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南郭杜神禾原上的香积寺,千余年间一直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香积寺始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是怀恽禅师为纪念其师善导大师所修建的,是中国佛教“八宗”之一的“净土宗”正式创立后的第一个道场,因此被净土宗奉为祖庭,千年来香火不断。大诗人王维游览香积寺,曾留下《过香积寺》的名篇:“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自建成以来,香积寺一直是一处清净幽远、庄严静谧的修行圣地。
香积寺(图:网络)
然而就在香积寺建成76年后,曾经的盛世大唐雄风不再,佛门圣地也变成了弥漫着血腥和兵燹的遍地“毒龙”的修罗场。
1
唐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今天津市蓟州区一带)起兵造反,“安史之乱”就此拉开序幕。叛军一路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唐军望风披靡,竟一直溃败到了潼关之下。次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东都洛阳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改元“圣武”,一时之间气焰熏天。
安禄山(图:网络)
叛军兵临城下,大唐帝国时任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李隆基这才慌了手脚,开始调兵遣将,但这位曾经的一代英主早已在长久的太平盛世和美女歌舞搭建起的的温柔乡中被磨平了锐气,各种蜜汁操作层出不穷,先是听信谗言,连续冤杀封常清和高仙芝两员大将,又逼迫原本稳守潼关的哥舒翰冒险出击,成功地把20万唐军主力几乎霍霍了个一干二净,潼关随即失守,叛军一路直扑国都长安。
唐玄宗无力回天,带着杨贵妃、宗室子弟以及一班文武官员仓皇出逃,途中在兴平附近的马嵬驿又爆发了兵士的哗变,唐玄宗虽然通过处死杨贵妃暂时安抚住了军心,却无法改变他已威望尽失,几乎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的事实。
此时,一个叫李亨的男人闪亮登场。
李亨是唐玄宗的太子,当时唐王朝的储君。唐玄宗逃亡四川时,李亨也是跟着提桶跑路的宗室成员之一。由于老爹唐玄宗“超长待机”,李亨当了近二十年的皇太子,年近半百还看不到接班的希望。此刻借着唐玄宗近乎人心尽丧、越来越多的朝臣呼吁太子站出来主持大局的机会,李亨借坡下驴,假惺惺地装孙子推辞了几下,连招呼都没跟唐玄宗打,就草草组建起了一个新的领导班子,掉头跑去了宁夏灵武,并在那里宣布继帝位,是为唐肃宗。
而在四川的唐玄宗的身份,也因此而变成了“太上皇”。
唐玄宗李隆基(图:网络)
人还活着就被迫退位,唐玄宗肯定不开心。但唐肃宗很开心,因为他终于当上皇帝了,新官上任三把火,新皇上任更要放开手脚大干一场,烧一把更大更烈的火,最好是既能彰显功德,又能振奋民心。
而眼下确实正好有一波泼天的流量等着唐肃宗来接——平定叛乱,收复两京。千秋功业触手可及,只要达成目标,他李亨就是再造大唐,名垂青史的明君圣主。
当然,即使是皇帝,也不是光靠一张嘴就能打仗的,唐肃宗找来了一个人。
2
一个篱笆三个桩,唐肃宗给自己打的这个“桩”是李泌。
李泌是北周太师李弼的六世孙,小时候是唐朝有数的神童(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易烊千玺扮演的李必的原型就是他),唐玄宗曾令其待诏翰林,在东宫给当时还是太子的唐肃宗做过陪读,俩人算是发小。唐肃宗自然很清楚这位好基友的水平,上台第一件事就是请李泌出山,授予“银青光禄大夫”的职位,放心大胆地授权他全权处理各种疑难问题,甚至给了他先斩后奏的权力。
唐肃宗李亨(图:网络)
李泌是典型的社会人,人狠话不多,一上来就帮唐肃宗办了不少实事,比如缓和他与唐玄宗的父子关系,让唐玄宗接受现实老老实实在四川当太上皇,承认唐肃宗国家元首的合法地位;传递“正义必胜”的正能量,帮助人心惶惶的朝廷重塑信心,等等。但是在最重要的一点——制定平乱的战略上,双方却产生了意见分歧。
当时,李泌已经系统地调查和分析了战场形势:叛军在连续拿下洛阳和长安后,打算再接再厉攻陷太原,从而在中原形成一个稳固的互为犄角的三角形战区,三座大城市实现互相联系、互相支援。但至德二载(公元757)正月,镇守太原的名将李光弼大破安史叛军,歼敌八万余人,一举粉碎了叛军进军太原的计划,并将这一带的叛军长时间压制在一条线形的区域内。经过缜密的研究和判断后,李泌给出了自己的建议:派郭子仪从朔方出兵到太原,以对叛军形成更为灵活机动的打击,南下可以进攻长安,中路可以进逼洛阳,东上更是能直捣安禄山的大本营范阳。至于究竟先打哪儿,需要届时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唐肃宗对这一套作战方针非常满意,然后否定了李泌的想法。
李泌提出的战略,但凡智商正常都能看出这是最稳妥、最有效、损失也最小的打法,唐肃宗自然不会不知道。但是这个战略惟一的缺点就是需要时间,而这恰恰是唐肃宗最无法接受的。
唐肃宗也有苦衷:他的皇位来得太容易,没有传位诏书之类的“官方文件”背书,就难以摆脱“篡位”的骂名,别说远在四川的老爷子心里肯定不会轻易咽下这口气,身边一群兄弟们也都不是省油的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必须要拿出一套快速的、能出成绩的方案,才能昭告天下自己帝国首脑的合法性。而李泌的计划哪哪都好,就是太慢了。
《明皇幸蜀图》(图:网络)
所以,唐肃宗即位以来的所有操作,几乎都是为着实现一个目标而努力——平定安史之乱,现在,立刻,马上。
不要㞞,就是干。我大唐最能打的部队都在哪儿?边境的安西军?还有北庭军?行,统统给朕调回来,既分高下,也决生死!
