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距人的世界:国潮?不,这是中式美学

文摘   2024-07-16 22:15   内蒙古  

微距人的世界:

国潮?

不,这是中式美学


“所有的美景都并非美的本体,它只是美的派生或摹本,因此必然包括杂质。真正的美是坚不可摧的。一如苏格拉底所言:花虽凋零,但它的美永在。”

——罗翔



“新中式”羽绒服搭配马面裙、泡泡袖旗袍、盘扣上衣配百褶裙……


最近,以“新中式”为代表的国风元素服装颇受消费者追捧。“新中式刺绣穿搭”“为什么年轻人都喜欢新中式”等话题也接连登上热搜榜。


不少年轻人都表示想为自己和家人置办一套典雅又时尚的“新中式”服装,作为今年过年的“战袍”。


美人,千姿百态;美景,各有不同;所以,美,同样也因人而异。


无疑,“新中式”能够走俏,靠的是其背后承载着的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是独属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中式美学,不仅是服饰,在家居装潢、奶茶餐饮、美妆时尚等多个领域,都能看到“新中式”的影子。当代生活也正在从这个庞大的“宝藏库”中汲取着意想不到的灵感与能量。


所以,今天我们寻根溯源,了解的是中式美学





魏晋风度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黄巾起义揭开了长期的战乱和瘟疫的序幕。在这个时期,即使是贵族和皇室成员也无法避免生命的短暂,如曹植和曹丕仅活至四十岁。这一现实让人们开始质疑传统的价值观,如财富、传统、成就、学问和信仰是否真的可靠。随着这种怀疑的蔓延,个人存在的意义开始受到重视



这种思想的兴起部分得益于当时社会对思辨的推崇。汉朝的衰落导致了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批判,儒家权威减弱,其他学派如法家、道家等开始抬头,社会辩论风气盛行。魏晋时期因此成为一个充满思辨和理性哲学的时代,这种哲学强调人的觉醒,这一特点在文学中得到了体现,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等诗句,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尽管这些诗句看似消极,实际上反映了魏晋文人对生活的执着和对现实的批判。他们不是简单地放弃生活,而是对世间的不完美感到失望。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魏晋时期的人们开始追求及时行乐,认为既然生命短暂且充满不确定性,就应该尽情享受生活。这种态度并非放纵,而是在质疑旧有传统后,对生命、意义和命运的重新认识和探索。 


魏晋风度体现在对生活的享受和对生死问题的深刻思考上,同时也体现在对自由精神的追求上。然而,这种风度并非没有矛盾,尤其是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许多名士因此丧生。阮籍的内心冲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矛盾心理反映了魏晋风度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在民间,由于无法通过思辨来应对动荡的时代,许多人转向宗教,特别是佛教,寻求心灵的慰藉。北魏时期,佛教成为国教,壁画和雕塑中充满了牺牲和救赎的主题,反映了人们在苦难中寻求解脱的愿望。这些艺术作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安慰了人们的痛苦,但也强化了他们的被动和顺从。 


最终,随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人们的思想逐渐摆脱了迷信,转向更加理性和乐观的世界观。到了唐朝,佛教艺术的风格也发生了变化,变得更加健康和积极,反映了社会心态的转变。晚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内容更是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敦煌莫高窟第321窟·献花飞天





唐诗宋词


唐朝时期,官爵和俸禄被视为至高无上的荣耀。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获得官爵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科举考试,而科举之路的起点往往并非阅读经典文献,而是通过在边疆建立军事功绩。在唐朝初期,国家频繁征战,击败了突厥、吐蕃等敌对势力,形成了以“天可汗”为代表的强大帝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主义精神在社会上蔓延开来,不仅影响着武将,也深深感染了文人。


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多数都有过在边疆严酷环境中生活的经历,这一时期唐朝展现出一种开拓者和探险家的特质,这种特质也在唐诗中得到了体现。《春江花月夜》被认为是第一首唐诗,它表达了年轻人在面对人生时的淡淡忧伤,与魏晋时期的悲凉或杜甫历经沧桑后的深切悲痛不同,它更像是一种青春期的朦胧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诗歌逐渐变得更加实际和成熟,反映了年轻人放下迷茫,步入社会的决心。



初唐时期,科举的首要目标是建立边塞军功,因此在许多年轻人的自我激励下,边塞诗成为盛唐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盛唐诗歌的巅峰无疑是李白,他的诗歌充满了对权威的嘲笑、对世俗的不满以及对人生的指责,展现了青春、边塞、江山和美景之外的浪漫主义情怀。李白的诗歌不受传统规范的约束,情感表达自由奔放,达到了古代浪漫文学的顶峰。 


