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再鼎医药阎水忠:十年风雨路,再鼎之道如何修炼丨创新十年系列访谈

职场   2024-11-25 19:43   北京  


不跟风,而是成为被追逐的风。

中国的创新药究竟是应该停留在借鉴海外产品、扎堆热门靶点、卷速度的“温柔乡”里,还是应该闯入无人区、从临床空白的领域入手?
这个诞生在十年前的问题,早已在产业的巨变和发展中有了答案。曾经吸引投资人目光的PD-1等“招牌”领域,如今有些已经成了让人“闻风丧胆”的内卷重灾区。
曾经因为没有跟进热门靶点、大量管线源于引进而被质疑的再鼎医药,似乎成了“反内卷,做自己”的代表,当前其管线大多都是全球首款药物或是创新型的疗法,商业化推进也是进展连连。
不过,再鼎的成长之路既不同于由仿制药转型至创新药赛道的国内传统药企,也不是一家从实验室走出来Biotech,而是另辟蹊径,成了一家把引进和自研最早结合的公司。
虽然如今的授权引进总能听到一些拿来主义的“争议之声”,甚至在近两年以这一模式试图登陆“科创板”的公司也屡屡碰壁,但若要讨论授权引进的“对与错”,就必须先回到再鼎医药成立的时期——2014年。
十年前,国内的创新还围绕着“谁能做出一款me too药物或是me better药物就是颇有创新成色”。而那时就不乏观点认为,与其做“me too”甚至耗费了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只能做出“me worse”,倒不如直接引进国内临床处于空白的First in class或者Best in class的海外药物的国内权益。
彼时,一款全球领先的创新药,在国外上市多年后,才有可能进入中国,患者对一些临床创新疗法的需求度非常迫切。2013年的时候,咨询机构IMS的调研数据表明,在药品的注册阶段,由于人力资源和流程限制等原因,中国新药上市平均比其他国家晚4年至5年。中国一个药品上市之后,进入医保报销与美国药品上市获得相对应的医保覆盖,中间甚至会差8年至11年的时间。一些海外中小规模的Biotech公司可能手握一些好的产品,却没有能力进行全球开发,更无法针对中国患者展开相应的临床研究,相关创新产品也就迟迟无法进入中国。
再鼎当时的战略就是如何将这些创新产品尽快的引进中国惠及国内患者。再鼎的工作,并不是简单地花钱将产品引进、在中国销售,而是从国内的临床需求为起点,根据对靶点的科学判断,来做项目和产品筛选,同时还要与合作方共同完成针对中国患者的临床开发,进而在国内注册上市实现商业化。尽管引进的管线并非再鼎自主研发,但若以落地后的产业表现看,这些产品管线是实打实能够快速填补我国临床空白的,满足患者需求的产品,甚至有的管线在很长时间中都不会遇到挑战者。
如中国第一款本土生产的PARP抑制剂尼拉帕利,这是再鼎在2016年获得的其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与中国澳门的权益,仅用3年时间,再鼎就将其推向中国市场,与国外上市时间仅相差一年左右,大大缩短了创新药惠及患者的时间。
可以说,再鼎既通过授权引进饮了全球新药研发的“头啖汤”,填补了国内的临床空白。同时,再鼎也是中国第一批率先进入商业化的创新药公司,并在历时10年的发展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再鼎模式”。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经过这十年的发展,再鼎的内部研发管线也开始开花结果。今年再鼎靶向DLL 3的 ADC ZL-1310公布了一期全球临床研究数据,其惊艳的数据被普遍认为有成为同类最优的潜力。ZL-1503、ZL-6301等内部管线也在管线梯次里呼之欲出。
与其过多地讨论“授权引进”这种模式本身,不如更多地关注给产业层面带来的创新价值。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此前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曾做过一次回溯统计,1997-2014年间,欧美市场里合作与非合作项目的成功率都在增长,但合作项目始终保持着8%的领先优势1。曾有人评价,再鼎的出现,弥合了当时国内新药上市速度慢和临床上患者亟需中间的巨大鸿沟。
作为中国医药产业的典型样本之一,后来者若想想再造一个“再鼎”,容易吗?能实现吗?2024年秋,E药经理人融媒体出品人谭勇与再鼎医药全球研发首席运营官阎水忠博士围绕“创新十年、未来十年”主题进行了一场深入对话。这种创新的“再鼎模式”背后,有怎样的逻辑,成立十年,再鼎模式是否被成功复制?
以下是E药经理人融媒体出品人谭勇与阎水忠就“创新十年、未来十年”对话部分现场实录。

再鼎医药全球研发首席运营官阎水忠博士

以下是E药经理人融媒体出品人谭勇与阎水忠就“创新十年、未来十年”对话部分现场实录。

Q:E药经理人融媒体出品人 谭勇

A:再鼎医药全球研发首席运营官 阎水忠

Q:何为“再鼎模式”?再鼎对于自身的发展有哪些规划?

