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届【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入围作品:永定门前雏凤飞——中国首富张一鸣的故乡苗圃II廖文茂

文化   2024-11-16 05:00   江西  

点击上图,查阅征稿通知


永定门前雏凤飞——中国首富张一鸣的故乡苗圃

廖文茂



圆型土楼,俗称圆寨,泛称土楼。永定是福建土楼的故乡,拥有土楼,万座有余。永定山民,几乎都在土楼中长大。张一鸣也不例外。


张一鸣的祖祖辈辈,就生活在福建省永定县培丰镇孔夫村。


孔夫村头,近在咫尺,有一千年古刹,名叫燕子岩寺。燕子岩,地质上属于喀斯特地貌,有数也数不清的岩洞。燕子,有数也数不清的燕子,在岩洞里做窝安家,繁衍生息,一代传一代,让燕子岩热闹非凡。村民以为吉祥,故取名“燕子岩”。永定置县以来,第一个翰林王见川,曾题诗《夜游燕子岩》:“月欲穿岩窦,停云不敢留。灵光和石激,清影引人幽。反侧迷昏晓,凄凉混夏秋。举头天外想,蜗壳转潜虬。”翰林诗旨,抒发将有潜龙转世。燕子岩寺,今香火缭绕。



孔夫村积庆楼,是一座府第式土楼,更是一座文化上的圆寨。


张一鸣,1983年就出生于这座积庆楼。积庆楼门前,有一条小溪,名叫孔夫溪,是永定河的支流,一年四季,流水潺潺。张一鸣还在摇篮时,母亲就常常教他唱《圆寨摇篮曲》:“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四百年。”永定县,是客家人的聚居地。逢山必有客,无客不居山。从中原远徙而来的客家人,为避战火,大多选择山区隐居,大多选择聚族而居。与山为友,与山为邻,靠山吃山,靠山耕山,是客家人的日常形态。他们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建造土楼。山区建房难觅规则地块,如何适应这些不规则地块?又能满足建造起具有防御功能的大体量民居?选择圆型土楼,就能满足这些条件。于是,硕大的圆寨,浑圆的圆寨,就屹立于山窠,就散落于山坳,山腰也有,山麓也有,只要能满足最小直径条件,就能起屋,就能建造圆寨。有些圆寨,直径很小,像量米的米芯,故称米芯楼。圆寨为了防御,除了坚固,就是设防。一层二层几乎不开窗,跟外界隔绝,仅靠圆寨的天井,也就是圆芯井,采光通风。于是,天长地久,圆寨给人印象,就被视为“封闭”的象征,就被当作“封闭”的符号。甚至,连圆寨里的居民,也被认为是“封闭的人”。因为,只有“封闭的人”,才会建造出“封闭式土楼”。然,张一鸣就在这“封闭式土楼”中,脱颖而出,茁壮成长,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成长为一棵财富大树。其实,圆寨的封闭形态,正是建造者的智慧所在,正是客家人的聪明所在。因为,封闭只是形态。因为,封闭不是思维,运用形态防御,这正是智慧所在,这正是聪明所在,这正是创造性的思维所在。是呀,这就难怪,福建土楼——会成为“世遗土楼”呢!


张一鸣——土生土长于圆寨。

圆寨这种建筑,就是张一鸣的故乡苗圃。

张一鸣——土生土长于永定。

永定这块沃土,就是张一鸣的故乡苗圃。

张一鸣——在永定一中就读六年。

永定一中这座校园,就是张一鸣的故乡苗圃。

张一鸣的老家,名叫培丰镇。

培丰,古叫培风。

丰与风,谐音。

培丰镇,有一所老牌中学,名叫:培丰中学。



培丰中学校门边,有座砥柱桥。这是一座石拱廊桥,古代驿道,连接培风,就是通过这座石拱桥。古代举子,参加科举,就得走过这座石拱桥。石拱桥下,就是永定河,流经永定县城的河,流水潺潺。


张一鸣五六岁时,随工作在县城的父母生活,离开家乡。每逢寒暑假,他就会回到家乡,就会走过那座石拱桥。走过那座石拱桥,张一鸣就会眺望眼前的这座老牌的培丰中学。他知道,他父亲,就毕业于这所乡村中学。他家族中的祖辈们,就在这里背唐诗宋词,读数理化。他的基因里,有这所乡村中学的信息。信息会遗传,随基因遗传。