3
没过多久,叛军的后院也起火了。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月初一,刚当了一年“大燕皇帝”的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刺杀,叛军内部自此分裂为安庆绪和史思明两个派系。这更让唐肃宗认定:此时就是他剿灭叛军,创造千秋伟业的最佳时机,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在酝酿之中。
唐朝安西军(图:网络)
二月,唐肃宗亲率大军进驻凤翔,聚集在他身边的是一支十五万人的大部队,几乎全部由安西军和北庭军组成,论战斗力,在唐朝军队中是T0级别的存在。此外还有从回纥、于阗等邻国借来的五千精兵,属于典型的多国部队。带队将领则包括郭子仪、李嗣业、王思礼、仆固怀恩等,都是当时排得上号的猛人。
有了这样一支全明星阵容,唐肃宗信心爆棚,他打算先进军河东,之后攻克潼关,由东路军堵住长安叛军的退路并顺带截杀洛阳叛军的援军,与西路军遥相呼应,最后在长安胜利会师。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潼关地理位置之重要不必多说,唐朝知道,叛军也知道,镇守潼关的,必然也是叛军最为精锐的人马,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轻松拿捏的。
唐肃宗的计划推进得并不顺利,攻打长安的东路军还没出发,叛军守将安守忠突然发难,主动进攻西路军。西路军在这场“前戏”中的表现极其拉胯,前锋郭英义临阵脱逃,唐军陷入混乱,一败涂地。西路军主将王思礼眼看这仗打成这样,哪还有心思去跟东路军搞什么“遥相呼应”,象征性地打了几下,就暂时退守凤翔。
没了西路军的配合,东路军再打潼关的意义已经不大。但东路军主将郭子仪心里很清楚:唐肃宗就在凤翔,潼关直接关系到皇帝的安危,必须拿下。郭子仪不愧是名将,他真的把潼关打下来了。但是唐军在潼关屁股还没坐热,叛军的援军就杀过来了,郭子仪为避免被包饺子,只能放弃刚刚收复没多久的潼关,一边大骂西路军都是些猪队友一边退回河东。
郭子仪(图:网络)
郭子仪后来还和安守忠交锋数次,双方打得有来有回,转眼大半年过去,潼关的控制权又易手了好几次,唐军却始终进不去长安。唐肃宗越来越着急,他给郭子仪下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收回长安,等回到长安,你老郭就是我亲爹,除了皇帝的位子,你要啥我给你啥。
郭子仪知道:话说到这份上,这一仗他是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了。
4
至德二载九月十七日(公元757年11月3日),唐肃宗的长子广平王李俶与副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率领十五万唐朝精锐部队集结到了香积寺北的沣水东岸排开阵势。与他们对峙的安史叛军,则主要由曳落河骑兵、岢岚军、经略军等组成,共计10万人左右,带队将领包括安守忠、李归仁、张通儒、田乾真等,也都是有数的悍将。
血战一触即发,对阵双方心里都清楚: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强强对话,其结果将决定朝廷和叛军此后的命运:要么赢,要么死。从一开始,就没有人想留什么后手。
香积寺之战唐军行军路线(图:网络)
九月二十七日(公元757年11月13日),香积寺之战正式打响。
首先开始搞事情的是叛军,午后,叛军率先派出一支万人骑兵队冲杀唐军的前沿阵地,唐军以后排弓箭手掩护、前排长枪兵冲锋的阵势迎战,一度占据了上风。但叛军极为勇猛,竟然顶着密密麻麻的箭雨强行把唐军的阵型撕开了一个缺口,随后,叛军的步兵队也投入了战斗,唐朝的前军开始丢盔弃甲,甚至露出了溃散的迹象。
大兵团作战,最怕的就是溃散,一旦形成了成规模的溃军,敌人就可以跟在你屁股后面边赶边打,溃军就反而成了用来冲散自家军阵的工具人,这就是评书里常说的“阵脚大乱”,若是出现这种情况,这场战斗大概率就寄了。
关键时刻,唐军的前军主将,镇西、北庭支度行营节度使李嗣业挺身而出,脱下铠甲赤膊上阵,光着膀子就冲入了叛军阵中,一口气连杀十几人。原本节节后退的唐军士兵被主帅的身先士卒所鼓舞,迅速重振士气,结成方阵跟随李嗣业拼杀,硬生生地稳住了摇摇欲坠的局势,把叛军的第一波冲锋挡了回去。
李嗣业的大发神威在一定程度上帮唐军挽了尊,但叛军毕竟也不是吃素的,双方你来我往互捅了几个回合,李嗣业的前军大队终于差不多快被打完了。