A:在再鼎医药成立之初时,恰逢国内创新药行业从无到有,新药研发和审批尚处早期摸索阶段,从项目立项到最终实现商业化周期漫长、成功率低。而License-in模式可高效吸收海外优质管线,降低产品研发投入和风险,实现快速上市。结合当时国内政策环境以及临床上患者的需求,在杜莹博士的带领下,公司制定了短期战略,把国内临床急需的产品尽快引入中国,尽早惠及中国患者。

同时,再鼎也制定了中期目标与长期的的目标。如果以五年为期,第一个五年的短期目标是外部引进,第二个五年的中期目标是把”自主研发+外部合作“的早期产品推向临床,第三个五年的长期目标是把所有的产品推向全球。

Q:你如何看待过去10年中国医药创新行业的发展?

A:过去10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10年。天时,是时代在“召唤”中国优质的生物医药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地利,是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药品创新的行业政策,未来的本土创新药注定备受瞩目。人和,是国内聚集了一批真正学有所成、愿意报效国家的有志之士。再鼎在这“天时地利人和”的基础上不仅打造了一支经验丰富、由全球优秀人才组成的领导团队,同时无论从管线的拓展和项目的推进还是产品商业化的布局都得到了自身的进化。

Q:再鼎成立和发展的10年中,遇到了产业哪些重要节点和政策环境的变化?

A:在再鼎成立之初,国内新药审评审批的政策环境和如今有天壤之别。首先是2015年以来一系列的药审改革,给再鼎提供了很多机会。“722事件”虽然是行业的一个痛点,但它真正地将中国医药创新行业带到了另一个新台阶。
药审改革启动后,第一步是清理积压,同时按时限完成审批;二是优先审批,开辟了优先审批绿色通道,如“未在境内外上市的创新药”“转移到国内生产的创新药”“使用先进制剂技术、创新治疗手段、具有明显治疗优势的药品”都能享受优先评审的红利。第三是与国际接轨,国际多中心试验的全球创新药可直接提出药品上市申请。
其次,2017年后,中国正式加入ICH,全球互认药物审评审批的临床试验数据,进口创新药进入中国市场加速,国内外创新药上市时间差窗口逐渐消失。行业背景变化之下,再鼎也灵活调整发展战略,在license-in方面,更加侧重全球权益,规避同质化内卷竞争;在自行主导的后期临床试验,注入原创研发力量。通过探索药物联用、开发新适应症深挖产品价值。

另外,作为参与MAH制度从试点到推广的亲历者,再鼎也看到了MAH制度的试点和推广,给创新药企“松绑”了。在MAH制度出台之前,中国很多新药研发者要么自己建药厂,要么把自己的成果卖掉。MAH能让企业能把自己的精力和资源放在项目和产品研发。

Q:在发展过程中是否遇到过挑战?

A:一般而言挑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资金问题,二是人员问题。没有资金就无法开展项目,没有人员就无法完成项目。所有初创公司在最初成立时,资金和人力都是捉襟见肘的,但幸运的是我们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有幸邀请了几位当时在国外和国内都有丰富经验的朋友加入,所以公司的发展尤其在公司初创时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长期以来建立积累的信任。

Q:再鼎的目标是成为全球领先的Biotech乃至Biopharma,再鼎的优势体现在哪里?

A:首先,不论是in license,还是in house,在早期管线中就要确立创新性和差异化。不管是立项,还是选择项目,再鼎医药的前提条件都是由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驱动的;其次,在注重国际化、全球化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中国本土市场,做大中国市场的同时在技术上与国际接轨;第三,眼光放得长远,再鼎不只看未来五年在中国市场要做什么,而是未来五年全球的趋势,first-in-class或者best-in-class应该是以全球为目标的。

Q:再鼎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有哪些标准?

