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戰爭戰略轉折的重要力量——中國遠征軍 |非常荐

体娱   2024-12-01 12:30   中国香港  
點擊上方,關注獨家公眾號



位於西南邊垂的滇緬公路(亦稱史迪威公路)是中國為適應國際反法西斯抗戰的需要而修建開闢的一條重要國際交通幹線和運輸抗戰物資戰略通道。其東起昆明,西至緬甸的臘戍,與仰(光)曼(德勒)鐵路連接。滇緬公路於1937年末開始修建,1938年建成,歷時一年。這條公路的修建動用了20萬民工和200名工程師,是中國在抗日戰爭期間修建的重要國際通道。滇緬公路的修建過程中克服了地形複雜、氣候多變等重重困難,最終成為連接中國與外部世界的一條西南重要運輸通道,也是大西南古絲綢之路的延伸,全長1146公里。如今已成為「一帶一路」的中緬印南亞走廊重要幹線。





抗戰時期,為保持滇緬公路的暢通,1941年2月,應英國政府邀請,中國派出緬印馬軍事考察團前往緬甸、印度、馬來西亞進行軍事考察。考察團提出中國軍隊宜及早入緬甸佈防,但遭到英國拒絕。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1941年12月23日,中英雙方簽訂《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國編組遠征軍,準備入緬作戰,又遭英方拖延遲滯。直至1942年2月16日仰光危急時,英方才迭次請求中國軍隊迅速人緬作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遂令於滇緬公路待命的中國遠征軍,在中國遠征軍第1路副司令長官杜聿明將軍率領下,第5、第6、第66軍共10個師10萬餘人入緬作戰。

緬甸是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南進重要戰略目標之一。1942年1月20日,日軍第15軍第55、第33師團由泰國西部的麥索地區突破泰緬邊境,於3月8日佔領仰光。此時,日軍南方軍將第18、第56師團撥給第15軍,使其兵力增加到9.5萬餘人,並令該軍向緬甸全境實施佔領。第15軍即以第33師團由仰光地區沿伊洛瓦底江向仁安羌推進;以第55師團由勃固地區向曼德勒推進;以第56師團向東進攻,經莫契、壘固、東枝、雷列姆直插臘戍,切斷中國遠征軍的回國退路;以第18師團進攻曼德勒。


正當日軍分兵北進時,中國遠征軍適時趕到前線,以第5軍擔任曼德勒正面作戰阻擊,以第6軍擔任東路莫契、雷列姆方向作戰策應,以第66軍集結於曼德勒地區等待時機。西路伊洛瓦底江沿岸防禦作戰,則由英緬軍第1軍擔任。3月8日,中國遠征軍第5軍先遣第200師進抵東籲,接收英緬軍防務。3月18日,第5軍騎兵團在彪關河以南地區掩護英軍大撤退。

3月20日,日軍第55師團在航空兵配合下向東籲週邊陣地發起攻擊,遭守軍第200師頑強抗擊。3月25日,第55師團向東籲市區發起總攻,與第200師展開巷戰,雙方傷亡均重。杜聿明決心攻擊當面之敵,遂令第200師固守東籲城、新編第22師對敵攻擊、第96師以火車輸送至耶達謝附近集結。3月27日至28日,日軍繼續猛攻東籲,並施放毒氣,致國軍重大傷亡。3月29日,日軍第56師團趕到東籲加入圍攻,東籲守軍陷於苦戰之中。由於新編第22師攻擊進展緩慢,第96師在運輸途中被阻於彬文那附近。杜聿明鑒於已錯過戰機,不能迅速集中主力與敵決戰,遂令第200師撤出戰鬥。東籲保衛戰,中國遠征軍共殲滅日軍5000 餘人,有力地支援了駐英緬軍。4月1日,駐英緬軍總司令亞曆山大乘車到中國遠征軍第5軍司令部所在地漂貝,會見杜聿明將軍,讚揚中國軍隊英勇善戰,對中國軍隊在東籲掩護英緬軍安全撤退表示感謝。


1942年4月2日,蔣介石決定由羅卓英接替衛立煌出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與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統一指揮中國遠征軍。4月5日,蔣介石親赴緬甸眉苗,主持召開了第5、第6軍高級將領會議,要求集中主力在彬文那與敵決戰;同時要求英軍必須不惜一切代價,堅守約定地區。

日軍佔領東籲後,其第15軍於4月3日確定其曼德勒會戰計畫:以精銳兵團切斷臘戍方面中國遠征軍退路;以主力沿東籲-曼德勒公路和伊洛瓦底江地區向曼德勒方向迅速推進,以包圍中國遠征軍主力的兩翼,圖在曼德勒以西、伊洛瓦底江地區壓倒並殲滅之;然後在臘戍、八莫、傑沙一線以西捕捉殲滅中國遠征軍殘部,同時,不失時機地以其精銳一部向怒江一線追擊。據此,日軍以主力沿東籲一曼德勒軸線實施進攻,以東西兩翼進攻為策應。


