殿前是一座汉白玉砌筑的方形石台,台面不大,大约二十来平方米,中央方碑“琴台”二字为北宋书法大家米芾所提,相传此处即为俞伯牙抚琴之处,四周石栏杆上是故事发生的浮雕图,展现了当年俞伯牙悲痛欲绝的情景。
进入大殿,迎面墙上是大音希声的牌匾。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越好的音乐越寂静无声,越好的形象越飘渺无形。旁边是历代名琴简介,自己对音乐一窍不通,直接略过。后面院落有一个历史名人与琴的文化长廊,相传古琴最早出现于伏羲氏和神农氏时期,别称“丝桐”,总之古琴是一种最古老、最具审美情趣和艺术水准的乐器,不是一般人能够驾驭和欣赏的,是古代上层贵族阶层才能游戏的艺术。古琴如此高雅,曲高和寡,那么身为樵夫的钟子期其音乐素养和鉴赏才能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其实,钟子期并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樵夫,而是出生于音乐世家,其祖上世代是宫廷乐师。钟子期是楚国的宫廷琴师,而且是芈月的音乐老师。芈月的故事随电视剧《芈月传》广为人知,芈月嫁到了秦国,钟子期工作也就没了保障。后来楚国国势日衰,钟子期无奈离职,身怀绝技却无处安身,只能回到家乡以打柴为生,这才有了汉江岸边遇知音的故事。钟子期玩音乐没有玩出名堂,却因跨界成了中国最为著名的樵夫。
一曲高山流水让伯牙与子期成了知音,并约定第二年再会。那身体健壮的钟子期第二年怎么就突然亡故了呢?这是因为,这一年楚国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一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在武关会面,楚怀王不听屈原等大臣的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经过临嶂城时,钟子期前往以死劝谏,结果被楚怀王处死。楚怀王在武关被秦国扣留。秦王逼迫他割地保命,楚怀王虽然愚顽,但还是有一些骨气的,他严词拒绝了秦王的无礼要求,以死相拼。秦王无奈只能囚禁了楚怀王,楚国一看国君被扣,国不可一日无君,就立太子为王。楚怀王后逃出秦国,结果没有国家敢于收留,又被秦国捉了回去,最后死在了秦国。秦国将遗体送还,楚人无不悲伤。楚国日渐衰落,十多年后,秦国攻克楚国国都,屈原投江自尽。
临嶂古城就在汉江南岸,离钟子期居住的集贤村不远。钟子期能够直接面见楚王,说明乐师的地位在当时是很高的,否者你连大门都找不着。孔子认为,上层贵族应该掌握六种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音乐排在第二位,因此乐师的地位在当时是很高的。孔子自己就是音乐大家,有一次他在齐国听到《韶》乐,曰:“绕梁三日,三月不知肉味”。乐师的地位如此崇高,然而到了北魏时期,地位却一落千丈,沦落为乐户。
“乐户”据说发端于北魏时期的山西长治上党地区,鲜卑人进入中原,将那些犯了刑事犯的家属强行让她们习乐,以供鲜卑贵族戏乐。一旦进入乐籍,称为乐户,便有别于平民百姓,更没有了人身自由,终身成为官府中从事与乐相关的在册人员,是为“乐户”。乐户的身份低于庶民,世代相传,不得除籍。乐户不能享受正常人的权利,不能做官、不能参加科举、不得与非乐籍的良人通婚,不能进入祠堂,名字不得入族谱等等。乐户虽然地位不高,但正常情况下生活还是有保障的,他们属于政府编制,除非动荡年代,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这些人才华丽转身为人民艺术家、音乐家。
