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替代能力

财富   2024-11-04 10:43   北京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张星指出,《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对加快在各领域各行业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统筹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意义重大。



10月30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发布《关于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系列目标,包括“十四五”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取得积极进展,2025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1亿吨标煤以上;“十五五”各领域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2030年全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达到15亿吨标煤以上,有力支撑实现碳达峰目标。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副司长、新闻发言人张星指出,《意见》围绕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重点对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供应、传统能源稳妥有序替代,以及工业、交通、建筑、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加快可再生能源替代应用提出具体要求。对加快在各领域各行业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统筹推动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意义重大。


提升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供应能力


《意见》提出,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安全可靠替代能力。推进构网型新能源、长时间尺度功率预测等新技术应用。加强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推动自备电厂主动参与调峰,优化煤电调度方式,合理确定调度顺序和调峰深度。加强新型储能技术攻关和多场景应用。


近年来,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迅猛发展,成为我国电力新增装机主体。截至7月底,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达12.06亿千瓦。截至9月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占新增总发电装机的比重超过80%。


上述背景下,我国电网将呈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特性,发展形势将发生变化。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科技大学教授王双明表示,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能力受限于气象条件,面临并网难、消纳难和调度难等挑战。大力发展安全可靠,并具有深度调节特征的电源势在必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首席科学家王国法指出,目前,煤电贡献了很大的调峰作用。另外,抽水蓄能和气电等灵活电源占比约6%。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系统加速构建,我国对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的需求将进一步显现。为此,建设以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为基础、油气稳增保进、新能源加快发展有序替代的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是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阳光电源高级副总裁赵为表示,未来,新型并网控制技术——构网技术将成为光伏系统技术创新趋势之一,给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支撑,提升弱网可靠性,调节瞬时电压,并具备电网黑启动功能。


重点领域稳妥有序推动清洁用能


《意见》指出,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应用。协同推进工业用能绿色低碳转型。加快交通运输和可再生能源融合互动。深化建筑可再生能源集成应用。全面支持农业农村用能清洁化现代化。统筹新基建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在业内人士看来,《意见》覆盖了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农业、新基建等用能关键领域,凸显了未来新能源与其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大趋势。随着能源转型加速推进,未来新能源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度将越来越高。


以建筑产业为例,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副主任郭振伟看来,以建筑作为场景建设光伏电站,既有利于缓解城镇分布式光伏建设土地资源紧缺的问题,也有利于靠近用能负荷终端,就地消纳,减少传输过程的能源消耗,同时还可以促进建筑用能结构转型,提升建筑电气化比例,降低建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


张星表示,国家能源局将采取多项措施强化可再生能源替代,包括健全法律法规标准、完善绿色能源消费机制、落实科技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健全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深化推进国际合作以及加强宣传引导。未来,将动员全民参与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组织开展城市、乡村、社区、园区可再生能源应用培训和试点活动,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产品的销售和使用,促进居民践行和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推动跨行业融合模式创新试点


《意见》提出加快试点应用,开展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绿色直供电、氢冶金和氢基化工技术应用等试点,支持园区、企业、大型公共建筑等开展发供用高比例新能源试点,支持数字能源、虚拟电厂、农村能源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鼓励促进可再生能源多品种、多领域、多形态替代的商业模式创新。


王双明认为,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以绿色低碳发展为遵循,以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聚焦绿色低碳转型关键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培育以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服务国家能源安全保障重大需求。


金风科技总裁曹志刚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多年新能源开发经验,部分区域内风电和光伏的发电曲线有很好的互补性,光伏在白天发电,风电可在夜间风速较好时维持高发状态,风光互补组合发展不失为一种最大化利用资源的方式。随着低碳燃料市场发展提速,以风光储为主体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规模有望在目前发展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这也可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过程中的一种发展新业态。”


赵为指出,技术将呈现耦合发展趋势。“光储氢将深度融合。以光伏并网柔性制氢方案为例,即集中式光伏制氢—并网交流耦合系统,可实现集中式光伏制氢发电系统与制氢系统空间解耦,适合远距离输电制氢,制氢整流电源动态响应快,可匹配可再生能源功率波动。未来,光伏产业将通过持续创新,提升构网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加速光伏电力向主力能源转变。”

原标题: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替代能力

文丨本报记者 董梓童 李丽旻


End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ID:cnenergy)
编辑丨杨晓冉


中国能源报
《中国能源报》社有限公司由人民日报主管,专注报道能源行业,深度观察能源现象,为广大能源产业管理者、从业者提供最具价值的产经新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