4月5日起,日軍第55師團依次向耶達謝、斯瓦等陣地實施猛烈攻擊。4月11日,日軍第18師團到達戰場,加入攻擊。中國遠征軍新編第22師堅決抵抗,日軍傷亡甚重,不敢冒進。激戰至4月16日,中國遠征軍安全進入彬文那既設陣地,第5軍的彬文那會戰準備大體就緒。值此關鍵時刻,東西兩翼均因英軍後撤遭到日軍威脅。史迪威、羅卓英於4月18日下令放棄彬文那會戰北撤,準備集中主力於曼德勒會戰。

在西路,英軍全然不顧與中國遠征軍協調作戰計畫,決意放棄緬甸,全線退守印度。4月1日,英軍放棄卑謬;4月5日,放棄阿蘭廟,並要求中國遠征軍到沙斯瓦、馬圭接防,掩護其撤退。4月14日,進攻仁安羌的日軍擊潰賓河南岸英緬軍,奪取了沙斯瓦、東敦枝等地。陷於危機的英軍緊急要求援助,中國遠征軍長官部即令第66軍新編第38師副師長齊學啟率第113團赴皎勃東地區增援。4月17日,日軍攻佔馬圭,切斷了馬圭至仁安羌的公路,英緬軍第1師全部及坦克營一部被包圍於仁安羌以北地區。驚恐萬狀的英緬軍不斷向中國遠征軍呼救。遠征軍長官部遂令新編第38師主力迅速增援。


4月18日拂曉,第113團進至賓河北岸,向該地日軍展開攻擊,激戰至中午,將日軍擊潰。此時,被圍的英緬軍第1師師長報告:「本師飲水及食糧斷絕已經兩日,萬分艱難,官兵無法維持,勢將瓦解。」為解救英軍,已抵前線的新編第38師立即調整部署,於4月19日拂曉向敵實施猛烈攻擊,至14時,終將日軍擊潰,收復油田區,救出被圍的英軍7000餘人、汽車100餘輛、戰馬1000餘匹,及被俘的英美傳教士、新聞記者等500餘人。仁安羌援英之戰,中國遠征軍新編第38師以少勝多,擊潰優勢日軍,解救出被圍困數日的英緬軍第1師,戰果輝煌,戰功卓著。受到反法西斯國際聯盟國的高度讚譽。但此役後,師長孫立人準備集中全師兵力,反攻對面日軍,但英軍違背共同防禦計畫,單方面向印度方向撤退,致使日軍重新佔領仁安羌,中國遠征軍浴血奮戰的成果付之東流。

中國遠征軍入緬之初,由第6軍擔任景棟至孟畔地區的守備。在東路的莫契一壘固一東枝廣大地區,僅有暫編第55師分兵防守,力量薄弱。東籲失陷後,日軍第56師團企圖切斷中國遠征軍的回國路線,中國守軍未能有效阻敵前進。4月20日壘固失陷後,日軍第56師團兵分兩路向北挺進:一路由和榜以西指向東枝,另一路由和榜以東指向雷列姆。為應付危局,中國遠征軍長官部於4月21日下令,由第6軍軍長甘麗初率該軍在雷列姆、和榜附近阻擊向該方面攻擊之敵,由杜聿明率第200師及第5軍軍部直屬部隊立即由敏鐵拉乘汽車向東枝增援。4月23日第5軍抵達時,日軍已攻佔東枝。第5軍立即展開猛烈攻擊,戰至4月25日終收復東枝。第5軍決定集結兵力繼續鞏固東枝防線,向雷列姆攻擊前進,以切斷北犯臘戍日軍的後路。但史迪威、羅卓英下令除留第200師向雷列姆發起攻擊外,第5軍直屬部隊和正在向東枝集結的新編第22師和第96師折向曼德勒集結,以準備曼德勒會戰。杜聿明遵令率部西移。


4月26日,東枝再度失陷。第6軍也被迫於4月24日放棄雷列姆向後撤退。日軍第56師團佔領雷列姆後,乘第6軍後方兵力空虛,繼續兵分兩路推進:一路經丙隆北進,迅速奪取了萊卡,向西保逼近;另一路經南桑東進,於4月25日挺進至孟囊,並迅速向臘戍迂回。蔣介石急忙從重慶電令中國遠征軍當以先保臘戍為主。然而,史迪威和羅卓英仍執意要在曼德勒會戰,沒有調集主力增援臘戍,致使守衛臘戍的兵力僅有新編第28師一小部。4月28日,日軍攻佔西保,4月29日侵佔臘戍,並迅速向中國滇西進犯。由於駐守滇緬公路沿線的第66軍新編第28、第29 師抵抗不力,日軍在5月初接連侵佔滇西邊境的畹町、芒市、龍陵等地,並推進至怒江惠通橋西側。

第66軍(新編第38師)在臘戍失守後,主力沿滇緬公路逐次在維新、貴街、畹町、芒市等地拒止日軍,並交替掩護向龍陵、惠通橋方向撤退,在國內部隊接應下,輾轉至永平。退至景棟一帶的第6軍於4月30日獲悉臘戍失守,遂向景棟附近的緬甸、泰國、老撾邊境轉移,分別撤回國內。