张一鸣的老家,也叫永定县。


永定县城,有一所老牌中学,叫永定第一中学,简称:永定一中。


1995年,12岁的张一鸣就读于永定一中,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张一鸣成名后,多次说到,永定县城,很小,30分钟,可以走一圈。没错,永定县城,永定老城区,张一鸣读永定一中时的县城,就像巴掌那么大。我在永定县城工作生活了40年,永定县城,真的就像巴掌那么大。我女儿小张一鸣几岁,我女儿小时候,我常常骑单车,让她在三脚架上坐,载着她,兜永定县城。10分钟,兜一圈。


当然,县城小,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小县城也有八景:北楼望月,南堤烟雨,榕坛春霭,松院秋声,巽峰迎旭,凤渚维舟,龟石浮印,潭阁呼鱼。永定县城,别名凤城,缘于一座凤山。永定一中,就坐落于凤山的山麓。凤山,俗称北门山。山上,有龙岗延绵,有凤凰展翅。北楼望月,八景之首,坐落于凤山之上。我曾写下一篇短文,名叫《凤山潮》,写早晨凤城里的凤男凤女们爬北门山的盛况,就像潮水一般,一波一波,涌向山巅。其中,有一段,是对永定一中莘莘学子的真实描摹:“当天地一片大亮的时候,第三波浪潮接踵而至。其涌来时,汹涌澎湃;其退落时,势不可挡。这批来也快退也快的大浪潮,属于状元派之流,是凤山山麓永定一中的莘莘学子。起床铃后,早课铃前,登此凤山,吐纳灵气,感受自然。间或外语单词,间或唐诗宋词,郎朗口中,步履匆匆,随浪而来,随波而去。于是,一时绵绵的舞曲声,拌和着这郎朗的诵书声,间或鸟语婉转,间或松涛阵阵,渲之以云海,染之以晨曦,组合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凤山情调。”北门山,多劲松。松涛悦耳,荡漾肺腑。北门山,还是鸟的乐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当年,张一鸣也在这批“状元派”之列。


位于县城八景之六的“凤渚维舟”处,现在是永定县城的城门,谓之永定门。这匾额“永定门”三字,出自当年的主官之手,字迹苍劲有力,颇见书法功力。永定门还有一副门联,读来也是颇有内涵及韵味的,把北门山上的“龙岗”,把八景之六的“凤渚”,镶嵌于联中。此联的最巧妙处,是把“永定”县名,镶嵌于联中。其联曰:


百里龙岗永育贤能兴伟业;

千秋凤渚定成福地乐昇平。


县城小,除了八景,还是八景。除了凤山,还是凤山。除了南门街,还是南门街。所以,张一鸣就读于永定一中时,只要一有闲暇,他就读书看报。除了读书看报,还是读书看报。张一鸣从小就喜欢阅读,通过阅读,通过大量阅读,积养习惯,积累知识,积淀文化。当年,张一鸣最常翻阅的,就是当地的《闽西日报》。他一张报纸,从头读到尾,从头版读到四版,一个字也不漏。看完整张报纸,他就看中缝。中缝里的文字信息,多是一些小广告。小广告他也不放过,囫囵吞枣,先全部吞进肚子里,再慢慢消化吸收,再转化为知识储备。



有一次,张一鸣从《闽西日报》上获悉,福建土楼,正在酝酿,申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条信息,在张一鸣心里炸开了花。这么土的土楼,怎么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呢?旋即,他会心一笑,豁然开朗,顿悟真谛:这种以生土夯筑的圆型建筑,它是一种建筑样式,它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建筑样式。关键词:建筑样式。再加一个关键词:独一无二。这就够了,这就必须载于《中国建筑史》,这就必须载于《世界建筑史》,所以,福建土楼,必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因为读报习惯,张一鸣也习惯留意“旧报纸”的回收……多年以后,张一鸣无意间发现,收购“旧报纸”的人,越来越少了。张一鸣敏感到,纸质传媒时代消退了,手机传媒时代来到了。于是,他的触觉,开始转向于手机传媒,开始聚焦于手机流量了。手机,人人手持手机,中国有十几亿人口,世界有近百亿人口,哪该是多大的持有量呀!


