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总把你的话当成「耳旁风」?问题竟出在这里

教育   育儿   2024-07-23 20:02   江苏  

全文2494字 
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一个烦恼:同样的话或道理,对孩子讲了很多遍,可孩子只当耳旁风,以前犯过的错误照样会犯,不好的行为“屡教不改”。


比如小一点的孩子,刚刚学会独立吃饭,让他不要用手抓菜,纠正一次下次还是会抓;


晚上让孩子去洗澡睡觉,喊了几遍他都充耳不闻,只顾玩自己的;


孩子玩玩具搞得家里到处都是,每次都不收拾,说了无数次让他整理好,他还是不改;


孩子上学了,催他赶紧写作业,他依然不慌不忙,磨磨蹭蹭,丝毫不把家长的话当回事······


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气得牙痒痒,却又束手无策,只能通过吼孩子,才能勉强奏效。


孩子不听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如果你家里也有这样的情况,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对照一下。




01

能力问题:听觉注意力没培养好


有一类孩子,老话叫“不张事”,你跟他说话说半天,他还没反应过来;喊他做个什么事,半天也听不见。


这类孩子,不是故意不听话,而是听觉注意力没发展好,他对外界的声音刺激不够敏感,容易走神、发呆。


显然,这类孩子,在学校也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老师刚布置了课后任务,其他孩子都能专心听,他得问别人“老师刚刚说什么?”

孩子在学校中,倾听是一项做得最多的事情,一般的学生在一天当中,大约50%的时间用于倾听,如果一个孩子听觉注意能力发展不好的话,听课效率必定低下,学业必定不良。


培养孩子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好习惯,不仅对学业很重要,对孩子人际交往、个人发展都很关键。


对于这类孩子,家长要注意和他说话的方式,尽量每次做到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专注地和他对话,让孩子熟悉这种交流方式,能够在听别人讲话时集中注意力。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可以多让孩子认真听某种声音,比如安静下来,注意听听窗外的鸟叫声;走在路上,听听车鸣笛声。


家长还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听一串数字,注意里面某个数字一共出现了几次等类似的小游戏,训练孩子的听觉注意能力。



02
过多的唠叨、催促


有时候,孩子听不进去家长的话,不是家长说得不够,而在于说得太多。


催孩子去洗澡睡觉,催一遍不行,得催个十遍八遍;


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妈妈一直在旁边唠叨,“就知道玩游戏!成绩退步了看我怎么收拾你!”“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考好大学?”······


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大家都不陌生。如果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就会使人感觉不耐烦,甚至产生心理逆反。


孩子也是一样,家长反复、单调的催促、唠叨,会让孩子产生听觉上的疲劳,最后听得多了,就适应了、麻木了,根本不会产生明显的效果,甚至会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你越说,我越不听。

因此,想让孩子听话,家长在平时和孩子沟通要避免这种无效的说话方式,不要多唠叨、重复、催孩子,指令尽量简单、明确、坚定。


可以用“自然后果法”,让孩子体验自己不听话带来自然后果,产生思考,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比如孩子不听家长的话,晚上就把书包收拾好。这时候,家长不要自己动手帮孩子做好,而是让孩子第二天早上起来自己体会到着急、慌慌忙忙的感觉。


提供机会让孩子去体验和实践,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感受去理解那些道理,收获自己的经验,比讲给孩子听有效得多。



03
家中缺少规矩、原则


还有一种情况,孩子不听话,是因为家中没有明确的规矩、原则,听不听话、犯没犯错,结果也没有什么分别。


这样孩子就会觉得不听话、犯错、随心所欲,没有什么大不了,认识不到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对的,哪些是不太好的、需要改正的,因此言行容易缺乏分寸感。


这种情况,容易出现在溺爱孩子的家庭。


所以说,家长与其跟孩子长篇大论讲道理、或者吼叫、凶孩子,不如树立好规矩。


对于一些重要的事情、关于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问题,和孩子商量着制定好清晰可执行的规定,做成表格贴在家里显眼的地方。


比如:每次玩完玩具要自己收好;回家先写作业再看动画片、玩耍;每天玩手机不超过半小时等等。


孩子某一项做得好,就在后面画上对勾,每周全部完成可以获得一个奖励;某一项没有做到也有相应的适当惩罚。


家长有原则地执行,不轻易妥协、更改。在这样规矩的约束下,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就不用再在这些问题上和孩子纠缠不休。


04
亲子关系出问题,孩子不愿意听


生活中,还有很多孩子不愿意听话,是心理上的问题:对父母的不亲密、不认同甚至是排斥。


这样,即便父母说的话再有道理,他也不愿意配合。


孩子想通过这种反抗、不合作,表达自己独立的需求、对父母某种做法的不满或者希望引起关注。


不光是孩子,每个人都更愿意听自己认可、尊敬、信任的人的话。

当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家长首先需要反思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


比如经常否定、打击孩子;对孩子管束、控制过多;对孩子缺少情感上的关注、爱护等。


从这个方面,家长需要慢慢改善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是非原则问题上,温和而坚定地给孩子树立规矩;情感方面,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表达对他的爱;成长过程中,适当放手,给孩子独立、自己做主的机会。


另一方面,当家长和孩子沟通时,不要只顾着单向输出自己的观点。首先需要和孩子共情,多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他的情绪和感受,少一些评判指责,多倾听,必要时给予温和的指导和建议。


当孩子感受到和父母之间有心与心的交流,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会更愿意听父母的话。




“听话”不是衡量孩子优秀、懂事与否的标准,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也绝对不是培养出一个只会乖乖听话的孩子。


以上的讨论,是基于父母帮助孩子明确是非、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下,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孩子能够听从家长的引导,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从另一个角度,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还需要考虑到孩子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有发展出自己独立思考和想法的需求。


因此,家长不要一味要求孩子听话,在一些非原则问题上,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实践。


通过自己思考和尝试,孩子会发展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更有主见、创造力,而不是只会听从别人的建议,人云亦云。


记得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有同样苦恼的爸爸妈妈们!

END

编辑 | 小漠
插画 | 在在
原创文章,原创插画
转载请联系授权

团购推荐


新课标改革以后,教育部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无论是从应试教育出发,还是为了提升人文素养,孩子都要多读书。

作为父母,在孩子6~14岁的阅读黄金期,都一定要让孩子把时间花在真正高质量的阅读上。
《孩子们应该知道的经典》
全套20册经典名著
百万教师推荐,无数孩子难忘一生

它汇集了世界儿童文学近百年来的大师经典之作,译者也都是中国翻译界的泰斗大师。

让孩子在有限的阅读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进行经典名著的深度阅读。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钱志亮工作室】

回复【手指操】,跟钱老师一起锻炼手脑灵活性吧!


防止错过消息,记得点赞和【在看】哦~

钱志亮工作室
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老师主办的家庭教育平台。每周一至周五,每天推送一篇原创文章,致力于为家长提供专业、实用的育儿知识和理念。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