与此同时,杜甫则代表了另一种盛唐风格,他的贡献在于建立了诗歌的规范。杜甫将盛唐的气势融入到严格的形式和格律中,使得诗歌不再是只有天才才能创作的艺术,而是人人都可以学习和掌握的大众艺术。杜甫的诗歌和颜真卿的书法一样,将美推向了极致,同时又通俗易懂,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到了中晚唐时期,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社会矛盾加剧,文人面临着既要关注国家大事又要避免政治风险的困境。白居易等人的诗歌开始转向个人情感和山水景色的描写,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变迁。诗歌已无法满足更加细腻和自由的情感表达需求,因此,词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开始流行起来。词不同于诗,它更注重整首作品的意境,能够更细致地表达难以言说的情感和心绪。 


宋代的审美理想不仅体现在文学上,也影响了陶瓷等艺术形式。宋瓷追求的是一种简洁、纯净、色调单一的美感,这与当时的诗词风格相呼应,共同追求一种内在的韵味。





宋元山水


宋朝的文化成就不仅仅局限于陶瓷和宋词,山水画同样是其闪耀的明珠。那为何山水画在宋朝得以繁荣?一方面,社会山水画作为高雅艺术,主要满足上层社会的需求。宋朝文官制度的鼎盛,使得众多士大夫从乡村走向朝廷,生活方式的转变让他们对自然景观产生了特别的情感寄托,这种共鸣促使山水画成为流行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宋朝士大夫的政治目标与前代不同,他们无需争夺或创造财富,而是专注于维护现有利益和社会稳定。因此,山水画被用来美化现实,隐去社会的不幸,将农村生活描绘得如同田园诗般美好。


点击查看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宋代的山水画注重意境的营造,强调“画见其大意”,即追求整体氛围而非细节的真实再现。这种风格不受传统透视法的束缚,更侧重于画面的情感传递。北宋山水画体现了“无我之境”,即艺术家的情感不直接显露,而是通过作品间接表达。 


至北宋末期,宋徽宗的影响下,山水画的风格发生了变化。他推崇的院体画派注重细节的真实描绘,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更加精致,取景更为局部,如马远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构图和对空间的巧妙处理而著称。


南宋 马远《松月图》局部


随着元朝的到来,山水画的审美主导权转移到了蒙古士大夫手中。元代的文人山水画强调个人情感的直接表达,形成了“有我之境”。艺术家们通过笔墨的运用来强调人的存在,书法和绘画的结合也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传统。元代的山水画,如倪瓒和黄公望的作品,展现了萧疏淡雅的美学特征,强调了个人情感的表达


元代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


到了明清时期,这种强调主观情感的“有我之境”发展成为一股浪漫主义的潮流,艺术家们如石涛、八大山人和扬州八怪等,进一步摒弃了形似的追求,让内心情感成为艺术的中心





明清文艺


明清时期的文艺成就并非以山水画为代表,而是以小说和戏曲为主导,这些作品深入描绘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纠葛。这些文艺形式并非为贵族的哲学思辨服务,而是通过展现生活的真实面貌,为大众提供娱乐。世俗化的趋势并非始于明清,早在宋朝就出现了面向平民的平话,如《清明上河图》中所绘的街头说书场景。这一趋势逐渐演变为明朝的书面文学,如“三言二拍”等,它们的特点是细致地描绘了人情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悲欢离合。


《清明上河图》里的说书人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爱情故事尤为受欢迎,如《醒世恒言》中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以及《寓世明言》中的三巧儿和《水浒传》中的潘金莲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爱情的,它们还展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正义的侠客、善良的武士、贪婪的官员和邪恶的权贵,共同构成了一个世俗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宏伟的理想和深刻的主题,但却充满了真实而平凡的生活细节和幻想


随着口头艺术的书面化和市民小说的兴起,戏曲在明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昆剧和京剧等剧种在表演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精致化。然而,到了清朝,市民文艺遭遇了挫折,由于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和小农经济的强化,文艺创作转向了复古主义、禁欲主义和伤感文学,如《桃花扇》和《聊斋志异》。


昆剧《景阳钟》


最终,《红楼梦》的出现为封建社会的终结画上了句号。这部作品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衰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红楼梦》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预示,它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长按扫码关注微距公众号获取更多资讯


微距 MicroDistance
微距教育成立于 2015 年,是专注于中国青年人文素质教育的非营利性学生组织。微距教育在不断探索素质教育、营地教育、专业指点等不同的可能,所有的出发点,都是想要弥补当下中国学生所接受的传统教育中或多或少缺失的部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