A:再鼎的“内部自主研发+外部战略合作”的开放式创新的合作有三层内涵。首先是产品层面合作,如已上市的则乐等产品,通过与全球的制药公司合作,将具有全球创新的产品快速的引入中国市场;第二个层面更深层次,是研发平台上的合作;第三个维度的合作更广泛,是与所有和患者相关的机构、医院、大学的开放型合作,从产品与平台延伸到产学研层面。

我们选择合作伙伴时,会看他们的专业性、潜力以及与我们的契合度。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的项目,我们都会有一个独立的团队进行评估,以确保选择到最好的合作伙伴。

Q: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当前中国医药创新行业的内卷现象?

A:行业内卷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内卷现象确实存在,但再鼎不会去盲目跟风,而是根据自身的管线和临床需求进行操作。再鼎从创办起,就很坚定地做自己,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节奏。外界只看到我们管线在不断的进化,但其实我们的发展模式也在不断进化。不可否认,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生物医药行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然而,我们认为这种竞争并非完全是坏事,它可以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创新和差异化发展。同时,再鼎也一直加强行业内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Q:你如何看待未来中国医药创新行业的发展趋势?

A:站在2024年的角度,创新环境仍然充满挑战,但也有机遇。整体趋势来说,未来中国医药创新行业的发展趋势一定是向好的。对于未来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会有以下几个方向。首先,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突破,创新药研发将会更加高效和精准。其次,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和成熟,创新药的商业化也将变得更加重要和关键。此外,生物医药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趋势,将为行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最后,全球范围内的生物医药创新和合作将进一步加深,国内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动力和趋势。再鼎医药自己也以成长为一家全球领先的生物医药公司为目标。所以,推动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将是行业一个长久的命题。

参考资料:

1. Trends in clinical success rate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rd.2016.85

“ 创新十年 未来十年”系列报道 


过去十年,加快审评审批、医保国谈、18A、转型、集采中标、A+轮融资、加入ICH、一致性评价、MAH、对外授权……多个关键词萦绕着中国医药行业创新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中国医药行业创新迎来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巨大进化。

中国医药创新的发展历程可以上溯到1993年专利法修订对药品知识产权保护,2006年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特别是2015年药监改革引爆了中国医药创新大潮。全行业共识,以2015年作为创新新里程,2024年是第十个年头。
站在创新十年的起点,研判未来十年趋势,特别是当下资本寒冬,创新生态振荡,更加需要从过去十年的实践中去总结经验和教训,而不是因为失去对环境的控制就只剩下焦虑,更不能因为焦虑就只剩下努力避免损失这一个选项,我们永远需要聚焦机会和胜利,开启更加坚定不移的未来十年。
为总结中国产业创新过去十年的成绩,展望未来十年趋势,E药经理人推出“创新十年 · 未来十年”专题,通过专访在中国医药创新十年中,取得杰出创新成果的企业掌舵人和科学家,为接下来创新十年的政策延续性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思想洞见。
欢迎咨询并推荐产业意见领袖参与“创新十年,未来十年”访谈,共同穿越医药新周期。
详情咨询:王老师 (电话:18611165131)








一审| 黄佳

二审| 李芳晨

三审| 李静芝




精彩推荐

CM10 | 集采 | 国谈 | 医保动态 | 药审 | 人才 | 薪资 | 榜单 | CAR-T | PD-1 | mRNA | 单抗 | 商业化 | 国际化 | 猎药人系列专题 | 出海
启思会 | 声音·责任 | 创百汇 | E药经理人理事会 | 微解药直播 大国新药 | 营销硬观点 | 投资人去哪儿 | 分析师看赛道 | 药事每周谈 | 医药界·E药经理人 | 中国医药手册
创新100强榜单 | 恒瑞 | 中国生物制药 | 百济 | 石药 | 信达 | 君实 | 复宏汉霖 |翰森 | 康方生物 | 上海医药 | 和黄医药 东阳光药 |  荣昌 | 亚盛医药 | 齐鲁制药 康宁杰瑞 | 贝达药业 | 微芯生物 | 复星医药 |再鼎医药亚虹医药
跨国药企50强榜单 | 辉瑞 | 艾伯维 | 诺华 | 强生 | 罗氏 | BMS | 默克 | 赛诺菲 AZ | GSK | 武田 | 吉利德科学 礼来 | 安进 | 诺和诺德 | 拜耳 | 莫德纳 | BI | 晖致 | 再生元


E药经理人
我们致力于成为行业意见领袖平台,我们记录和观察行业重大商业事件,展现这个行业的复杂和冲突,提供深刻前沿产业发展趋势。
 最新文章