中國第11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將軍奉命從滇西和昆明緊急調動後備部隊趕往怒江前線阻擊,在惠通橋一帶與日軍激戰3天3夜,依託怒江天險暫時擋住日軍的進攻,形成隔江對峙的局面。同時,日軍第56師團主力一部於5月3日攻佔八莫,5月8日攻佔密支那,徹底切斷了中國遠征軍主力的回撤退路。臘戍失守後,史迪威和羅卓英急忙下令放棄曼德勒會戰,中國遠征軍各部隊均西渡伊洛瓦底江,沿八莫、密支那大道撤向國內。為切斷日軍繼續進攻保山、昆明和重慶路線,國軍果斷炸毀了惠通橋,瓦解和阻止了日軍繼續進犯西南重鎮的企圖。

1942年5月7日,史迪威、羅卓英率長官部到達苗西。史迪威率中美少數人員徒步西行,在5月24日到達印度的丁蘇基,改乘飛機至新德里。羅卓英率長官部人員斷後,繼續西行,於5月23日抵達印度英帕爾。就在中國遠征軍長官部西行前,史迪威、羅卓英鑒於畹町、八莫失陷,決定全軍向印度境內撤退,並電告杜聿明,要求第5軍(含新編第38師)撤往印度。但杜聿明不願入印,經請示蔣介石,決定率部經密支那向中國境內的片馬、騰沖方向撤退。5月9日,第5軍在向密支那方向撤退時,在傑沙地區與日軍第56師團追擊部隊遭遇,同時獲悉八莫、密支那均已失陷,即由曼密鐵路以西地區,向孟關、大洛之線轉進。

5月12日,第5軍各部抵達曼西,5月13日開始徒步向北,取道盂關、大洛、葡萄之線返國。5月至7月,第5軍各部均在撤退途中。新編第38師在5月18日抵達曼西後,孫立人奉史迪威命令向西折往印度英帕爾。杜聿明率第5軍軍部直屬部隊及新編第22師向胡康河谷的大洛和新背洋撤退。行軍途中,時值雨季,山洪暴發,暴雨連日。部隊糧盡藥絕,在新背洋附近絕糧8日。官兵饑病交加,死亡累累,僅新編第22師就因饑病死亡2000餘人。5月31日,第5軍軍部直屬部隊及新編第22師奉命改道入印,在美軍空投糧藥的支持下,至7月25日抵達印度利多。第96師和炮兵、工兵各一部,奉命經孟拱、孟關、葡萄返回滇西,於6月14日到達葡萄,轉進至山高路險、毒蛇蚊蚋遍地的野人山區,因糧藥斷絕,歷經千辛萬苦,終翻過海拔5128米的高黎貢山,於8月17日抵達滇西大理劍川。

第200師自1942年4月下旬東枝戰鬥後,奉命向北轉移,沿八莫、南坎間撤退,在穿越西保、摩穀公路封鎖線時,遭日軍主力伏擊。師長戴安瀾將軍在率部突圍奮戰中身負重傷,仍堅持折返救援部下,於5月26日晚在緬北茅邦村壯烈殉國。之後,200師步兵指揮官鄭庭笈率領官兵扶棺向雲南繼續前進,在6月17日抵達騰沖附近。6月29日展轉到雲龍時,全師官兵僅剩下2600餘人。


同年秋季,國內為戴安瀾將軍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中國共產黨亦高度讚頌了戴安瀾將軍的英雄氣概和壯烈偉績,毛澤東專門賦詩稱頌戴安瀾將軍:「外侮需人禦,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志也無違。」7月20日,美國總統羅斯福授予戴安瀾將軍軍團功勳章榮譽,表彰他在緬甸戰役中的顯著戰績。

中國遠征軍應英方的請求,緊急入緬支援英軍對日作戰,歷時近半年,轉戰1500餘公里,浴血奮戰,屢挫敵鋒,多次給英緬軍以有力的支援,為英軍撤退和緩解盟軍太平洋戰爭壓力,贏得戰略緩衝。中國遠征軍的苦戰雖未能挽回緬甸防禦戰的頹勢,但中國遠征軍首次出國與盟軍協同作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本文作者:健元

(作者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財稅專業本科、西南師大區域經濟管理學研究生、澳洲南澳國立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曾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和英国伦敦金融学院学习国际金融与西方会计。曾任香港華財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副總、为多間爱国爱港主流媒體專欄作者。)




  (圖片来源於網絡)

本文由作者授權《獨家》微信平台首發

如需轉載請聯系小編





往期精彩回顧



包郵夢想成真,雙十一香港成各大電商平台新戰場 |看家
官宣,英國桌球天王落戶香港 |看家
諾貝爾化學獎最新得主,李嘉誠12年前已投資 |看家



獨家新聞

獨家觀點

等你來掃!


獨家
關注社會、政治、文化熱點,獲取獨家內幕,盡在《獨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