古琴台的西面有一“印心石屋”碑刻亭台。在江南地区游玩,你可能在许多地方见过“印心石屋”的碑刻,这就联系到了清代两江总督陶澍的一个典故。陶澍是清朝道光年间的朝廷重臣,先后在安徽、江苏任职,最后担任两江总督并死于任上。陶澍在任期间,兢兢业业,选贤用能,大力改革,政绩卓越,被道光皇帝誉为“干国良臣”。陶澍进京觐见皇帝,道光皇帝在不到一个月内竟召见陶澍达14次之多。陶澍的老家在洞庭湖资水之滨,岸边有一石壁屹立像一道厚厚的石门,其潭心有一石高出水面,四四方方,像印章,称之为“印心石”。陶澍从小随父亲读书,而他家的书斋就在“印心石”对面,于是将书斋命名为“印心石屋”。
道光知道了陶澍的故事,就亲书“印心石屋”四字匾额赐给陶澍,陶澍表示要将四字刻于资江石壁之上以永垂万世。道光第二天重新写了一遍,将小字换成了大字,每个字有一尺多大。陶澍回去后,在家乡的石屋前建塔纪念,并将四字刻于陡峭的山崖之上,由此形成了以“印心石”为中心,塔、石、崖相对应的壮丽景观。陶澍将这块牌匾多处摹刻,其中就包括古琴台,它既是对古琴台景色的赞美,也是隐喻伯牙、子期两人心心相印,同气相连。
古琴台地方不大,小巧别致,处处凸显着江南庭院的秀美与灵动,随处可见的碑刻楹联,更增添了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动水花联影,听琴月堕光。”“意伴高山,台上青天协韵;心随流水,琴边明月知音。”“清风明月本无价,流水高山自多情。”这些优美的楹联让这座幽静的园林更彰显出诗情画意,让人浮想联翩。
一曲高山流水调,千年知己旷世音。
伯牙抚琴遇子期,胜却人间多少情。
在古琴台文化展厅中,我惊喜的发现在一个展柜中陈列着历年来古琴台的门票发展变化史,其中的一张自己至今还收藏着。那是三十多年前自己第一次来到武汉,不用说古琴台是每一个初次来到武汉的游客必游之地,记得当时的门票不过几角钱。
三十多年后,自己有了重游故地的冲动,想看一看这个千年古台有什么变化。变化自然是有的,汉江两岸的高楼在进一步长高,密密麻麻,置身其中犹如进入钢筋混泥土打造的森林,长江宽阔的江面似乎也变得狭窄了许多,不再难于跨越,街上都是匆匆赶路的过客和穿梭的车辆,人们都在追赶着什么,不愿做片刻停留,在这一片繁华喧闹中古琴台显得更加幽静也更加秀美。
街上人流如朝,熙熙攘攘,每个人都身处人海中却又感叹知音难觅,人们还会像钟子期当年那样,停下脚步,驻足聆听那江边飘来的高山流水吗?打柴的樵夫曾是宫廷乐师,街上奔跑的滴滴、穿梭的外卖、叫卖的地摊又有多少人是大学生、研究生、各行人才甚至高管呢?他们都各具才华,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随波前行,沧桑变化,人生起伏,每一个平凡的人身上都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多年之后,他们一定会不负韶华创造出更加不平凡的业绩。
本次游览古琴台没有留下门票,武汉政府为答谢疫情期间全国人民对武汉的支持,许多景点都免费开放,特作此文为念。
完
2024.07.30
作者简介:铁柳,曾为天铁一兵,现漂泊在外多年,遇水发芽,见光开花,随遇而安。但无论身在何处,终不能忘怀故乡天铁。喜游玩,闲暇之余将所见所闻所思述之于笔端,文章不曾见于报刊,也不曾投稿于媒体,兴致涂鸦,唯自乐也。权作《铁柳苦旅》。
清漳两岸投稿邮箱
3973962@163.com 1057399240@qq.com
稿件要求: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人物通讯、新闻消息等均可,字数最好控制在300---2000字之内,未在其他微信公众号发表过。请附上作者简介、照片、电话、微信、通信地址。照片以附件发送。7天内没发出又没接到回复的稿件请另投。
清漳两岸的稿酬制度
1. 所有成人作者的稿酬均为打赏的八成。
2. 打赏额不大于3元的稿件不再支付稿酬。
3. 打赏统计均在一周之内,稿酬每月一付。
4. 本制度在2023年1月1日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