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她觉得她把他宠坏了。
在《再见爱人》里,她谈到,“我最大的反思就是:我们两个人相处十几年,我是怎么让你一步一步自私到现在如此境地的?”
但其实,在他们的婚姻里,李行亮才是迁就、妥协、兼容的一方。
他们感情里的权力几乎全部掌握在麦琳的手里,她可以表达她的需求,可以发泄自己对李行亮的不满,能给李行亮提要求,也可以攻击、指责、主动发起冷战。
那么,为什么麦琳看不见自己的自私,反而认为李行亮自私?
原因是:麦琳是一个“孩子状态”的人。
只要她不开心,她就会回到孩子状态,内在很匮乏,所以特别需要伴侣主动去看见、去满足,去照顾她。
孩子状态的人,有一个特征,一直在强调——我需要、我希望、我想要。
这类人的世界里只有自己的需求。她对于整个世界的投射,是期待别人绕着自己转,先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
因此,这类人和伴侣相处,有一个隐形的规则:你的需求不重要;我的需求才重要。
所以,麦琳对李行亮说了一段话。她说,“在你的另一半如此的情况下,你没有一丝一毫的察觉,你还在那边说你的感受,你简直是把我撕碎了。”
在这样的情感状态里,李行亮会觉得自己被彻底无视掉了,他感受到自己永远都没有得到被爱的可能性。
孩子状态的人,会把伴侣当成自己理想化父母的替代性“工具”。
她会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要求伴侣一直配合,如果伴侣抗拒,她会认为自己是受害者。
麦琳是一个表面上的成年人,但她在婚姻里不具备“成人状态”,她一直在孩子状态里生活。
有很多人,和麦琳很相似。
——你会期待自己永远在关系里是一个被爱着的孩子,能被伴侣宠爱,能被照顾、被迁就。
可是,这类婚姻必然无法长久,伴侣有一天会反抗,会逃离,因为另一半体验不到被爱。
想要让自己得到幸福,拥有让自己更满意的人生,让自己的内心有机会变得松弛、丰盛、充盈,需要我们主动靠近成人状态。
学会去爱人,纠正自己的叙事和信念,自己为自己的幸福负责,不过度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到伴侣身上。
当我们有了一个成长的过程,有能力真正地去爱,不再捍卫自己内在的“匮乏感”,你就会真切地感知到人生不是轨道,它是旷野。
02
她教李行亮怎么哄自己。
她给李行亮举例:
比如我跟手哥说一加一等于十,
手哥说等于二,
我哭了,你想要哄我,就说手哥是个傻逼,
媳妇是等于十。
你们自己去看看原版,
谁还能坐得住,一点不上头?!
我拿这个问我老公,
我老公说:
“我一天也过不下去,这种智商情商都低的,不适合我。”
我问我儿子,我儿子说:
“妈妈,数学学不好很难过吧,没关系我教你。”
我问为什么不能骂对方傻逼呢?
他们两个都沉默了,闷头吃饭。
你们去思考一下这个例子,
麦琳要的是什么?
要的是女王一般的待遇,
要的是绝对服从,
要的是绝对正确,
任何说出事实,真相的都是敌人。
要的是霸道地活着!
这种情况,请问一个普通观众怎么接受得了?
这种情景,观众从哪里开始共情麦琳?
说实话,我琢磨半天,
我甚至都找不到一个理由为她开脱。
观众不共情李行亮,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03
欢迎关注公众号《张津铭talk》,如果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或“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