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关于上海老破小产品的N宗罪议论,想必大家已听到耳起茧,
各类营销号的内容,无非劝房东们看清现实,割肉抛老破小,实则诱导大家换别的房子。
为什么少有房产机构探讨塔楼产品去留?
因为步梯房产品占到上海存量房的60%+,房东群体甚大,置换需求众多。
而塔楼房子只占8%,板塔结合更可怜,只有2‰ ... 受众小,没流量,激不起风浪。
但这也不妨碍望眼市中心区域,塔楼房子多如牛毛这一事实。
10月至今,团队十分忙碌,从信任的粉丝房东们处得来委托代理的房子,出售去化速度很块,共计6套(其中4套老破小,2套次新房),
每次遇到利好政策,老破小流通效率之高,真不像网上键盘侠说的那么差。
连世博潍坊板块,入口挨马路(入梯门不开在小区内),灶台也不屋内,需要两家邻居在走廊合用厨房空间的破房子,我们都替房东用户博了个还行价格...
即便10月新政带动的市场情绪波动显著,然而我们手头有那么几套房子,别说是出价了,连个客户带看的影子,都没有,对信任的房东难以交代。
结果一翻看,清一色全是老塔楼。
所以,我要对在座各位忠实读者冷静且残酷地表达一嘴:
你们是房东也好(无关你们到底有没有置换计划),是准买家也罢,老塔楼产品,能出尽出,能不买就不买,尽量避开。上海多数的老龄塔楼,房价下坡路已是定数,甚至价格稳定性,还不如同区域的老破小。
上海塔楼房屋的昨日今天
都说上海的塔楼住宅是从香港引进的,但香港百姓住塔楼的习惯,也一样也从国外引进。
在日本,几乎所有的高层电梯房,都叫「アパート」,读作 “阿帕哆”,其实是apartment的外来语,公寓即塔楼。
欧美国家,近年上市的高层住宅公寓,也依然有塔楼产品的身影。
为什么只有中国塔楼住宅面临淘汰呢?
上海的老塔楼,多建于90年代初,以公家单位福利分配方式占多,
小时候,我跟父母住老破小,去同学家串门,但凡能住上塔楼小区的,背景非富即贵。
2000年左右,开发商对塔楼的改良设计,到了癫狂的地步。
品字形,碟式,风车形,瘦塔,点塔,连塔年,百花齐放,不拘一格。
但不论怎么改,万变不离其宗,依然是一个 “塔” ,其结构核心布局,就是中间一个核心筒,装配电梯和楼梯,然后围绕电梯井一圈,作房屋分割。
这种单位面积内,可容纳更多单元的类似建筑,日常最容易看到的,就是办公写字楼🤣。
90年代,人均居住面积仅6~7平,所以塔楼产品的历史使命,就是解决旧时代的住宅改善需求,分流老破小的压力,
即把市区内,小片零散土地,利用起来,见缝插针式地建起高层电梯住宅楼,并且还不失高档时髦(那时人们普遍没享受过电梯入户)。
中国老百姓的居住习惯,与塔楼相冲
塔楼与板楼住宅相比最大的差异劣势,
就是采光和通风性。
塔楼户型多妖,几乎做不到彻底南北通透,
而通风需求的根源,并非仅为了夏天不开空调也能凉快,
说到底,其实是中国大妈们的刚需。
中国人民的饮食结构,除了主食米饭,菜式多以爆炒为主,油烟重,更需要散味,
国外则压根没这个问题。
留过学的小哥哥/小姐姐们都懂,家里当惯了妈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去国外读书,发现中国留学生全是香饽饽,被逼着当整个寝室的厨子,
因为歪果仁人人说自己厨艺出色,纯大忽悠,到头来只会拌个沙拉土豆泥开个罐头,尝过中国人做的菜,都得哭着下跪。
所以大家去国外旅游,住进民宿/Motel,看到的都是开放式厨房/西厨,都没燃气灶,只有电磁炉,
日本也是一样,人民饮食习惯清淡,都市居住紧凑,所以日式风格装修,厨房一样不作隔断,也不多考虑屋内排风问题。
即便如今现代家用电器技术更新迭代,物理排风水平已经很高,但中国人骨子里,似乎就是更青睐利用大自然灌风的方式,来排除屋内浊气。
这部分房子的占比,只占塔楼内整体房屋的1/8~1/10左右。。。
塔楼无小区环境,维护极难,拆又拆不动
要让住户自主掏钱修缮,就更加不可能了,塔楼住户老人多,也抠嗦,亲戚家,3梯12户人家,其中一步电梯,已年久失修关停多年,压根没有重开的意思。
塔楼房子卖房究竟该如何处置
以上讲的都是塔楼弊端,但是很少有人正面回答关于塔楼类住宅,具体应该怎么优化出售动作的问题...
如果不在意先行投入几十万整容钱,且有傍不上的风险,同时不care花这个钱是否能值回来的话,那是随大家自愿的。
(以上内容涉及概念为本公众号原创,如在他处出现,皆属于二次加工)
内容编辑:苏苏房东说 - 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