前方的求援信号传来,李俶和郭子仪立即命令第二梯队上阵。而叛军那边也是一样,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立马替补出场。双方就这么像街头混战一样打起了群架,你砍我一刀,我捅你一枪,拼的就是看谁的血槽先空。
香积寺之战示意图(图:网络)
最终,这场25万人的大兵团决战只打了6个小时左右就落下帷幕。率先支持不住的是叛军,在被斩杀8万、俘虏两万人之后,剩下的两成叛军终于心态爆炸,主动撤出战场,一路退回长安。而作为胜利者的唐军也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15万人战死近一半,大唐帝国最强悍的两支部队安西军和北庭军几乎都在香积寺一役中灰飞烟灭。
唐军之后乘胜追击,杀红了眼的大将仆固怀恩已经有了屠城的打算,被广平王李俶拼命拦住,才总算避免了长安变成人间地狱。只是这也使得唐军错过了清剿叛军的最佳时机,让叛军得到了喘息的机会,稍作休整后,连夜退出了长安。
第二天,李俶率领大军进入长安,唐朝首都在沦陷整整十五个月之后被正式“官宣”光复。但战争还远没有结束,未来六年间,长安百姓还要在水深火热之中继续煎熬。
一直到广德元年(公元763),安史之乱才被彻底平息,此时一手促成了香积寺之战爆发的唐肃宗已经去世,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是香积寺之战名义上的主帅李俶,而他的名字已改成了李豫,身份也从“广平王”变成了“唐代宗”。
就在这年的年底,吐蕃大军攻入长安,唐代宗重演了多年前他爷爷唐玄宗的历史,刚即位没多久就狼狈逃离长安。
至于此前常年被大唐摁在地上摩擦的吐蕃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嚣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唐朝已经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了——那些曾用于抵御外敌的最精锐的人马,早在六年之前就都已死在了香积寺。
5
香积寺之战在后来被称为“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巅峰”,作为唐朝收复长安的关键一战,也是安史之乱的一大转折点,其在历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决定性意义。无论场面多么难看,收复首都都是一场标志性的胜仗,这是唐朝恢复对全国统治的前奏。此役过后,唐军在平叛的正面战场上开始由被动防守逐渐转为主动出击,说这一战扭转了唐朝的国运,毫不为过。
至于唐朝统治者,他们也不会真心在乎香积寺究竟死了多少人,他们要的只是政治上的胜利。
但是,如此重要的一场大规模的战斗,却没有得到在史书中被浓墨重彩宣传的待遇,反而被挤到了旮旯拐角里,眼神稍差一点,就找不到它。
记载唐朝历史的《新唐书》(图:网络)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一仗打得实在是太笨了,毫无“美感”可言,不符合古代士大夫们的审美标准。
士大夫们并不反对战争,但是他们喜欢追捧的是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种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这种战斗才是值得在史书里大书特书的“艺术品”。而香积寺之战是怎么打的呢?郭子仪作为有唐一代数一数二的名将,在这场战斗中毫无“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家风度,就是用最原始的方式,把子弟兵们往绞肉机里填,把战场变成一个流氓斗殴般的大型肉搏现场,仗着人多硬是“磨”出来了一场胜利——在士大夫们的眼里,这种人海战术就是给中军帐里拴条狗都能打赢,还好意思让我们写史书帮你吹啊?
无论过程和结果,都不符合当时的“政治正确”,香积寺之战就这样被后世的史家们有意无意地淡化了存在感。如果不是因为这场战斗死的人实在太多,乃至创造了冷兵器时代战役伤亡人数的记录,赵莹、欧阳修们在修《唐书》时,可能都恨不能直接把这个技术含量极低的香积寺之战一笔抹掉。
很多时候,历史的真相就是如此,很残酷,带着无聊。
文字 | 斯马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