手机传媒时代,就是未来前景。

手机传媒潮流,必将成为主流。


又有一次,张一鸣依然是从《闽西日报》上获悉,那是有关“永定暴动”的红色传奇。1928年,张鼎丞率永定红军军队举行武装暴动,一度攻占永定县城。永定暴动开创福建三个第一:开创福建第一支红军军队;开创福建第一块溪南区苏维埃政府;开创福建土地革命新纪元。这则“永定暴动”信息,又再次给张一鸣心里炸开了花。穷则思变,革命,就是思变的一种暴力形式。思变,首先得先有“思”,其次才会有可能“变”。思变,必须思想上要有“变”的思维,然后,再付诸于行动,才会变出成果,开出革命的花,结出革命的果。


中国革命的成功,就是“思变”带来的累累硕果。


创业,又何尝不是?也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思变”,也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革命,也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凤凰涅槃式的重生。


从纸质传媒,到手机传媒,又何尝不是一次“思变”的硕果?


……多年以后,面对在手机传媒领域结出的丰硕成果,张一鸣每每联想到自己在永定一中的六年,正是他开始痴迷电脑的六年,更是他的“电子脑”接受金钥匙开启的六年。张一鸣能有今天,有两个外因,有一个内因。外因之一,就是福建土楼,能成功申遗,给他心灵带来撞击。外因之二,就是永定暴动,开创三个第一,也给他心灵带来撞击。两个外因,是指两个外部环境,文化土壤。一个内因,就是永定一中,给他的“电子脑”以启蒙实践教育。1995年,他12岁,来到永定一中;2001年,他18岁,高中毕业,离开永定一中。期间,整整六年。那是他的黄金少年时期,那也是一个爱做梦的时期。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他正好赶上永定一中的好年辰。当时的校方,以特有的前瞻眼光,以超前的气魄手腕,在瞄准电子领域在未来发展将引领潮流趋势后,毅然提出“山区中学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才能在教学、科学、质量、信息的前沿上不落后于发达沿海发达城市”的办学意向,按“硬件先行,培训跟上,示范在前,推广普及,整体调控,重在效益”的总策略和“培训在先,建库在先,建网跟上”的总思路,大胆融资,大胆投入,购置500台电脑,建成永定一中校园网络系统,让张一鸣有了一个施展拳脚的实践平台。电脑用了会坏,网络用了会断,张一鸣就来修电脑,张一鸣就来接网线。六年的永定一中时光,张一鸣不知拆解了多少台电脑,张一鸣不知安装了多少台电脑,他反复拆解,他反复安装,就在他拆解又安装,安装又拆解的反反复复实践中,他成了永定一中的电脑行家,他成了永定一中的电脑专家。


2001年,18岁的张一鸣高中毕业,参加高考。


他立志远走高飞,他志愿飞往北方城市,他志愿飞往滨海城市,他志愿飞往雪花飘舞的城市。张一鸣——他飞向了天津南开大学。


当年,张一鸣就读于永定一中时,父亲嘱咐说,一山更比一山高。永定一中,创办有校刊《雏凤》,是同龄人的习作园地,有诗,有文,更能引起同频共振。张一鸣期期必读,慢慢融入其中。他感觉,自己就是永定一中校园里的一只雏凤,一只羽毛未丰的雏凤。既然你是一只凤凰,你就必须飞翔。他的未来,在蓝天。他的理想,也在蓝天。


永定门前雏凤飞!

张一鸣一飞冲天!

张一鸣凤翔云天!


作者简介

暂无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刊出后不删稿,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征稿专栏(点击下方链接,查阅征稿通知)

第7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征文大赛征稿通知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截稿日期:2025年2月10日

 ——感谢阅读——

(图来源网络,侵权告之删除)


    国际诗歌网:http://www.gjsgxh.com



  学 术 顾 问:周  明    丁一    李洪华   冰耘    韩  英

  会         长:沈裕慎

  常务副会长: 吴  昉
  副  会   长:袁仲权    曹 平     潘颂德
  秘   书   长:戴三星    李   平 


  编委会成员:

  沈裕慎    戴三星    李    平    梁全义  


  执行编辑:周嘉琪  

  法律顾问:戴    斌

  联系电话:010—56140133



 欢迎  投稿      


投稿邮箱:bhsx08@sina.com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国际诗歌网
欢迎投稿 小说、散文、诗歌、书画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